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鴻姝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學好語文,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課標中所提到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指的就是在課內外進行語文學習的種種實踐方式,它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聽、說、讀、寫,也包括參觀訪問、辦報辦刊、演課本劇、開故事會等,還包括課外語文興趣小組的活動以及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圖書館等進行的語文學習等。那么,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呢?
一、結合課本知識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首先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它的實施,應最大限度的結合教材,不應脫離語文教學的需要。
教師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時,首先可以依托教材現有資源。人教版教材中給出了很多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主題,如八年級上冊中的“說不盡的橋”“走上辯論臺”“蓮文化的魅力”等。有的教師在講完《三峽》《答謝中書書》《觀潮》《湖心亭看雪》等古文之后,就結合“走上辯論臺”,讓學生展開了辯論,正方辯題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反方辯題為“一方人養一方水土”,學生在搜集資料、展開辯論的過程中,認識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可以把自然養美,也可以把自然養壞,反過來,自然又影響到了人的生存發展。依托教材中現有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主題,既可節省老師絞盡腦汁想主題的時間,又可有效利用教材中的篇目進行深挖或拓展,使教學更深入。
其次,教師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時,還可以結合教材創設情境。如一位教師在講授《詠雪》時,窗外突然飄起了雪花,老師立即讓學生帶好自己的paid下樓,拍攝雪花、雪景,然后讓他們結合自己剛才觀察的結果與體驗,分析《詠雪》中的兩個比喻句。這種臨時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有真實體驗的基礎上,形象而具體地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結合閱讀體驗
共讀一本書,已經走進語文課堂很長時間了。如何檢驗學生的閱讀情況呢?
有位老師在學生共同讀完《蘇東坡傳》后,設計了綜合實踐活動。活動一:如果為蘇東坡建一座博物館,建在哪兒合適?這一活動將蘇東坡為官一生,屢遭貶謫的經歷高度概括了出來。活動二:如果在博物館以蘇東坡為核心立一組群像,你會選哪些人?這個活動,又將以蘇東坡為核心的人物關系梳理了出來。活動三:如果讓你為博物館撰寫解說詞,你會寫什么?這一設計將蘇東坡的形象或事跡高度提煉。活動的設計環環相扣,具有系統性和概括性,鍛煉了學生的閱讀、思維、表達、寫作等能力,讓人贊嘆。
三、結合地方資源
《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利用好這些資源,開展多任務的活動,甚至進行學科間的整合,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如有的學校在語文組和藝術組攜手開展的“走進孔廟、國子監”的活動中,設計了一個方案,其中的探尋菜單如下:
探尋菜單(任選兩項完成):
1.國子監著名的三間四柱七樓的琉璃牌坊叫什么名字?其中的三、四和七分別指代什么?這里有兩個四,你知道各有什么含義嗎?
2.儒家文化在孔廟中的具體體現。
3.國子監中有許多古樹,嘗試對其進行寫生或設計一個特點鮮明的樹種掛牌。
4.北京孔廟與曲阜孔廟的比較分析。
5.拍下你喜歡的匾額、碑文、對聯等,從文學和藝術的角度進行賞析評價。
6.了解國子監與現代大學的文化淵源。
7.找到孔子生平主要事跡的繪畫墻,結合你讀過的《孔子的故事》這本書,揀擇其中的兩幅圖說說相關的故事。
8.此次游歷之后有感而發的詩歌、散文等創作。
從這個方案中我們可以洞察,學生對任務的選擇有一定的自由度,方案中有對學生閱讀內容的再現,有對學生游歷體驗的延伸,有對學生知識積累的運用,還有對學生新的觀察角度的點撥……兼顧了對學生的觀察力、搜集信息的能力、比較分析能力、深入探究能力、寫作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依托學校活動
目前,很多學校都在開展人生遠足活動,語文教師可依托遠足,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例如,有的老師在學校開展的“關中行——走進陜西”活動中,指導學生圍繞“楹聯藝術”進行探究,并制定探究內容:了解楹聯的發展以及作用,探究楹聯中字體、圖案與整體建筑功能的關系,為學校新建的亭子擬一副楹聯并配以匾額。學生通過搜集文獻、調查問卷、訪談、觀察等方法,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結論。整個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楹聯的起源、特點、發展、影響,了解了漢字的書體,并在楹聯的字體、圖案與整體建筑功能的關系上有所發現,以下是其中的一小段:
隸書相較于其他的幾種字體橫平豎直、更加莊重,適用于像博物館這樣的文化殿堂,行楷則筆劃流暢富有古韻,博物館正式收集古物古事之地非常恰當,且隸書和行楷較于草書、金文、小篆、大篆和甲骨文等更加容易辨認,所以博物館一類經常使用的是隸書和行楷。在底色搭配上,多是以紅為底金為字.紅,亦有吉祥之意,同時鮮艷的顏色也使得整幅楹聯更顯耀突出;金色則很是端莊與大氣,適合環境需要。使用木質材料作為底板,體現了博物館一莊嚴的特點。
最后,學生們創作了五副對聯,一一分析優劣之后,選擇了一副作為學校新建亭子的楹聯,并用行書書寫了出來。內容如下:
上聯 手握半卷書/不顧/寒風欲來襲
下聯 心系國家事/笑看/黃鸝將鳴啼
當然,老師最后也指出了對聯的不足:沒注意上聯的尾字應該用仄聲。
這種綜合實踐活動,目標明確,探究深入,無異于一次小課題的研究,符合《課程標準》指出的“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第一,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做到流程的設計要完整、學生的分工要明確、突發的事件要有預案、評價的標準要有考慮。第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選題自主、分工自主、方法自主,讓他們在摸索中成長。
總之,《課程標準》已把“綜合性學習”列入基礎教育的各個學段,成為語文課程目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設計好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在更寬松更廣闊的空間中,以更靈活的學習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