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馮麗娟
摘要:預算是政府運用經濟技術與管理手段治國理財,對經濟利益進行分配的一個政治過程。目前,預算公開在中國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與國際上所公布的預算透明度指標仍存在著較大差距,為此,本文提出了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完善政府收支科目、健全政府預算信息公開機制、建立互動回應機制等對策建議。
關鍵字:政府預算透明度分析
1 引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今后我國預算改革的目標是“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我國從2000年開始實行部門預算制度,到2010年有75個中央部門向社會公開了部門預算。2014 年,公開預算的中央部門增加到91個。2014年3月,財政部發布《關于深入推進地方預決算公開工作的通知》,強調除涉密部門外,所有使用財政撥款的部門和單位都應當公開部門預決算,部門預算要全部細化公開到支出功能分類項級科目。2015年1月1日,新預算法正式實施,明確規定要“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為預算公開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我國的預算公開與國際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2008年5月,國務院正式頒布實施《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09 年,財政部首次向社會公開了中央財政收支預算的4張報表;2011年,財政部公開了預算草案報告及中央財政預算的15張表格,92家中央部門公開了部門預算和決算,99家中央部門公開“三公經費”預決算。通過短短三年努力,我國中央財政預算透明工作雖取得了進展,但在財政政策、預算數據信息透明度方面尚不能滿足公眾的需求。
2 預算透明度評估指標體系
基于IMF提出的財政透明四大核心原則及要點,以及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預算信息公開的內、程序、公民獲取渠道等方面,構建了部門預算透明度評估的七個一級指標,分別是:預算信息公開的法律依據、完全性、具體性、規范性、易懂性、及時性和獲取預算信息的便利性。各個指標的說明如下:
1. 預算公開的法律依據。指預算的公開必須有法律依據和法律約束性。
(1)各種財政管理活動要法律規范為依據。預算公開要有明確的法律法規、預算草案報告需經立法機構批準以及在政府官網有信息公開目錄。
(2)公民有權了解政府預算信息。
2.預算信息的完全性。
(1)職責明確。應當明確各個部門的組織架構、部門職能以及部門人員數量和人員結構。
(2)收支信息。必須涵蓋政府部門的收入支出信息,并公布具體數字。
(3)績效信息。反映和披露政府使用公共資源的效果。
3.預算信息的具體性。指政府披露的財政信息應該具體到每個項目的每項支出。
(1)收支總數。
(2)收入信息按照來源分類列支具體金額。
(3)支出信息的披露,需要按照功能、經濟性對全部支出進行分類。
4.預算信息的規范性。
(1)統一公開的標準。
(2)統一公開的審核。應有獨立的審計機構對政府提供的財政信息按照公開統一的標準進行審核。
5.預算信息的易懂性。
(1)財政數字信息的發布是否有相應的文字說明。
(2)部門預算收支以前年度比較。每年的預算報告要公布3-5年的預算信息。
(3)對專業術語的解釋。對收入類和支出類專業術語進行詳盡解釋。
3 主要問題
預算公開的法律法規不盡完善。我國關于預算信息公開的規定主要體現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關于進一步推進財政預算信息公開的指導意見》中。前者是行政法規,后者是部門內部規范文件,不涉及違法責任等相關規定。
預算信息公開程度不足、內容不全面。預算報表公布率偏低。2014年中央各部門都只公布了公共預算收支總表、收入表、支出表、財政撥款支出表、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表和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表6張報表,報表公布率僅為24%。經濟分類信息缺失較多。20個部門沒有公布經濟分類信息,比例為20%。功能分類信息詳細度差異大。12個部門全部公布了功能分類信息,比例為13%。
預算公開的形式不盡規范、易理解性有待提升。不同部門預算公開的方式缺乏統一性和規范性。。其次,預算信息的易懂性程度較低。仍有近30%的部門沒有對收入類和支出類專業術語進行解釋。
預算信息的檢索渠道不通暢、便捷性不足。76個部門通過門戶網站發布預算報告,可以在信息公開目錄下的財務數據模塊找到,分類比較清晰,檢索方便。但是,仍有15個部門的門戶網站內容管理滯后、沒有統一標準,只能通過在門戶網站上搜索關鍵字才能找到。
對預算公開缺乏監督約束機制與責任追究機制。我國現行的預算監督模式下,財政監督和審計監督發揮主流的作用,人大監督流于形式,社會監督力量薄弱。
4 建議
建立預算信息公開的法律體系。逐步將《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上升為《信息公開法》,規范信息公開的行為程序,完善問責機制,以法律形式保證信息公開的嚴肅性。研究修訂《預算法》及其實施細則,明確預算公開的原則、主體、范圍、方式、時效和程序,使預算信息公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健全預算信息發布工作機制。在預算信息公開的法規框架下,建立與預算管理制度相適應的中央預算公開工作規程,合理界定各部門職責,對預算公開的內容、統計口徑、詳細程度以及公開時效等問題提出具體要求。
完善預算監督體系。強化立法機關的事前監督作用,發揮財政的事中監督優勢,保障審計的事后監督力量,重視和促進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打造全方位、全過程、高透明的監督體系。
提升民主法治意識。推動預算透明,不僅要依靠制度和機制來規范,而且更要從意識形態上全面提高政府和公眾的民主法治觀念。政府要把預算信息公開作為一項義務和職責,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參考文獻
[1]郭俊華朱符潔. 我國公共部門預算透明度研究——以中央部門預算公開數據為例:中國的差距與努力方向[J].財政研究,2016(1)
[2]陳穗紅.我國財政信息透明度的改善途徑探析[J].中國行政管理,2008(9)
[3]馬海濤,王淑杰.政府預算透明度指標體系研究[J].財經科學,2012(4)
作者簡介:
陳曉燕(1992-),女,山西省晉中市人,財政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政理論與政策。
馮麗娟(1992—),女,山西省晉城市人,財政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政理論與政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