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穎
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分析,小學生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可以具體表達為以下幾步:數學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解決問題的方法、解決過程的正確表達、回顧檢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如何提高學生的關注度才能更好的完成過程教學呢?
一、數學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關注度
當學生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后,首先要學會如何進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也就是教會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
關于例題3的教學:買3個文具盒多少錢的教學,一般情況下在教學時,先用多媒體出示課題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找出數學信息、理清數量關系,最終解決問題。
以上所說的是一般教學方法,我們在引入了同課異構和情景教學模式之后,發現信息收集和整理的環節里面,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通過觀察發現,學生對于與課本相同的多媒體展示,其關注度明顯低于學生們所熟知的玩具或與動畫片相關的人物等;比如將題目改為“買3個喜洋洋玩具多少錢?”,多媒體展示的內容也相應更改為學生日常的生活經常接觸到并感興趣的內容后,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馬上進入角色,找準與問題相關的主要數量關系。
總結起來,在這個收集和整理信息的環節,其關鍵在于情境模式要運用得當,不能機械式照搬課本的例題內容來制作多媒體教學的課件,而要用恰當的情景模式引導學生產生一種代入感;由此可見,情境模式運用恰當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學生能很快就學會如何收集和整理信息。
二、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問題解決的方法和策略是多種多樣的,我們首先要確定解決問題教學的方向:從那里入手學生最容易把握、然后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舉例子,再對各種方案進行比較,篩選出比較好的方法;這就需要我們積極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學生能實際參與進去,才能形成深刻的記憶,對于學生加深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有幫助。
例如課本中關于租車能不能坐得下的的例題教學:
一般的情形下在教學中,我們往往習慣于照本宣科出示課件的教學方式;根據以往的經驗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在預習了課本后,已基本了解題的過程和方法,缺乏創新和解題策略的深入思考與體會;
在同課異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在同課異構的討論會上進行了討論,一致認為單純出示例題中的圖片進行教學的方式,學生沒有真正的參與進來,僅僅是被動的接受了并知曉了有不同的計算方式可以得出相同結果這么一種方式,僅此而已;為此我們準備了另外的一套教學方案,其重點是在于出示有別于課本內容的與學生實際的校車乘坐問題相關的案例進行實際教學:
我們將學生帶到了實際乘坐的校車上,讓學生分組討論,用最快的速度計算出校車的座位數?并組織各小組對計算方式進行辯論,看誰的方法最有效和最簡便,有了辯論的過程,促進學生進行了更深一步的思考并將其完整的表述出來; 僅僅是換了一個教學的場地,不再局限于課本內容的教學,使用了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場景,學生們實地參與進來后,由于學生的積極性極大的提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后的教學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三、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如何激發關注度
《數學課程標準》確定“解決問題”教學目標要強調讓學生“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能用簡單的數學語言有層次地表達思考問題的過程與結果,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例題7關于有多少張桌子的教學中(4排桌子,每排5張;一排5張,另一排4張;一共有多少張):傳統教學方法采用了畫圖對比解決問題的方式,教學過程中重點突出了乘法的意義和加法的意義,在理解了數量關系的基礎上,二年級的小學生基本能根據數量關系選擇相應的運算解決問題,但顯然他們對于數量關系的理解是不夠深刻的,為了使學生能更直觀有效的觀察到兩個題目的區別所在,特意組織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游戲教學過程來激發學生的關注度:
邀請29位同學站出來做一個排隊的游戲,分開20個人與9個人的兩個小組:一組按4X5與5X4方陣形式,進行隊列變換;另組按照4、5和5、4的兩排的形式進行變換;在隊列排好后,相應提問各隊列中的4和5的數量關系;學生們充分理解到了什么樣的情況是每排幾個,從而學會乘法、加法的應用區別。
傳統的畫圖對比教學方法在首次應用時能收到一定的效果,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學生們逐漸對于總是畫圈圈的方式出現厭煩甚至不想畫圖分析的情況,一個簡單的情景模式轉變,關注度激發出來后,學生們才能更有興趣的參與到學習和教學中來,方能寓教于樂。
四、回顧檢驗問題的解決過程如何確立關注度
在回顧與反思環節,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應組織學生對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加以回顧,不斷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是對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結果的把握和關注。
常規教學中,往往是對本宣科的進行復習檢驗,學生們常常對于已經學過的知識常常覺得已經學會了,不需要再聽老師再次嘮叨。適當的變換教學模式,使用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玩具等代入度較高的例題和題目,來進行解決問題過程的檢驗,學生的關注度自然會得到提升!甚至有些同學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如果我只有20元,夠不夠買3個7元錢的玩具?由此可見,解決問題檢驗環節需要確認學生的關注度在哪一點上?針對性作題目內容和數量的變化,才能真正學會分辨數量關系的對應,最后再與原題目進行匹配和對比,才能完成檢驗過程的有效教學。
總之,我們要重視解決問題的教學,情景模式和同課異構都是方式方法的具體區別,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關注與參與度;在課堂上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思考問題,結合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在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同時,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