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將帥+房曉紅
摘要:本文通過對云南省香格里拉縣納格拉銅礦礦區區域地質背景、礦床特征、礦石特征、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進行分析研究,確定該區銅礦床主要賦存于三疊系哈工組中。含礦巖石主要為含粉砂質泥灰巖,礦床成因屬于碳酸鹽巖建造型銅礦床。
關鍵詞:納格拉銅礦;礦體特征;礦床成因
工作區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縣城335°方向,直線距離65km,行政隸屬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格咱鄉管轄。工作區有縣鄉簡易公路通至香格里拉縣城,路距l26km,香格里拉經麗江、大理、楚雄、安寧至省會昆明為二級、一級、高速公路,路距584km,交通尚屬方便(見交通位置圖)。
1、礦區地質
本區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中甸島弧帶,甘孜一理塘板塊結合帶西側德格—香格里拉陸塊東緣,印支期義敦—香格里拉島弧帶南段。東側為甘孜一理塘板塊結合帶,西側為金沙江板塊結合帶。
1.1 地層
本次工作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三疊系、古近系紫紅色碎裂巖、塊狀礫巖夾砂巖、含礫砂巖。礦體賦存在三疊系哈工組一段泥質灰巖背斜的核部。
1.2 構造
該區發育有大面積的呈帶狀分布的韌性剪切帶,片理化現象普遍,見有糜棱巖、糜棱巖化巖。本區屬于造山帶,韌性剪切帶在造山帶的形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且與成礦作用關系密切。在韌性剪切帶中發育剪切成因的小褶皺。礦區斷裂、褶皺發育,與區域構造基本一致。由一系列北西向緊密線性褶皺和同向斷裂組成,是控制銅礦的主要構造,而次級同向斷裂及東西向斷層則為容巖(礦)構造,晚期發育規模較小的北東向斷層,切斷了早期斷裂及褶皺(破壞限制了礦體)。該區的礦體主要與褶皺的一背斜的核部和基本平行北西向主斷裂構造的低序次低級別的斷裂及裂隙有關。
1.3變質作用
該區的礦床與構造及變質作用密切相關。礦區內出現的變質巖主要為區域低級變質巖石,千枚巖、板巖、大理巖。在構造帶內可見到片理化巖,熱動力變質巖如構造片巖及千糜巖。
1.4 圍巖蝕變
本區圍巖蝕變較為強烈,近礦圍巖蝕變現象主要有硅化、褐鐵礦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等。
2、礦床特征
2.1含礦巖系特征
礦體賦存層位于三疊系哈工組二段地層中的泥質灰巖,泥質灰巖呈薄層狀,有利于層間破碎剝離構造的發生。Ⅰ號礦體賦存在泥質灰巖形成的褶皺中的一背斜軸部,張開裂隙發育,與一陡傾斜的正斷層(F1)交匯處(即所謂背斜加一刀)。地表有露頭,礦體與圍巖界線清楚,為突變接觸。礦體有三層,中間夾有孔雀石化粉砂質泥質灰巖,礦體向下延深50m左右到板巖時,也就是當泥質增多過渡到板巖時則礦化尖滅(這點與云南省東川式銅礦床規律相似)見下圖。
2.2礦體特征
礦體呈似層狀。礦體走向呈北西一東南,傾向82°,傾角78°。礦體由東南向西北方向收縮變小、直至尖滅。礦體由TC1、TC2、TC3、PD1、PD2、PD3、ZK0001、ZK0002、ZK0003、ZK0301、ZK0701,11個工程控制,工程控制礦體走向長91.5m,(PD2控制礦體向東南方向的延伸,礦體由洞口180°方向前進25.6m有一北東向斷層(F2),切斷了早期斷裂及褶皺,礦體滅失。)傾向延深約50m。Ⅰ號礦體有兩處露頭,北邊的露頭水平厚度為4m,南邊的露頭水平厚度為26.63m,平均水平厚度15.32m。厚度變化系數73.89%,為厚度變化較穩定型礦體;單工程銅礦體品位0.20-0.45%,最高品位為0.85%,平均銅品位0.30%,品位變化系數6.67%,為品位變化均勻型礦體。
