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月蘭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后可以實現。這里說的便是指個人養成良好習慣對學習、人生、事業成敗都要非常大的重要性。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說:“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身受其累?!?/p>
初一的學生,在數學學習習慣養成上非常重要。初中的數學教育與學生的數學學習中作業是必不可少的,錯誤也是不可避免的,作業訂正也成了必不可少的環節。
作業是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激勵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的數學作業形式也很多,如課堂作業、家庭作業,還有各種檢測、考試。通過對初一年級數學學科在教學中或檢測或考試中的調查發現,學生經常出現對于一些常見錯誤,經過多次講評學生仍然會犯這樣的錯誤。教師精心批改的作業,在作業本或試卷上批注了很多的評語及錯誤的原因。但學生拿到以后,稍微看一看就將它放入書包中,對錯誤的內容、不完善的題目視而不見。這些錯誤的根本原因就是作業訂正效果不佳。
作業訂正,大多數教師傳統方式是:通過批改了解學生作業的情況,在課堂教學中,做簡要總結和講評,當作業出現新穎解法或典型錯誤時,并做些重點分析,否則可以一掠而過。當學生回家作業中出現共性的錯誤時,一般把正確的思路和過程再詳細的講一遍。但是效果并沒有自己預想的好——做正確的學生不注意聽講,做錯的學生急于把正確的答案抄下來而囫圇吞棗。隔一天下來再讓他們做原題仍然依舊。當學生家庭作業中出現個性錯誤時,一般就放手讓學生自己訂正,老師把主要精力去輔導個別后進生。這些傳統糾錯方式猶如大海撈針,只有能主動學習的學生才會有所效果,無法真正意義上照顧到后進生。
在此我想就學生養成及時訂正數學作業的習慣這一面與大家交流一下我的做法。
一、開學初,應該側重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始就跟學生分析數學作業的重要性,比做作業更重要的是訂正作業
初一學生自覺性比較差,所以教師督促學生自覺訂正作業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多年的教學中,都是采用課前5分鐘講評訂正作業的方法。每節課前5分鐘,將批改的前一節課的作業發下去,師生共同糾錯。
首先教師把學生作業中的典型錯誤展示出來,請同學們指出哪里錯了,為什么錯了,應該如何糾正。如:計算: 3-∣ -1.42∣
錯誤1:原式=3-( -1.42) 錯誤2:原式=3- -1.42
=3- +1.42 =1.58-
=4.42-
錯誤3:原式=3-1.42- 正解:原式=3-(1.42- )
=1.58- =3-1.42+
=1.58+
分析:錯誤1、2學生對絕對值性質運用錯誤,錯誤2還忽略了絕對值的括號作用,錯誤3忽略了絕對值的括號作用。
師生共同分析糾錯每一題,等于把這題思考了四遍,讓學生充分理解,印象深刻。并且,選幾個小助手,幫忙檢查每一個同學的訂正情況,落實到,每位有錯的都有訂正,沒錯的同學也能認真聽講,不枯燥。
接著若是練習課,有時間,在趁熱打鐵,再出一題類似題型,讓學生鞏固知識,盡量減少以后碰到此題再犯錯的可能。
最后還要求有錯的同學,課后將錯題重寫一遍,交組長檢查。
這樣的督促比較費時,但可以復習前一課知識,避免枯燥的課前復習引入,又達到訂正糾錯的目的,還可以督促每個學生及時訂正作業。在教學中利用作業訂正,把學生的錯誤變“廢”為“寶”,利用錯誤這一資源為教學服務。
堅持一學期到一學年,學生慢慢的就能養成及時訂正的習慣。到后來,學生自己就會習慣的,課間時作業一發下來,只要有錯就會立馬訂正
二、課堂作業可通過同學互改作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及時訂正作業的習慣
課堂上完成作業后,采取同學互改的方式,你會發現這些檢查同學的作業比檢查自己的作業還用心,在檢查同學的作業時,也能發現自己做得不對的地方,會馬上拿過自己的作業本訂正。這種做法還能提供學生之間進行學習方法交流的機會,充分體現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三、針對試卷小測作業,采用先訂正,后講評的方式
每次檢測考試,很多學生總會犯馬虎的毛病,出現不應該的錯誤。對于小測訂正,我會先給學生10到20分鐘把錯題重寫,反思錯題因何而錯,該不該錯,考試時是否有認真檢查,下次檢測時,該怎么做。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認真作業,認真檢查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訂正減少粗心的毛病錯誤,養成認真學習的好習慣。這樣的訂正不是為了訂正而訂正,長期堅持督促,學生自然會養成良好的作業訂正習慣。
培養學生及時訂正作業的好習慣,離不開老師和家長的督促。也可以把訂正作業布置成家庭作業,讓家長檢查督促。經過一段時間的摩合,學生就能漸漸養成了及時訂正的習慣。通過訂正作業及時糾正學習中的不足,學生的學習興趣會不斷提高,作業完成的質量也在不斷提高。由此看出學生養成及時訂正作業的習慣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