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不良資產的現狀入手,分析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產生的原因。
關鍵詞:商業銀行;不良資產余額;不良資產率
不良資產是一個泛概念,它是針對會計科目里的壞賬科目來講的,主要但不限于包括銀行的不良資產,政府的不良資產,證券、保險、資金的不良資產,企業的不良資產。金融企業是不良資產的源頭。
銀行的不良資產嚴格意義來講也稱為不良債權,其中最主要的是不良貸款,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期、按量歸還本息的貸款。也就是說,銀行發放的貸款不能按預先約定的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銀行的不良資產主要是指不良貸款, 98年以后中國引進了西方的風控機制,將資產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五級分類,其中將“正常”、“關注”歸為銀行的存量資產,將“次級”、“可疑”、“損失”三類歸為銀行的不良資產。除最主要的不良貸款以外,銀行的不良資產還有不良債券等。見誠資產指出NPL周期中,隨著不良資產證券化、債轉股的落地,銀行的不良資產也可以變通的參與到企業的股權以及生產經營中,并賦予監事職能。
中國銀行對不良資產的劃分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在1998年以前,各銀行業按財政部1988年在金融保險企業財務制度中的規定,即“四級分類”;二是1998年以后,中國將資產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即“五級分類”。
由于我國對金融機構業務范圍進行分業管制,即金融業與非金融業分離,金融業中銀行、證券、保險三個子行業分離,而銀行、證券、保險各子行業內部有關業務也進一步分離,因此在此管制要求下商業銀行主要業務范圍基本是以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票據貼現,匯兌等業務為主,而傳統的商業銀行經營主要集中在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上,因此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主要是指不良貸款。
根據1998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貸款分類指導原則》規定,將商業銀行貸款按照風險程度劃分為五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后三類即為不良貸款
1999年,我國成立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商業銀行大量不良資產得到剝離,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明顯下降,而且隨著監管和金融市場的發展,不良資產處置途徑和方法越來越多元化,這對于商業銀行優化資產結構無疑是有很大利處的,但在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去優化完善。
第一章 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發展情況
根據銀監會歷年公布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的數據,2006年至2016年這10年的數據變化較大,尤其自2003年底確定股份制改造作為中國銀行業改革方向,隨著商業銀行在股改的過程中剝離了大量的不良資產,近10年的數據相對逐步向著雙降的趨勢發展,但是近年隨著監管的加嚴,經濟形勢的放緩,隨著貸款規模不斷攀升,而一些剝離措施又不能再使用,因此不良貸款在近年又有了波動的趨勢。
在2010年之前,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都出現了明顯的雙降趨勢,而2010年之后呈現一定幅度的波動,這與2009年四萬億刺激經濟增長財政政策,房地產貸款和影子銀行驅動,產能過剩,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的影響不無關系,隨后幾年雖有波動但相對穩定,但是具體看三類不良貸款,損失類貸款占比逐漸加大,不良貸款結構趨于相對惡化,這些數據也更進一步警示我們去探尋不良資產形成的原因。
第二章 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形成分析
我國不良貸款的形成有其一定的歷史原因和市場原因,但隨著金融監管的完善商業銀行自身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外部原因
1、市場環境與經濟周期影響
