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燕
摘 要: 在當下的信息技術時代,現代農業的發展和進步非常明顯,種植水平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不可避免地對水資源的需求逐年增加,長此以往,容易產生水資源緊缺的問題。為了保證農業種植水平的持久發展和進步,研究和分析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具有顯著意義。節水型農業種植是一種全新的種植方式,注重資源的合理配置,注重現代農業技術的運用,注重種植結構的合理,從而保證現代農業的穩步發展和進步。本文以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所需要考慮的因素作為切入點,研究和分析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優化策略。
關鍵詞: 節水型;科學技術;農業;種植結構
0前言
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是一種現代化種植體系,是時代發展和農業進步的產物,其主要的任務是改變了以往的種植結構,注重資源的合理利用,注重農作物之間的合理搭配,從而有效的提升農業的產量。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是遵循可持續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主要是針對農業用地的合理利用和分布、農作物之間的合理間距、水資源科學分配等問題加以有效地分析,從而有效地保證農業用水生態用水、生活用水等方面之間的協調,從而保證水資源的利用更加合理、科學、有效,以便實現現代農業的最大化效益。
1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所需要考慮的因素
1.1氣候環境因素
氣候環境作為農作物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研究和分析節水型農業種植的結構的過程中不可避免要加以考慮,土壤成分是否合理適宜、氣候變化時候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動植物的不合理侵害是否存在,等等。一系列的氣候環境問題是制約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優化的關鍵問題,只有將這些問題吃透摸清,才能進行有效的農作物種植[1]。適合農作物種植在適合的土地上,才能實現農作物的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在種植實踐中,面對高寒而干燥地區的氣候環境,相關的研究人員應該注重對降水季節、降水量、平均氣溫、光照時長等方面進行科學統計,如此才能有效地選取農作物。面對氣溫適宜、水資源充足的地區氣候環境,就應該控制好農作物生長的最適宜環境,避免水資源用量過多,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發展,產生物極必反的效果。
1.2地區水利環境分析
農業種植與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有著直接的關系,水資源豐富程度的好壞決定了農作物生存生長。可見,水利因素也是影響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關鍵因素[2]。在分析和研究農業種植水利環境的時候,不僅要分析和研究河流湖泊對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的影響,還要分析和研究水庫對其影響,通過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得出合理有效的數據,以數據作為支撐進行農業種植結構的優化,保證不同農作物都能得到適宜的澆灌,避免數據不準確而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存和生長。
2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的優化措施
2.1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和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現代化的科學技術[3]。要實現節水型農業的發展目標,首要條件便是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對農業用地的氣候、水利、土壤等方面進行合理科學的統計分析,以便全面了解農業種植的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情況,便于合理科學地進行選種,便于合理進行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以便實現現代農業的科技最大化。所以,在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中,提升現代化農業科學技術具有顯著的意義和作用。在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中,合理科學地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能夠有效地調節農業種植結構,合理分配資源,提升水資源的利用率,保證農作物的高產量和高質量,促進現代化的農業的發展和進步。在農業種植過程中,主要涉及的農業技術分別為噴灌技術、地質探測技術、地膜覆蓋技術等。為了有效地調整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就應該從實際出發,加大對這些技術的創新研究,合理改善現有的自然環境,提升水資源的利用率,保證農作物的生產的質量,實現科技興農的遠大戰略目標。
2.2合理運用地區環境
在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研究中,要有效地保證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就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選取最為適宜的農作物,使水資源能夠得到充分運用[4]。在農作物生存和生長的過程中所要考慮的兩種因素主要是氣候因素和水利因素。氣候是農作物生存和生長的關鍵因素,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質量,甚至影響農作物的用水量。所以,研究和分析農業種植結構的過程中,研究人員應該從實際出發對當地的日照、降水、溫度等氣候條件進行有效地分析和統計,根據數據要求選取合理地農作物品種。同時,還應該充分考慮當地所存在的水利因素,便于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對水資源進行合理分配,有效地規劃水資源,實現節水型農業的目標,便于各種農作物有效地生長,保證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2.3根據地理環境選擇種植作物
地理環境的不同,農作物的種植不同。在我國南北兩方的農作物種植明顯存在差異,北方多種植大麥和玉米,南方多種植花生和稻谷,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因素便是地理環境存在較大差異,從而直接決定了農作物的種植品種。所以,在種植農作物之前,必須要充分研究和分析當地的地理環境,便于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選取合適的農作物,從而優化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具體而言,便是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土質等數據情況,對現有農產品的種植規整,合理布局、科學選種,從而有效地保證農作物產量和質量,最大限度地提升農業種植節水水平。同時,還應該從實際情況觸犯,注重需水量的規劃和分析,保證蓄水的合理性,以便應對干旱情況的發生。
3結語
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的優化研究,一直以來是實現農作物高產量、高質量的重要研究課題。其主要的目的是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分析和利用當地的環境條件,有效地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促進農業種植的長久發展和進步。要實現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的優化,就要從實際出發,注重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注重地區水利環境的運用,注重合理科學地選取植物品種,提升農業的用水利用率,從而保證農業的長久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許秀竹. 關于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優化分析[J]. 南方農業, 2016, 10(27):114-115.
[2]王偉. 淺析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優化[J]. 農民致富之友, 2016,12(16):123-125.
[3]董艷麗. 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優化研究[J]. 農村實用科技信息, 2016,12(01):1123-1126.
[4]柴強, 黃鵬, 朱永永. 綠洲灌區節水型種植業結構優化對策研究[J]. 土壤與作物, 2006, 22(0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