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自古以來中國與日本就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而在風云會際的現代社會,我們更有必要了解一下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下面我就日本文化的飲食文化和企業文化,進行簡單的論述。
一、日本文化之飲食文化
1.日本飲食文化的三大特點
食物是一切文化的基礎。在飲食文化方面,作為“世界第一的雜食族”,日本人的飲食結構是很值得探究的。因為它能反映日本人的精神結構、社會結構及認識事物的方式,反映日本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色。
早在繩文時代,日本已經有了明確的兩性分工:婦女采擷堅果,男子打獵捕魚。以后,隨著水稻種植技術傳入日本,日本人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雜食這一基本特性卻并沒有因此而改變。相反,他們的食譜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愈加豐富。
由于自然環境的影響,日本的畜牧業曾經不太發達。同時,在歷史上,由于牲畜主要用于耕地拉車而非食用,以及佛教禁忌殺生,因此,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日本人的肉類攝入量一直不足。但是,最近幾十年,這種狀況已有改變,肉類作為飲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與魚類“分庭抗禮”——日本四面環海,在日本可以品嘗到的海魚達三百種以上,日本人自稱“徹底的食魚民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海產品而自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和身高、體重均有顯著的增長。產生這種狀況的一個最主要原因,按照賴肖爾的說法,就是“食物更加豐富多彩。”
日本人在飲食中兼收并蓄的特性,和他們的思想觀念有密切的關系。由于中國“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日本人認為,萬事萬物均以“平衡”為第一要義。由于各種食物均有“陰陽”之分,自古以來,日本人始終貫徹雜食的原則,以保證“陰陽”的平衡。正是這種觀念,使雜食成為日本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日本飲食文化的另一特色是“生”和“鮮”。按照日本人的觀念,新鮮的東西是營養最豐富、體內所蘊含的生命力最旺盛的,任何生物的最佳食用期是它的新鮮期。日本人喜歡將食物生吃,不僅生吃各種蔬菜和各種植物,而且生吃雞蛋,生吃魚,生吃肉。按照現代醫學的觀點,新鮮有助于衛生,時鮮則有助于健康。因為,“時鮮”之際,生長激素最旺盛,營養價值當然最高。日本人很久以前就已認識到這一點,在《萬葉集》中屢屢可見的食用“時令”物的敘述,無疑就是一種證明。
日本飲食文化的第三個特點是“追求造型美”。日本飲食講究“藝術性”和“優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稱與自然景物有關的約占總數的一半以上,如松風、紅梅燒、磯松、桃山、牡丹餅,以及州濱、時雨、越之雪、落雁,等等。除了名稱以外,凡是到過日本的中國人或許都會感覺到,日本的菜肴與其說是讓人飽口福,倒毋寧說是讓人賞心悅目。
最近幾十年,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在各個方面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其中最劇烈的變化莫過于日常飲食。今天的日本,隨著人們口味的多樣化和西方文化的不斷影響,各種食品充斥市場,烹調方式也各有千秋。
從歐式面包到方便面,從麻婆豆腐到通心粉,從十六世紀傳自葡萄牙的“天麩羅”(油炸食品)到十九世紀中葉一些離經叛道的醫科學生發明的“壽喜燒”(音譯“司蓋亞蓋”,意為煎烤牛肉),從法式大菜到韓國燒烤,從麥當勞漢堡包、肯德基炸雞到泰國、印度小吃,應有盡有。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當今的日本已成為“世界食府”,它與日本多元的民族文化特征互為表里。
2.日本飲食文化之種類
日本料理的種類很多,比較有名的料理有:懷石料理。按照字面來解釋,就是懷中抱著石頭。據說很久以前修行僧一天只能在上午吃一頓飯。當然到了晚上就會又餓又冷、饑寒交迫。所以和尚們想到一個方法,就是把加熱的石頭(溫石)抱在懷里。后來人們就把僅僅填滿空肚子,加熱身體的輕淡的素食和簡單少量的食品叫做懷石料理。實際上這是從禪宗那里來的想法,因為禪宗和茶道又有深遠密切的關系,所以也把只在喝茶之前吃的一些簡單的飯菜叫做懷石料理。但是現在的人們,把少量的按照順序擺上來的具有懷石風格的喝茶之前的用膳,統稱為懷石料理。懷石料理簡單而雅致,同時亦非常講究環境的幽靜。
茶會料理。日本的室町時代(14世紀)盛行茶道,于是出現了茶宴茶會料理。最初的茶會料理只是茶道的點綴,十分簡單。到了室町末期,變得非常豪華奢侈。其后,茶道創始人千利休又恢復了茶會料理原來清淡素樸的面目。
生魚片。日本料理以生魚片最為著名,它堪稱是日本菜的代表作。自古以來日本就有吃生食的習慣。江戶時代以前生魚片主要以鯛魚、鲆魚、鰈魚、鱸魚等為材料,切成薄片,也叫做“生魚片”。去掉河豚毒,切成薄 片的河豚魚,是生魚片中的佼佼者,鮮嫩可口,但價格很貴。
