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之前網上吵得沸沸揚揚的BBC《中國式教育》這部紀錄片的誕生絕非一時興起,前有耶魯蔡美兒的《虎媽戰歌》,后有上海學生在PISA測試中數學、科學、閱讀三科全部全球第一,除去“中國制造”,“中國式教育”的神秘面紗也引起了西方國家極大的興趣。所以便有了這部拍攝時長達400多個小時,從籌備之初就用心良苦的“真人秀”。之所以用這個詞是因為這當中的確是有些許“作秀”的成分,但拋開這些,客觀地看待這部片子,還是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一、社會現狀與價值觀的沖撞
我參加了今年暑假赴牛津大學的短期交流,在課堂上,牛津的教師也表現出了對社會福利所引發的一些問題的擔憂。老師們也坦稱,因為社會福利的優良,導致現在英國許多年輕人不愿去工作,酗酒問題也十分嚴重。我們不去設想當我們的社會高度發達之后我們是否也會如此,我們只考慮一件事,那就是:讀書究竟是為何?長久以來,我們的觀念就是,好好學習努力上名牌大學,這樣才能出人頭地有個好工作。于是,我們從小疲于去應付各種升學考試,我們習慣了各種排名各種競爭。似乎我們的價值就在于那一紙文憑和蒼白的分數。片中一個學習成績很好的小女孩在體育課上大哭,原因是她投不好實心球,她說她討厭每節課都要排名、競爭,她討厭這樣日益功利的自己。英國的孩子是安逸沒有壓力,可是我們從小灌輸給孩子的這種功利的競爭觀、讀書觀,就真的是健康的嗎?
二、教育:普世或精英
紀錄片當中的情況畢竟是個例,它不能代表整個英國的教育。事實上,片中5位教師的教法更適合清規戒律森嚴的私立學校,諸如,著名的伊頓、哈羅公學等。在英國,分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約6.5%的學生在私立學校學習,但卻占升入英國頂尖大學人數的50%。從人數上看,公立學校占主流,但從教學質量上看,私立學校卻是主流。這些私立學校不僅有高額的學費,還有如同中國教育一樣苛刻的紀律,甚至會禁足、體罰。這些學校除重視基礎學科之外,還有許多課外活動,像戲劇、音樂、藝術、體育等。若干年后,他們所處的社會階層和收入會迅速與名校生拉開距離。反觀我們的教育,是一種普世的教育,我們培養出的學生是千篇一律的,所以這就是為什么現在社會上擁有高學歷但競爭力強的人才不多,畢業即失業的原因所在。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孤立地說,精英教育就一定好,因為畢竟我們的國民素質還不夠高,還有那么多人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所以我們還沒有完全達到需要全面推行精英教育的階段。所以,我們也不能過度的忽視我們自己的國情。
三、教學內容:重知識輕邏輯
我們的教育很擅長去教知識點,很少去關注學生的邏輯、思辨等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我們的民族寫不出《夏洛克·福爾摩斯》這種邏輯縝密的偵探小說。這一點,我在牛津大學上課時感觸頗多。課上,所有的老師都沒有用PPT,取而代之的是prezi,這個動畫軟件。所有的課件都有其自身的邏輯,每一個概念或理論都會用動態的思維導圖去展示,每堂課聽下來,自己的思路都非常清晰,自己掌握的知識也是連貫成體系的。但反觀我們的教育,過多的都是在闡述概念,所學到的知識都是碎片化的,也不能和生活很好的聯系起來。正是基于這種孤立的知識點教學使得我們自己的科研也思路局限,束縛了我們的思維。我們的學生欠缺的是一種學科思維而不是學科知識,所以我們有那么多的奧數競賽獲得者卻沒有自己的數學界最高獎項菲爾茲獎的獲得者。
四、師道尊嚴不一定是權力的象征
通過紀錄片我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英國的學生對老師不夠尊重,在課堂上會隨意走動甚至沖撞老師,雖然紀錄片有刻意放大矛盾的嫌疑,但不可否認,國外的課堂確實比較自由。師道尊嚴的觀念在我們的腦海里太根深蒂固,但切不可將此視為教師擁有極大自主權的象征。實際上,在國內普通教師的教學不僅受制于課程標準、考試制度、社會壓力、教材的編寫,甚至還受制于自己的教研組長,受制于集體備課,這些都導致我們的老師不能也不敢“放開手”去教。而西方國家看似教師沒有“地位”,但實際上擁有的自主權遠高于我們。例如,在牛津大學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在英國蘇格蘭北部的一個偏遠郡,那里有名女學生考試全優,是該郡有史以來第一位可以上牛津大學的學生,但最終未錄取這名女生,原因是牛津大學錄取必須通過三個教授組織的委員會面試。而這名女生由于缺乏創新能力,是個“書呆子”,所以不予錄取,于是,這個郡的官員群情激奮,議員找到了教育大臣、副首相,最后一路找到了布萊爾首相,首相盡管出面,但牛津大學依舊不買賬,表示分數不代表一切,他們的結論不會被推翻。布萊爾首相臉上無光,批評牛津太過古板,應該改革。牛津師生得知后更加激憤,立即宣布取消了布萊爾首相榮譽博士的稱號,這一英國政府妄圖利用行政手段干預學校事務的事件最后草草了事。反觀他們,我們的教師似乎需要更多的話語權和自主權,而不再是戴著鐐銬舞蹈。
五、提升教學效率,解放學生的課余生活
關于BBC紀錄片中最后的勝利,我們無從知曉倘若讓英國的學生擁有相同的教學時間,他們的成績是否會超過中國學校。因為畢竟他們的成功是以犧牲了學生的許多課余時間來換取的,但真的就意味著英國人懶散、效率低下嗎?以我在牛津大學的觀察絕非如此,牛津大學的師生連吃飯都是在談論科研、學習、工作,很少會像我們的學生,大多是在飯桌上聊家長里短、娛樂八卦。整個牛津市除去超市最多的便是散布全城的大小書店,所有學生都擁有自己的良好閱讀習慣。所以,我們只能說他們花在課堂上的時間比我們少,但課下的效率和用功程度并不比我們低。
綜合來看,我們的教育是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我們也不能妄自菲薄。諸如片中,一個男孩就表示中國老師的灌輸式教學,對知識點的總結更加精確、直接,學習起來更高效。現在的世界,西方的教育在向東,他們希望學習我們的紀律、德育等方面的經驗,東方的教育在向西,我們希望學習他們的思維模式和培養途徑、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都是極好的趨勢。更何況,存在即合理,我們這樣的教育之所以運行了這么多年,也必然有我們符合自身國情的理由。所以,我們理應合理地看待我們的教育,切勿矯枉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