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薛建榮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游戲伴著兒童發展,兒童在游戲中成長。課間游戲是幼兒園自主性游戲之一,它是課間在老師的引導下,在預先設定的領域游戲區內,通過游戲,讓每個幼兒都動手、動腦,從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獲得知識的一種活動方式。由于課間游戲在活動內容、地點、對象的選擇上完全由幼兒自由控制,自由安排,課間游戲為幼兒提供了主動開展各種游戲的環境,孩子們可以輕松的進行交流,交往,因此得到幼兒的喜歡。
而現在的幼兒園在游戲材料的投放上往往簡單而單一,并且材料基本不進行更換。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老師的我們,該如何適宜的指導孩子的課間游戲? 該如何引導幼兒愉快參與,感受同伴間的友好情誼呢?我認為,老師在課間游戲中不僅要做一個仔細的觀察者,及時捕捉幼兒興趣點,更要做一個引導者,引導幼兒步步深入、探索,從而體驗游戲的樂趣。就拿今年在我們班興起的“玩具陀螺”來說吧。
孩子們在自由活動時間玩拼插玩具時,劉源小朋友偶然發現了平時大家都不愛用的最小的單節玩具可以像陀螺一樣轉動起來,他驚喜地把這一發現和他的好朋友分享,并進行了演示。而旁邊的小朋友也被他倆興奮的聲音吸引,好奇的看著,有的開始嘗試用自己手中的小玩具效仿著劉源動作,結果有的轉了起來,有的卻一動不動。
看到此情此景,我想到了《綱要》中提出的“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于是,我迅速捕捉孩子們的興趣點,準備讓幼兒利用手中的玩具,進行簡單的操作,從而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我走到了孩子們中間,問:你們想過,為什么劉源的“陀螺”能轉,而有的小朋友的卻不能轉嗎?此時孩子們都把疑惑地目光轉向了我。我笑著對劉源說:“你今天就當回小老師,讓大家看看你的陀螺是怎么轉起來的,好嗎?”劉源欣喜地同意了。在轉之前,我又提醒孩子們:仔細觀察劉源的手放在了哪里?劉源的手怎么動的?玩具又是哪頭著地的?帶著問題,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看著劉源手中的玩具。劉源給孩子們示范了一遍。怕有的小朋友看不清楚,我還特意讓劉源邊說邊做。通過幾次示范和大家的觀察,孩子們知道了,要用雙手手指握住玩具身體,玩具尖頭朝下,均勻用力朝一個方向轉動后撒手,玩具陀螺就會轉起來。孩子們根據我的提示,開始嘗試,果真大多數孩子的陀螺都能轉了。我又讓陀螺轉的好的小朋友手把手教轉不起來的小朋友該怎樣做才能讓陀螺轉起來。孩子們在好奇、觀察、討論與最后的實踐操作中,體驗著自主探究與發現的樂趣。
從那后的日子里,孩子們不再排斥小玩具,反而一有時間就三五成群的進行轉陀螺比賽,還發現了更多讓陀螺轉起來,并且轉的持久的方法。如:用雙手手心把住玩具身體,向一個方向用力,可以讓陀螺轉起來;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玩具身體下端,用力朝一個方向轉動后,迅速放地上,她也能轉起來......
一段時間后,孩子們開始不甘心只是這么小的陀螺,怎么變成大陀螺?問題出現后,孩子們嘗試著大小玩具結合拼搭大陀螺。先是把兩個小玩具直接插在一起,在轉動時發現轉的不穩,持續時間也短;又開始把一節小玩具插在三節連在一起的大玩具中央,轉的時候還是時常歪斜;還有的給陀螺按了兩個頭......我加以提示:把這三節大玩具的周邊都再加上一節小玩具會不會穩當一些?孩子們按照我說的又進行了操作,再轉時發現比剛才好多了,但是這次的陀螺身子又太大了,還是不得拿。輝輝提議,要不再給它身體上面按個頭?說完便做,插好后,果然拿起來方便多了,又嘗試著轉動,也是很棒。在孩子們的共同努力下,由一個三節大玩具和六節小玩具組合而成的大玩具大陀螺誕生了。
有了以上經驗,孩子們又進行第二個、第三個......大陀螺的拼搭。搭得好的小朋友給不會搭的小朋友當“技術顧問”,和搭完后不會轉或者不愛轉的小朋友一起找原因,經過反復操作嘗試,加上我在旁邊的及時提醒,孩子們發現:只有注意陀螺身體左右的對稱,才能讓它保持平衡,才能轉的更穩當;不管是幾層陀螺,最下面的做陀螺尖的玩具一定要小頭朝下。很快的,一個又一個拼搭出的大玩具陀螺出現在了孩子們的小手中。
看著孩子們開心的玩著自己親手拼搭的玩具陀螺,我想:這才是孩子們真正想要的課間游戲吧,真正的讓他們在做中學、做中思、做中親身感受探索帶來的樂趣。
其實像以上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如:雪花片玩具的多種玩法,皮球的多種玩法,跳繩的多種玩法......孩子們的創造力無窮無盡,愿我們每位老師都做一個有心人,善于發現孩子的興趣點,把課間游戲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加以利用,使幼兒與同伴的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諸多能力得到進步,使幼兒的個性得到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