壽司。日本料理中獨具特色的一種食品,種類也很多,按其制作方法的不同,主要可分為生、熟壽司、壓壽司、握壽司、散壽司、棒壽司、卷壽司、鯽魚壽司等等,而其中鯽魚壽司被看作是日本料理中最著名經過長達幾個月的腌漬和發酵制成的。用這種方法制作的壽司,中會產生大量的乳 酸菌,給成品添加一種特殊的酸味,而且這些乳酸菌本身亦有防腐作用。不過,今天這種用古法制作的壽司已不多見。現代日本壽司大多采用醋拌米飯的方法來加工其主料,而且由于米飯中一般要加入四種以上的調料,故壽司又有“四喜飯”之稱。
3.日本飲食文化之飲食習慣
日本人膳食時更注重保全食物的營養與減少毒素的產生。她們認為冰箱只能保鮮,而這種保鮮過程中,營養會大量流失,所以她們寧可辛苦一點,每天買新鮮食材,保證營養。而且他們非常重視家人的飲食,注重葷素搭配,膳食平衡。每日三餐不重復,甚至細致到從飯菜的顏色到種類的選擇。她們非常關注家人的體重,一旦發現體重增加或者減少,就會馬上調整自家的菜單,因為她們認為體重是人的身體狀況的最直觀表現。
日本料理以魚、蝦、貝等海鮮品為烹飪主料,并有冷、熱、生、熟各種食用方法。口味多為咸鮮,清淡少油,稍帶甜酸和辣味。日本人愛吃魚以及各種海味、瘦豬肉、牛肉、雞、鴨、雞蛋和各種野生禽類及蔬菜、豆腐、紫菜,但不吃羊肉、豬內臟及肥豬肉,主食為白米飯。endprint
日本人很講茶道,餐前餐后都喜歡喝茶,特別喜歡喝清茶。這有利于清潔腸胃,減少脂肪堆積,在日本街頭很少看得見臃腫的人在日本,大多數的人都習慣吃咸的東西,不咸的一般不吃,所以,甜味的粥在日本幾乎找不到。日本人認為甜的東西大概只有甜點和糖了。
二、日本文化之企業文化
日本企業非常注重“軟件”的建設——企業中的文化因素,如企業全體員工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念、員工對企業的向心力、企業中的人際關系等等,并統稱之為“組織風土”。他們認為“組織風土”是在日本企業中經過長期管理實踐的產物,是通過企業全體員工的言行舉止自覺表現出來的,這種“組織風土”就是企業文化。
在日本、企業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社風”、“社訓”、“組織風土”、“經營原則”等等。這種企業文化是在企業內部把全員力量統一于共同目標之下的一種文化觀念、歷史傳統、價值標準、道德規范和生活準則,是增強企業員工凝聚力的意識形態。日本企業文化的主要特點是和魂洋才、家族主義和以人為中心。
⑴和魂洋才構成日本企業文化的核心
日本民族自稱大和民族,“和魂”就是指日本的民族精神。“和魂”實際上是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產物,是“漢魂”的變種和東洋化。中國儒家文化的實抽是人倫文化、家族文化,提倡仁、義、禮、智、信、忠、孝、和、愛等思想,歸納起來就是重視思想統治,講究倫理道德。
“洋才”則是指西洋(歐美)的技術。1886年日本明治維新,開始了資本主義進程。在明治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向西洋學習先進技術及管理方法在日本企業中逐漸形成高潮,于是“和魂”和“洋才”才開始結合起來,成為日本近代企業家經營活動的指導思想。以日本化了的中國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和魂”與以歐美的先進技術為內容的“洋才”相結合,構成了日本企業管理文化的重要基礎。
⑵家族主義是日本企業文化的顯著特色
日本過去一直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因此日本民族具有明顯的農耕民族的某些文化物征,它首先表現為集團內部的互助合作,由于農耕作業,從播種到收獲,絕非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完成,家人、族人必須互助合作,這使得日本人養成了團結互助的良好習慣,與個人才能相比,他們更重視協作與技術的作用,即表現為家族主義。這種家族主義觀念,在企業中則普遍表現為“團隊精神”,一種為群體犧牲個人的意識。在日本,集團是一個廣泛含義的概念。日本社會是集團的社會,一個企業可以被看作是集團,企業內部的科室、班組、事業部等也都是大小不一的集團;在企業外部,相互間有密切聯系的企業結合成集團,無數個集團最終又構成日本國家和民族這個總的集團。所謂家族主義就是把家庭的倫理道德移到集團中,而企業管理活動的目的和行為又都是為了保持集團的協調、維護集團的利益、充分發揮集團的力量。家族主義精神要求和諧的人際關系,因此“和為貴”的思想是日本企業文化的核心。
⑶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是日本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
無論是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還是企業工會,日本企業經營模式的這三大支柱都是緊緊團繞著人這個中心的,三者相互聯系、密切配合,從不同側面來調整企業的生產關系,緩和勞資矛盾。正是這些形成了命運共同體的格局,實現了勞資和諧,推動著企業經營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盡管日本文化很多國人不能茍同,但我們應該看到他們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并且要學習和借鑒。如果總是看到別人的短處,那是永遠也不能進步的。一個真正優秀的民族要能夠吸納其他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從這一點來看,不得不承認,日本人早就走在我們前面。
作者簡介:
孫啟正,男,天津財經大學日語專業學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