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黎
摘要:近年來,國內學術界對于職業教育中的工匠精神進行了大量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涉及工匠精神的內涵及其培育意義、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缺失的歸因分析以及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徑。這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差重理論輕實證,重研究輕實踐嚴重不足,在后續研究中,我們應該進一步重視工匠精神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和工匠精神培育的實證研究。
“工匠指有工藝專長的匠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他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于世。”這個定義是筆者認為截止目前為止最切近“工匠精神”實質的概念,或者說,當前學界并未給出“工匠精神”這一概念以明確的、科學的又得到公眾普遍認可的定義,但這不影響“工匠精神”成為今天社會的熱詞。
2015年4月1日,在中國 2015全國技能大賽啟動會上,中國人力與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湯濤強調要樹立并提倡工匠精神,成為官方發出呼喚工匠精神的第一人。2015年“五一”期間,中央電視臺推出《大國工匠?匠心筑夢》系列節目,講述了8位行業頂級技工的典型故事。節目播出后,大國工匠們驚人的技藝、感人的追求打動了無數觀眾,引起了極大反響。2015年5月20日,教育部職成司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職業院校組織收看該節目,并召開座談會,以“弘揚‘勞動光榮、技能高尚、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可以說,自《大國工匠》播出后,“工匠精神”一詞就進入職教圈乃至社會大眾的主流輿論圈。2015年 9月 1 4 日,李克強總理在大連市高新區眾創空間考察時指出“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攤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僅要有別具一格的創新思維,抓住市場的新需求,還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細節和質量,兩者結合起來才能開發出適應市場多樣化需求的優質產品。”再次強調工匠精神。2016年3月5 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1.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現于2000年8月《中國殘疾人》雜志《“工匠精神”——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選拔賽觀感》一文,文章首次提到了魯班這一能工巧匠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可歌可泣的“工匠精神”,并提出正是魯班等能工巧匠的工匠精神,“筑起了中華文明大廈的堅實的底座。”從2000年到2013年十幾年間,工匠精神的發聲和研究一直處于沉寂狀態,在媒體和學界,有關“工匠精神”的文章出現次數每年沒有超過二位數,分別是2001年、2002年2003年0篇,2004年1篇,2005年、2006年0篇,2007年3篇,2008年、2009年0篇,2010年2篇,2012年0篇,2013年9篇。2014年對工匠精神的研究開始有了突破,一年發表了22篇文章,首次超過二位數,至2015年出現了突飛猛進地發展,一年高達189篇。2016年3月5日,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后,對工匠精神的強調和呼喚更是出現井噴,2016年當年,研究論文2462篇,2017年截止九月份,已高達1573篇。
筆者對這類研究性論文進行了認真的梳理、分析和歸納,從研究內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1 論證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代表性文章有陳華文的《制造業大國,呼喚工匠精神》,劉錚的《不可或缺的工匠精神》,任志新的《打造工匠精神,圓中國制造夢》等,其核心觀點是:制造強國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支撐,只有“工匠魂”,才能實現“中國夢”。在“工業 4.0”時代,要想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演進,需要以工匠精神鍛造高端中國制造,將工匠精神打造成一種普世的價值取向。研究不僅強調工匠精神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價值,“工匠精神不僅僅可以幫助企業制造出高品質的產品,還可以使企業實現真正的持續發展。”更強調工匠精神對于實現中國夢,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作用,“工匠精神是一種信仰,是一個國家生生不息的源泉。”此類論證工匠精神重要性的文章在現有文章中占比重最高。
1.2 推崇德瑞日等職業教育,直斥中國工匠精神的缺失。代表性文章有游宇明的《工匠精神失落在哪里》劉晨的《誰謀殺了工匠精神》等,其核心觀點是:德瑞日等國家因為一直傳承工匠精神,是以工業先進,產品過硬,企業長壽,而中國制造的普遍浮躁和追求短平快,造成了目前中國工匠精神的集體缺失,“工匠精神就是一種努力去發現問題并且通過親身實踐來解決問題的文化。而這種文化恰恰是我們這個國家的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所缺乏的。我們和國外產品的差別依然是明顯。
1.3 探析工匠精神的內涵。代表性文章有盛小偉的《我們需要怎樣的工匠精神》,臧志軍的《兩種工匠精神》,薛棟《論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其核心觀點,或通過對德日工業發展歷程的解讀,或通過對中國古老文獻典籍的解讀,深入分析探究符合中國特色的工匠精神之基本內涵與價值意蘊,以期為中國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理論基礎。“如果說‘求知(acquire)是科學精神的內在追求的話,那么‘造物(create)就是工匠精神的偉大使命。”“工匠精神的當代培育既要注重傳統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更要契合當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1.4 倡導在職業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論及工匠精神的培育,從官方到媒體,從學界到企業,幾乎無一例外地把焦點投注在職業教育上。前面的幾類文章也是如此,論證工匠精神重要性的也罷,探析工匠實質內涵的也罷,最后都落腳在職業教育對工匠精神培育的一力獨當和奠基作用。
2. 當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反思
截止目前的工匠精神研究,雖然數量龐大,但是從內容上看,此類研究理論思辨較多,也有部分研究者結合一些學校的實踐理論及工匠精神培育的實踐案例,但很少有研究是基于培育的實踐現狀進行反思,并提出如何在學校的具體工作中進行改進和完善,研究缺乏深度,顯得粗糙且表象,對于解決工匠精神內涵的深層次問題,比如工匠精神的學科概念,工匠精神的價值意義,工匠精神的科學標準等,都未能真正觸及或者只做了淺嘗輒止、蜻蜓點水似的研究,遠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口號似的吶喊多過實證研究,對怎樣開展工匠精神培育缺乏思路和方法,至于落到實處能接地氣的工匠精神教育實踐,更是近乎空白,給學界留下了無限的研究空間。
因此,找到恰當的實施路徑和方式方法,設計科學的測評驗證驗證體系,構建一套系統有效的工匠精神培育機制,從真正意義上將“職業素養”“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有效整合,落到實處,以增強學生職業素質、職業精神特別是工匠精神教育的實效性,發揮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塑造的奠基作用,從而完善職業教育對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制度和機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付守永.工匠精神[M]. 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3-6
[2]學習型員工. 傳承工匠精神,爭做優秀員工[M]. 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6-1
項目基金:
文章為武漢市教育規劃辦2016年研究課題《現代學徒制背景下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201624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