3、礦石特征
3.1礦石礦物成分
礦體礦石礦物成分: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為輝銅礦,少量黃銅礦、黃鐵礦、斑銅礦、黝銅礦,地表氧化帶可見孔雀石、藍銅礦。金屬礦物特征如下:
輝銅礦(Cc):他形粒狀,粒徑0.03-0.25mm,晶體呈灰白帶藍色調,與黃銅礦密切共生,部分沿裂隙呈脈狀分布,部分與黃銅礦形成層紋狀構造,局部鐵質浸染強烈,偶見包含微細粒黃鐵礦,含量約5%。
黃銅礦(Ccp):他形粒狀,粒徑0.03-0.65mm,晶體呈銅黃色,具有藍輝銅礦的交代反應邊,部分顆粒中包含磁黃鐵礦,長軸定向排列,形成層紋狀構造,與輝銅礦密切共生,含量4%。
藍輝銅礦(Dg):淺藍色,交代黃銅礦形成反應邊,含量2%。
磁黃鐵礦(Po):他形粒狀,粒徑0.02-0.05mm,多數被包含于黃銅礦中,少量在黃銅礦與輝銅礦間隙零星分布,含量約0.5%。
孔雀石(Mal):綠色粉末狀,沿裂隙分布,具翠綠色內反射,含量約1-2%。
褐鐵礦(Lm):褐色粉末狀,浸染狀分布于脈石礦物中,含量約4%。
脈石礦物主要為方解石,次為粘土礦物與石英。脈石礦物特征如下:
方解石(Cc):粒狀,粒徑為0.01-0.03mm,晶體無色-淺灰色,高級白干涉色,含量約55%。
粘土礦物(Cly):隱晶質,正交鏡下呈Ⅰ級灰干涉色,分散狀分布于方解石間隙,含量約30%。
石英(Qtz):次棱角狀-棱角狀,粒徑為0.03-0.06mm,屬粉砂結構,晶體無色透明,波狀消光強烈,含量約10%。
3.2 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他形粒狀結構、交代反應邊結構;礦石構造為脈狀構造、層紋狀構造。
4、礦石類型
礦體:按自然類型劃分,由化驗數據經計算氧化礦石占銅礦石的12%,介于10%—30%之間,應屬于混合礦石。
5、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5.1礦床成因
礦體為層控礦床,層控礦床的形成,大多經歷過同生沉積作用和后生成礦作用兩個階段。前者可以使成礦物質初步富集形成預富層或礦源層,后者可以使成礦金屬元素在活化—遷移,使前者發生疊加—改造而形成礦床。
礦體在三疊系,區內沉積了富含銅質的沉積巖(碳酸鹽)系,形成了富含銅的初始礦源層。之后隨著大規模的區域構造作用和變質作用的發生,促使地層中的有用元素活化--轉移,經疊加、改造后,在泥質灰巖的褶曲的一背斜核部,張開裂隙發育,與一陡傾斜的正斷層交匯處,使有用元素富集最終形成礦體。礦體受正斷層的影響上移致使含粉砂質泥灰巖脫頂礦體直接出露地表。
礦體的賦存始終未離開含礦層位,而銅元素的富集明顯與構造作用和變質熱液活動有關。說明構造裂隙是在層位控礦基礎上的次要控礦因素,對礦體規模、形態及含銅富集程度等起相當作用。
綜上所述,認為礦體的銅礦床的成因為沉積巖中層控銅礦床(碳酸鹽巖建造型銅礦床)
5.2 找礦標志
①層位找礦
三疊系哈工組地層為本礦區的含礦層位,礦體的賦存始終未離開含礦層位。(產狀變化比較大的地方。)
②圍巖蝕變
硅化、褐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較強部位,是本礦區找礦的間接標志。
③氧化銅礦物
由于原生銅礦物、含銅高的蝕變巖石、古煉銅渣易于氧化,形成格外醒目的翠綠色孔雀石(俗稱銅綠)、天藍色的藍銅礦(俗稱石青)、赤紅的赤銅礦、煙灰狀的輝銅礦、靚藍色的斑銅礦等,它們是很好的找銅礦標志。
④銅元素的化探異常及其與鉬、金、銀、鉛、鋅、鐵、錳等綜合異常。
⑤鐵帽或地表露頭礦,是找礦的間接或直接標志。
參考文獻:
[1]張新福、徐學亮等編制的《云南省香格里拉縣納格拉銅礦普查報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