李將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企業經營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多變,戰略管理越來越被更多的企業重視。財務戰略作為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企業戰略實現起到支撐和保障作用。成長期企業的經營特征決定了成長期企業的主要任務是擴大生產規模,擴大市場占有率,爭取在市場上處于領先地位,為了完成這一經營目標,需要在籌資、投資、利潤分配和風險管理等方面合理制定財務戰略,合理利用企業的財務資源,為企業快速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財務基礎。
一、企業生命周期理論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最初見于美國學者伊查克?愛迪斯1988年所著的《企業生命周期》一書。在該書中,愛迪斯提出了一套關于企業生命周期的理論和引導企業變革的規則。在愛迪斯之后,較多的學者傾向根據企業的成長性將企業的生命周期劃分為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處于不同階段的企業有著不同的行為模式。
企業成長性指標是劃分企業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主要依據,判定企業成長性的最重要指標是企業成長的速度。如何判定企業成長速度,可以選用規模性指標和盈利能力指標來衡量:規模性指標體現企業規模的成長,可以選用總資產、凈資產、銷售收入、凈利潤的年均增長速度或復合增長率的指標;盈利能力指標重點考察企業成長的質量,可以選擇凈資產收益率、銷售收入凈利潤率指標來衡量。
二、成長期企業的籌資戰略
企業的融資渠道主要有兩種:內部渠道和外部渠道。企業內部產生的主要有留存收益和折舊補償;外部渠道有發行新股,發行債券,發行集合信托產品,應付賬款等。企業在籌資時需要結合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和特點,比較和分析各種融資方式的利弊,確定合適本企業的籌資渠道、籌資方式和籌資比例,以防籌資渠道、籌資方式和籌資比例安排失當給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帶來負面影響。
當企業處于成長期時,企業的銷售規模擴大,銷售收入高比例增長,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增加,這使企業有了進一步擴張的實力。企業經營狀況的良好改變使得企業外部融資變得比初創期相對容易,企業往往會突然發現有很多可選擇的融資渠道,這時,成長期企業一定要結合企業自身的能力和市場的外部環境進行綜合分析,選擇最適合的穩健的籌資方式。
成長期企業面對資金不足的矛盾主要通過以下的途徑來解決:一是將大多數收益留存于企業內部,二是利用股權籌資,三是適當負債籌資。其中債務籌資包括短期債務籌資和長期債務籌資,采用的方式可以通過商業信用貸款、長期貸款項目、對外公開發行債券等。資金的籌集要結合企業自身的財務狀況,風險的喜好,所處行業的特點,還要綜合考慮籌集資金的綜合成本。所以負債籌資規模和股權融資規模都必須要適度,與公司的發展速度保持一致性,才能控制企業的財務風險。
三、成長期企業的投資戰略
企業籌集資金的目的是為了對企業進行投資,企業從內外部籌集資金,投資于企業所需的生產要素,期望能獲取更多回報,增加企業價值。當企業投資的回報率超過從金融市場拿到資金的資金成本時才能增加企業的價值。否則,就會減少企業價值。因此,投資回報率和資金成本是判斷投資項目優劣的標準。
在投資方面,處于成長期的企業應科學合理地使用資金進行投資,使企業經營業績穩定持續增長。公司在進行項目投資決策時,應該以增加企業的整體價值為導向,以投資回報率為中心,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企業也可以通過兼并一些有價值的企業,獲得協同效應,增加企業價值的同時滿足企業快速占領市場和擴大市場份額以實現快速成長的目標。
成長期企業在投資戰略制定過程中,要注意兩點:1、對投資回收期、投資報酬率和投資成本進行分析時,企業應以投資回報率大于資本成本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同時還要分析投資能否在計劃期收回。2、在企業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合理地確定各生產要素的投資比率,以提高企業資金的使用效率。
四、成長期企業的利潤分配戰略
對企業的稅后利潤進行分配是企業財務戰略的組成部分。利潤分配戰略實際上是企業對稅后可分配的利潤在發放給股東與企業留成間的分配選擇。利潤的分配與否與企業向股東再融資、企業在資本市場形象、企業生產經營需要、企業資金的流動性等因素密切相關。
對于成長期企業來說,企業收益水平雖然有所提高,現金流量開始增加,但是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需要大量資金,企業很難保證可以從市場上籌集到他們所期望的全部資金。為實現企業持續發展,企業應將收益的大部分留存到經營過程中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提供資金,所以低現金股利分配的留存收益資本化方式是優先考慮的選擇。
五、成長期企業的風險管理戰略
風險是指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或損失。風險具有普遍性、客觀性、損失性、不確定性和社會性的特點。企業的經營風險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中可能產生、出現的不確定性。財務風險是指公司融資、投資、成本費用管理、股利分配等財務策略安排在企業實際經營活動中未能達到預期而使企業可能產生的風險的總稱。如對財務風險控制不當就會使企業產生財務危機,甚至會影響到企業的生存。財務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每一個企業都會存在財務風險,只是風險大小程度不同而已,不同企業對風險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所以,只要企業建立較為完善的財務分析指標體系,建立長期財務預警系統,密切關注外部環境變化和企業實際經營狀況并采取適當的風險管理策略,加強財務活動的風險管理,是可以控制財務風險的,或降低風險產生的可能性。
一個企業全部用自有資金從事經營,只有經營風險而沒有財務風險。根據成長期企業的特征,由于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其風險主要來自于投資、生產經營、市場推廣、資金籌集幾個方面。企業資金籌集、項目投資、成本費用管理是成長期企業重要的風險控制點,也是風險管理戰略的重點內容。為有效控制成長期企業的財務風險:一是建立制定與主要風險點高度相關的財務指標體系。針對成本費用風險管理的銷售毛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針對項目投資風險管理的投資回報率,投資回收期;針對籌資風險管理的總資產負債率,銷售收入回款率,貨幣資金占總資產的比例,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利用這些財務指標體系,對企業財務風險進行全程監控。二是構建暢通的覆蓋企業經營活動全過程的快速反饋渠道,建立風險預警制度,特別是重點關注企業的產品生產、市場推廣和產品銷售。三是建立對企業外部環境的風險監測體系。四是制訂妥善的風險防范措施,盡量減少因風險出現而帶來的損失。
參考文獻:
[1]胡國柳,企業財務戰略與財務控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石友蓉、黃壽昌,財務戰略管理[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8)
[3]王滿,基于競爭力的財務戰略管理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9)
[4]曹玉珊,可持續增長速度導向的企業財務戰略選擇問題研究——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