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愷
“任務驅動型作文”是 2016年以來學界里的一個高頻熱詞,研究也迅速升溫。那么,怎樣寫好任務驅動型作文呢?筆者認為,考生須理清以下寫作思路。
一、在真實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
請看下面這道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國務院日前印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當中,特別提出推動中醫藥進校園,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到中小學的傳統文化和生理衛生課程當中。據了解,北京有4個區縣的35所中小學教授中醫藥文化知識。北京中醫藥大學在北京東城宏志中學選擇對中醫藥感興趣的學生,設立“高中杏林試驗班”,從高中開展中醫藥文化教育。
有人認為,中醫與孩子的健康成長密切相關,讓其走進課堂是好事一樁。也有人認為,中醫文化進課堂,不可操之過急,過于匆忙。亦也有人覺得此舉可行性不大。
你對中醫藥進校園有什么看法?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理由。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這道作文題以現實新聞為素材,設置“中醫藥進校園”的情境,提出包含任務指令的問題“你對中醫藥進校園有什么看法?”。它有兩個關鍵概念“:中醫藥”與“進校園”。中醫藥進校園有利或弊應該是考生著力論述的重點內容。寫作的誤區就在于割裂“中醫藥”與“進校園”的關系,只抓住一個詞“中醫藥”單向片面論述,罔顧題目中所隱含的“進校園”指向,行文以“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為論述主體。誠然,中醫文化進校園,對傳承中國傳統的中醫文化,確實有積極的作用,但在我國,學校教育的目的應該不僅是教給孩子知識,更要教會孩子生活和做人。因此,中醫藥進校園的目的應該是結合當下人們對健康和傳統文化的興趣需求,來培養孩子從小建立起正確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進而引發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教會孩子生活和做人。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應該少一些過于高深的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授,而重點在于和孩子的日常生活相結合,教會他們一些關于身體構造和健康調養方面的基本知知識。由于未能抓住“進校園”這個關鍵詞,不少考生對“進校園”這一限制條件重視不足,從而導致論述的范圍隨意擴大,缺乏針對性。
二、在權衡和比較中說理論證
請看下面這道作文題:
在一場電視訪談節目中,清華大學的學生梁某表達了他的人生迷茫:擁有法律本科、金融碩士、新聞傳播博士三項清華學歷,他不知道自己畢業后該去做什么工作。針對梁某的困惑,三維嘉賓做出了這樣的人生提示。
甲:你不問自己能為改變這個社會做些什么,卻問我們你該找什么工作,你覺得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乙:沒有“眼前的茍且”,哪有“詩和遠方”?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
丙:我覺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誰”“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魚,不要迷戀天空。如果你是鳥,不要癡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種說法,你認為哪一種更有道理?請綜合材料內容和含意作文,體現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和抄襲。
這道作文題顯然是要引導考生關注和思考不同人物的精神境界:甲材料共有兩句話:第一句話是從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角度來說的,人讀書的目的不應只是想著為自己,而應多為社會著想,這里的核心是“讀書的價值”,讀書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也就是材料中甲所說的“為改變這個社會做些什么”。第二句話是對第一句話的進一步延伸,“近”是指“茍且”的生活狀態,只顧自己,只圖眼前,“遠”是指胸懷遠大抱負,“為改變這個社會做些什么”。選擇職業當把目光放長遠點,應志存高遠,問問自己心中的理想是什么。乙的人生提示是“沒有‘眼前的茍且,哪有‘詩和遠方”。乙強調職業選擇應立足當下,腳踏實地。它是“詩”和“遠方”的基礎(前提)。但并不完全否定“詩和遠方”,乙只不過更為強調“眼前的茍且”(當下)的重要性!相對于甲的人生要有高遠的目標(遠大的理想),人生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等宏大的主題,乙更為強調“近”與“小”。從這一角度出發,腳踏實地,才能奔向遠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談“大而空”的東西。丙談的是正確認識自己的問題,這里的“認識自己”與愛好、特長、責任、理想、現實等有關。丙用假設推論從另一角度進一步闡明了人在進行職業選擇時要在對自己的愛好、特長、責任、理想、現實等有到位的認識基礎上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不適合做什么。考生丟分的原因常常是不顧題目要求“誰更有道理”,不能在權衡和比較中說理,而是直接抓住“詩和遠方”“茍且”等詞語,或“認同”甲,或“認同”乙,或“認同”丙,卻把另外兩個人物置于腦后。
三、在多向多解的觀點中辯證分析
請看下面這道作文題:
新學期開始,某中學校長以“不讀書,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為主題,為學生做了開學后國旗下的第一次講話。她認為,“叛逆和瘋狂的青春當然可以,但幾年的放縱,換來的可能就是一生的卑微和(活在)底層!”。“怕吃苦,苦一輩子;不怕苦,苦一陣子。”若想成為非常之人必須學會吃非常之苦。要知道,青春最好的營養就是刻苦!這一講話迅速在網絡走紅,大家紛紛轉發、討論“吃苦”的話題,有贊成的,當然也有人表示質疑。對于這位校長的觀點,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如何思辨地看待這位校長的觀點呢?單純肯定或一味否定都不夠中肯,我們必須一分為二,辯證地看問題:吃苦當然必要,但是否應該講究方式方法呢?吃苦的終極目的是成為“人上人”嗎?如果是,那么成為“人上人”后,是否會失去吃苦的動力,是否對得起曾經努力奮斗的青春?行文中要先肯定放棄安逸、甘愿吃苦是明智的:苦是青春的良藥,吃苦是成功的催化劑,奮斗是青春的主題;青春就是用來吃苦的,以苦作舟,方能行樂;瓜甜總是蒂苦,苦在青春,甜在人生;逆風的方向,更適合飛翔,無寒何處尋梅香;苦樂相伴,青春飛揚,青春不吃苦,怎么有未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之后再進行辯證的分析。
綜上所述,不管是哪一類作文,對于考生來說,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扣住材料的具體內容和事理關系,做到就事論事、就事說理,現場感自然便彰顯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