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鋼+付鈺+呂淑揚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的緩慢復蘇,中國紡織業出口出現顯著復蘇跡象,紡織原料、制品及紡織機械出口額增速均出現穩步增長。展望中國紡織出口形勢,仍將面臨諸多變數。紡織品服裝出口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引言:
盡管當前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出現了復蘇,但仍面臨以下幾個問題: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漲,將進一步提高企業成本,加劇出口訂單向東南亞國家的流失;紡織行業遭受的各類貿易壁壘呈現不斷上升趨勢,這給中國紡織企業出口帶來一定風險;棉花供應問題突出,紡織行業原料也趨于緊縮等。
一、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現狀
(一)紡織品服裝進出口額、進出口量
我國第一大類出口商品一直是紡織品服裝,也是我國貿易順差最大的商品,多年來外匯收入的大部分來源是紡織品服裝。在產品結構上,由于以往的貿易限制集中于服裝等制成品,取消配額后,服裝及紡織制成品進口增長快于紡織原料,制成品在全部進口中所占比重進一步上升。進口結構以化纖制品、紡織制成品為主。我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總值趨勢為逐年上漲。
(二)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地區結構
我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歐盟15國、美國、日本、香港和俄羅斯市場,對這五大市場出口占總金額的60.9%,而集中對美歐市場的大量出口紡織品服裝,容易引起貿易摩擦,加之我國對非法出口的監管力度不夠,使得大量非法貿易現象頻發,既影響了我國的貿易統計,又會導致進口國的抵制。
(三)我國紡織品服裝貿易方式
我國紡織品服裝貿易方式在90年代時期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隔壁江山。隨著中國服裝紡織產品工藝方面技術的提升,世界上先進的無梭化紡織機器的普及,有能力生產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面料,且生產力也得到了極大的釋放。在貿易方式上也越來越多的以一般貿易為主,加工貿易在紡織服裝貿易方式中所占比例越來越低。
(四)產品結構進口以紡織品為主,而出口則以紡織品服裝為主
進口結構以化纖制品、紡織制成品為主。與美國總體進口結構相比,進口中國紡織產品具有服裝和棉制品比重小、制成品比重大的特點。與進口結構相比,出口結構以服裝制品、面料為主。超過60%的出口額由出口服裝成衣創下,其中,超過五成的出口額由針織服裝和梭織服裝完成。
二、影響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因素分析
(一)新產品研發能力弱,國際營銷能力低
我國紡織品服裝行業將向高科技、高文化、功能多樣化、安全方向發展,而逐步淘汰那些高污染低俗的產品。即使我國紡織品服裝行業的技術取得了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尤其在產品設計與品牌建設方面,中國企業的差距更大。與此同時,大部分企業一味追求效益,大量貼牌和模仿國外產品,致使服裝紡織產業長期處于粗放經營狀態,出口貿易結構失衡。大量低檔無特色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導致他國紡織品服裝貿易逆差,引起貿易摩擦。
(二)成本在出口價格中占比高,利潤率低
目前,我國服裝紡織行業的盈利能力不強。比較優勢理論認為,每個國家都應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而我國恰好有豐富的勞動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紡織產業最有優勢。但勞動生產率低的主要表現是銷售收入與銷售成本相差不大,也就是產品的附加值低。由于紡織品服裝附加值較低,人民幣升值使企業的出口成本增加,進一步使得貿易條件惡化,更是削減了企業的出口利潤。而出口退稅率的調整也會對服裝紡織品出口企業的利潤的波動產生影響。
(三)容易產生貿易摩擦
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制被廢止,貿易摩擦仍然不斷出現,主要是美歐等國家對中國出口紡織品進行限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國際貿易中政治起到主要作用。第二、全球貿易的保護主義盛行。第三、我國的服裝紡織產品市場過剩,服裝紡織企業非合作博弈。
(四)長期與市場脫節
由于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長以加工貿易為主,并不直接與終端市場接觸。長期以來,都是由國外客戶做產業鏈的營銷部分,掌握著市場以及產品行銷的關鍵。我國很多服裝紡織企業也因此成為了這些國外商家的廉價加工地,處于整個產業鏈的底端,而并不能夠對市場需求做出判斷,更不能在市場變動時及時做出相應調整。
三、提高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競爭優勢的對策建議
(一)紡織品貿易協會方面
1.改善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競爭秩序,加強行業自律。針對中國紡織品服裝容易產生貿易摩擦,規范出口經營秩序,促使企業轉變出口貿易增長方式,避免因國內外市場的大幅波動而使國家和企業造成重大損失。從根本上遏制低價出口的惡性競爭行為,減少貿易摩擦。2.強化服務職能,推進與國外同行的合作交流。關于國際紡織方面,為企業提供好的公共信息服務,以便于企業加強對國際紡織品動態的了解,積極轉變企業出口戰略。由于企業自身獲取信息的渠道較少,商會要針對國際市場業務的要求,積極向企業提供完善的有利信息,建立良好的材料供應循環體系,保持企業長遠利潤。
(二)紡織品服裝貿易企業方面
1.加大研發投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綜上,對于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問題的分析和貿易摩擦現象的頻發,我國政府要盡快改變這種狀況,出臺有力措施。樹立創新理念,改善模仿、單調的出口體系。我國紡織品服裝企業應為產品創新打下堅實基礎,著重改善技術設備,加大培養專業技術高的人才。通過這些措施進一步帶動產品持續發展,提高產品出口水平,拓展產品多樣化、特色化的功能,滿足日益多樣化、小批量的市場需求。
2.加強企業聯合,提高自身能力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形勢的不斷變化,我國服裝紡織業的各種問題也隨之出現,如出口成本、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這使得我國產品附加值低,國際競爭力不斷下降。并且,其他發展中國家競爭力的提高和區域經濟聯盟的威脅,使我國服裝紡織產品出口受到很大影響。
3.完善政策體系,理性合法經營
我國的一些企業缺乏法律理念,只顧眼前利益,這是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貿易摩擦現象的主要原因。出口企業不惜一切代價,只顧眼前利益,想盡辦法逃避法律和政策的制裁,缺乏理性合法經營理念,以較低價格在國際市場中取勝,以致出現貿易摩擦的勢頭仍然大量出口,最后不僅給出口企業帶來嚴重損失,貿易摩擦現象也頻頻發生。這種行為是不能在企業的發展戰略中出現的,政府加強監管和行業組織的協調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更要靠企業自身的自覺行動,樹立長遠發展的觀念,理性合法經營,深入了解WTO規則,減少貿易摩擦,維護我國合法權益。
結語:
總之,政府、行業組織和企業要統籌規劃、多方配合、協調一致,共同遵守和運用WTO規則,維護我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主動預防和應對紡織品服裝的貿易摩擦。
參考文獻:
[1]張蘊嶺.世界市場與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外部環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2]趙坊芳.中國紡織服裝業應對后配額時代貿易摩擦[J].國際貿易,2015(11):20.
[3]郭燕:紡織服裝走出去戰略[J].科學決策,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