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妹
雅安特校自2011年建校以來,一直接收聽障兒童入學。在教育教學中,發(fā)現(xiàn)聽障兒童在人際關(guān)系方面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與健聽孩子和父母長輩的溝通障礙。尤其表現(xiàn)在與同胞兄弟姊妹的關(guān)系緊張。為此,我們要幫助聾生在生活﹑學習﹑工作中,要正視和解決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問題,塑造自身形象,以積極的態(tài)度和行為對待人際交往,建立和諧的姊妹關(guān)系。
一、影響聽障兒童與健聽姊妹不融合關(guān)系的主要因素
(一)語言溝通方面因素
語言是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耳聾學生由于聽覺能力的喪失,導致他們因聾而啞,語言能力發(fā)展緩慢。多數(shù)聾生不能使用口語與健聽人進行順暢地交流,而聾人習慣使用的手語健聽人也少有人掌握。即使是作為聾生和健全人共同交流工具的書面語,在溝通上也存在著諸多困難。受聾性思維和手語表達特點的影響,聾生的書面語表達經(jīng)常是語病百出。聾生社會交往面的擴大和語言能力發(fā)展的相對低下,給他們與健聽人的溝通帶來困難,甚至使交往難以繼續(xù)和產(chǎn)生誤解。
(二)心理因素
耳聾造就了特殊的聾人人群,也使他們在與健聽人的交往中極易產(chǎn)生特殊的心理障礙。
(三)聾童家庭教育存在的誤區(qū)因素
1.對聾童百般溺愛和庇護或歧視怠慢孩子。
2.同孩子的溝通交流少,對聾童放任自流。
3.父母不理解孩子,不懂得正確的教育方法。
4.家長對自身的教育職責認識不清。
以上四點是深為人憂慮的,這也許是許多家長面臨的問題。搞好聾生的家庭教育使其盡快地走出誤區(qū),有效地補償聾生的缺陷,使其將來能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
二、聽障兒童和健聽姊妹融洽關(guān)系的方法、溝通技巧
(一)加強書面語言訓練,打好聾生社會交往的語言基礎(chǔ)
在與健聽姊妹的交往中,聾生使用得最多的還是書面語。因此,基礎(chǔ)的工作是加強口語、手語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歸根結(jié)底落實到書面語的提高上。
1.指導聾生認真學好語文課。
2. 認真指導聾生開展課外閱讀。
3.指導聾生在生活中積累書面語言,鼓勵聾生利用積累的語言材料經(jīng)常練習寫日記
4.參加各項活動,滲透書面用語訓練。
5.積極開展對話訓練。
6.結(jié)合家庭教育,提高學生書面語的能力
很多人使用的聾人手語不夠規(guī)范,學校班級、學科、家庭各成員之間使用的手語不統(tǒng)一,并且我校很多學生來自農(nóng)村,父母整天為生活奔波忙碌,根本不會手語,就造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交流的困難,很容易形成對立面。為了打開這種局面,我建立了學生和家長的交流本,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心里的秘密,有什么愿望,都可以寫在本子上,同樣父母對自己的小孩有什么要求和一些關(guān)心的語句也寫在本子上,在交流本上常常可以看到“女兒,我和爸爸都愛你,希望你過得愉快”“爸爸、媽媽,我會認真學習的,希望你們快樂!”“兒子,你今天過得還好嗎?”這些感人的語句,使親情日益加深,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也讓家長和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形成合力,促進學生書面用語能力發(fā)展。
三、聾生家庭教育的方法
1. 給孩子適度的愛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家長總以為自己造成了孩子的殘疾,對不起孩子,憐憫心和負罪感驅(qū)使他們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yīng)。致使家長喪失了主動權(quán),反被孩子操控,使孩子逐漸養(yǎng)成一種自私、任性為所欲為的不良品德和習慣。還有些家長,視聾生為家庭的包袱和累贅,并以此為辱,對孩子冷眼相待。這些家長時不時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一股無名的怨恨,且常常會把這股怨氣不自覺地發(fā)泄到孩子身上,稍不如意就遷怒于他們,動輒對孩子打罵、訓斥、體罰,使孩子的情感和心靈受到摧殘。熱愛孩子是父母的天職,但愛孩子要掌握分寸,愛的表露要適度,以一種含蓄的、恒定的、溫和的、莊重的形式表露,不因孩子的殘疾而溺愛,也不因孩子的缺陷而慢待,讓聾生在理智的愛的氛圍中健康地成長。
2.以德育教育重
孔子說過:“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家庭教育要以德育為首,根本任務(wù)是以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主,教會孩子如何“做人”。通過家長的言傳與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使其具有優(yōu)良的品質(zhì)和健全的人格。
3.運用合適的教育方法
高爾基說:“單單愛孩子,這是連母雞也會的事。可是要善于教養(yǎng)他們,卻是一樁偉大的公共事業(yè)。”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家長首先要理解孩子。有的家長不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進行科學有效的教育。如正常孩子的好奇心表現(xiàn)在“嘴”,總喜歡問“為什么?”而聾孩子的好奇表現(xiàn)在“手”,通常用手探索世界,經(jīng)常會搞一些破壞來滿足對未知事物的好奇。而家長總以一個正常人的眼光來看問題,忽視了殘疾孩子的身心特點,使用一些簡單粗暴的方法來制止,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殘疾少兒的自信心、自尊心。其次要以尊重、平等的態(tài)度進行說教。當孩子犯錯時,應(yīng)教給孩子正確的做法;當孩子疑惑時,及時用柔和的語言給他提個醒;當孩子自卑時,不忘記用孩子的“閃光點”燃起孩子們自信心;當孩子痛苦時,盡量設(shè)身處地說些安慰的話……作為家長要改進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讓聾生在愛的氛圍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4.家長要認清職責,與孩子多進行心靈的溝通
學校承擔著教育學生做人與成才的重要責任,但是僅憑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看到聾生的行為習慣表現(xiàn)和他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和接受的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一些家長對自身的教育職責認識不清,常以語言不通為由把家庭教育責任推給了學校。有很多家長不懂手語,也不愿學習手語,看到孩子不好的行為習慣養(yǎng)不知道如何糾正。部分聾生長期缺乏與父母感情的交流,特別是一些單親家庭使聾生變得性格孤僻、猜疑、兇狠對教育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完全站到教育的對立面。父母除了批評、大罵惹急了打一頓,似乎再也想不出其他有效的溝通方式,溝通問題已成了親子關(guān)系隔閡的最大困擾。所以,作為家長要認清自己的職責,學習一些手語,使他們能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教育和引導,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總之,聽障兒童與健聽姊妹的融合關(guān)系,培養(yǎng)他們的健康心理,良好的人際交往技能,能為其以后進入社會、自力更生、開始美好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