為了穩定貨幣市場,存貸款基準利率的調整已成為國家調節經濟的主要手段之一,該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產生影響,并形成一定的周期性規律,一般在經濟過熱階段,央行通過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控制信貸規模降低,影響貨幣資金量減少,從而對經濟進行降溫;相反的,在經濟發展遲緩階段,通過降低存貸款基準利率,可以刺激信貸規模增長,利用商業銀行貨幣創造擴張信用貨幣,從而加大市場中貨幣資金周轉速度和周轉量,進而帶動實體經濟經營發展并推動經濟增長。但在這一過程中,在信貸規模增長階段,一般放款條件相對放寬,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但在信貸規模縮減的階段,銀行收緊信貸量必然嚴格放款條件,但存量信貸業務依然存在,這就使得資質較差的企業面臨降低貸款額度甚至被抽貸的問題,而這些企業在取得貸款后的這段時期絕大部分自身經營仍處于發展階段,流動資金并不富裕,甚至在經濟發展遲緩的大環境下流動資金量出現下滑的情況,而在這一階段再無法繼續獲得貸款支持,那么企業資金鏈斷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必然出現。
2、政府政策性干預影響
政府為了階段性經濟發展往往會對某些行業進行政策傾斜,而銀行信貸規模投向也會主動或被動的向這些行業集中,信貸規模的過度集中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是存在很大風險的,一旦該行業發展出現整體下滑,不良資產將成規模式增長,前幾年對于鋼鐵和煤炭行業的信貸投放到現階段已成為各商業銀行一塊主要的不良資產組成部分,這是受政府干預導致不良資產激增的現實案例。
3、法律及監管影響
隨著我國商業銀行的不斷發展,各項法律和監管制度不斷完善,在這一過程,法律規范不到和監管不明的領域成為不良貸款頻發的集中地帶,而監管過嚴又限制商業銀行的發展,在這一矛盾過程中如何協調商業銀行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是有待解決的一個難點。
4、信息不對稱影響
商業銀行在信貸發放過程中只能基于貸款人提供的信息進行核查,客觀全面的參考信息相對較少,而企業經營涉及的維度較寬,并且隨著時間推移都是在動態變化中,因此企業和銀行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導致商業銀行不能完全及時的掌握貸款發放對象的真實情況,從而存在不良資產形成的風險。
二、內部原因
1、商業銀行委托代理及產權性質問題
我國商業銀行普遍為國有性的,因此商業銀行實際所有者為政府及其各級機構,商業銀行各級行長由政府相關機構任命代為行使經營權利,這樣政府及其各級機構與商業銀行各級行長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委托與代理的關系,同時,根據《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動性為經營原則,實現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這就表明,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是以利益最大化為經營目標的,因此商業銀行的各級行長作為代理人普遍會遵循經濟人假設,以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商業銀行產權實際為國家所有,因此商業銀行在非排他性和外部性問題影響下,會面臨經營目標和政策目標兩套標準,如果二者一致,則在支持政策推動的同時商業銀行獲得經營效益,商業銀行行長獲得代理人獎勵,相反,如果兩個目標不一致,則在代理人利弊權衡的過程中會傾向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這一過程中,如果代理人利益最大化依靠經營目標實現,那么在追求商業銀行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很可能弱化安全性原則,從而導致不良資產的大量形成。
2、內控機制問題
商業銀行雖然作為企業按照公司治理原則進行內控機制建設,但是作為金融機構,其經營風險的特殊性,又使得內控機制建設向風險控制方面傾斜,各商業銀行的內控機制基本都是基于風險防控設立的,在信貸環節,內控機制基本上是根據信貸流程中的風險點設立崗位,并設立相應的監管制度,這樣的設置便于管理,但責任分散,一旦出現信貸風險無法定位直接的責任人,這就使得各個環節的管理趨于形式化,無法立體綜合的考量一個企業的信貸風險程度,從而使得信貸審查趨于數據話和片面化,進而使得商業銀行形成不良資產產生的隱患。
3、人員問題
在內控機制不健全,責任不明確的前提下,商業銀行各個風險環節的從業人員必然存在對于所屬崗位責任認識不清,專業水平能力不匹配,甚至應付職責的問題。同時各個商業銀行為了經營效益會引入關系人員,形成裙帶關系網,從而在信貸審批環節利用相關漏洞發放存在潛在風險的貸款,也是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形成的原因之一。
參考書目:
[1]《貸款分類指導原則》,中國人民銀行,1998年5月
[2]《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狀況、原因與治理2003-2008》,趙洪丹,丁志國,摘自《沈陽大學學報》2010年2月刊
作者簡介:
李冬梅,天津財經大學金融專業在職研究生在讀,中級經濟師,兼職講師,就職于某銀行特殊資產經營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