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慧冬
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是幫助孩子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低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可塑性強,持久力不強,行為習慣經常反反復復,作為班主任就要善于發現,及時引導,想方設法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下面我就談談在對低年級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體會。
一、堅持正面引導,做好以身示范
低年級的學生,模仿力強,可塑性大,喜歡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尤其崇拜老師。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對于規范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至關重要。
1.語言引導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會使用“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禮貌用語,注意了語言的引導作用,學生會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受到影響,模仿教師的語氣、表情與人交往,他們會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文明用語習慣。
2.行為示范
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往往從模仿開始,教師舉手投足間都孕育著教育。當地面有紙時,我總是彎腰撿起;教室課桌歪斜時,我會及時動手擺整齊;衛生角不整潔時,我會拿工具清理干凈;黑板上的字我總是一筆一畫認真去書寫……這一切,我的學生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慢慢地他們會照著我的樣子去做。地面上有紙,學生也會彎腰撿起。他們還學會開窗、開門時輕輕的,書寫時認認真真,有好的書寫習慣等等。孩子們在這些無聲的教育下,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他們也就逐漸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培養個人榮譽感,榜樣激勵
低年級的學生模仿性很強,為學生樹立榜樣,是行為規范訓練的有效形式。針對這個年齡特點,我們在課堂上應該多表揚和鼓勵,樹立榜樣。例如上課鈴聲已經響了,老師走進教室發現學生還沒有坐好,有的在喝水,有的在說話、玩耍,此時可以表揚已經坐好的學生,以此為契機對學生進行常規教育,“看,XX同學聽到鈴聲,已經坐端正了,他真是一個遵守課堂紀律的好孩子!讓我們大家都向他學習!”短短的一句話即滿足了學生的個人榮譽感又為其他學生樹立了一個鮮活的榜樣,明白以后上課時要向那位同學一樣坐好才會得到老師的表揚。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學習對方的優點,鼓起超越對方的勇氣,對于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有明顯的效果。
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就好像催化劑,能促進學生產生強烈的榮譽感,從而促進學生的控制能力,提高自覺性。開學初,我們就把我們班的評價方案宣布了,從踏進校門那一刻起,無論什么時候,只要表現好的、有進步的就可得一個小獎章,每十個小紅獎章可以換一份小禮物。另外,每天我們班都會有一個“今日班長”,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到班級管理中,如課間值崗、管理路隊、幫助值日生擦黑板等,不要小看這一天的付出,孩子們的積極性都很高漲,老師也能通過這些發現班級里的“小能人”。這樣雙贏的結果,何樂而不為。
三、主動溝通,家校協作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不是僅僅在課堂上就能形成的,還需要在家庭中得以鞏固。有些孩子,在家里和學校的表現是完全不一樣的。要想學生的行為習慣得以穩定,我們還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我通過校訊通、微信交流群等方式,及時與家長溝通,向家長說明一些配合事項。充分利用家長會,讓家長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知識和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策略,虛心聽取家長的建議,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良好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要使低年級的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生活中,在富有童趣的活動中,自覺地接受紀律的教育,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規范,它需要學生長期的努力,需要老師不斷地督促引導,就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經年累月,促使他們逐漸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