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
分享是一種優秀的精神品質,能夠促使幼兒更好的融入到集體之中,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當前的小班幼兒,大多數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獨占意識非常強,經常以自我為中心,這種意識和行為對幼兒的全面發展將會造成嚴重的阻礙。小班幼兒老師要意識到這一問題,并采取措施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為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幼兒分享行為的重要性以及現狀
(一)幼兒分享行為的重要意義
分享精神是一種優良的精神,分享行為是一種與人親近的行為。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可以讓幼兒懂得資源共享,知道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可以讓幼兒從中獲取快樂。分享行為可以讓幼兒更好的融入到集體之中,獲得更多的朋友。幼兒在分享的過程中還能獲得人際交往、言語表達等一些基本的技能。除此之外,分享行為能夠讓幼兒之間和睦相處,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幼兒社會化發展。由此可見,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對幼兒身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二)幼兒分享行為的現狀
第一,分享意識不強。當前的小班幼兒大多數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在父母和爺爺奶奶的寵溺下長大,無論是零食還是玩具,從小幾乎都是一個人獨享,缺少集體生活的經驗。在這樣的生活背景下,幼兒逐漸形成了獨占意識,缺少分享意識,導致在幼兒園活動中不知道如何和別人分享,也不愿意和別人分享。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有些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獨自占領著一堆玩具,即使身旁的其他同學沒有玩具也不愿意拿出來與其分享,這種行為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第二,幼兒言行表現不一。雖然大多數幼兒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但是父母或多或少都教育過幼兒要懂得去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物品,幼兒園的老師也一直強調幼兒之間要學會資源共享。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些幼兒也逐漸樹立分享意識,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幼兒更愿意去和別人分享別人的物品,而不愿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物品。在一次游戲活動中,筆者發現兩個幼兒在爭奪一個玩具,筆者上前去問這兩個幼兒,如果兩個小朋友都想玩同一個玩具,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呢?兩個幼兒齊聲回答應該一起玩。由此可見,幼兒雖然具有一定的分享意識,但是分享的行為卻沒有跟上意識的發展速度,言行并未達到一致。
第三,家園教育態度不同步。幼兒園和家庭是幼兒行為和意識形成過程中兩個重要的教育資源,家庭和幼兒園的教育必須要同步一致,這樣才能促使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這兩者的教育往往不能同步。譬如,幼兒園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再強調幼兒要學會和其他同學分享,但是幼兒的家長在給幼兒買了一些貴重的玩具之后,往往告誡幼兒不要與其他的同伴一起玩耍,防止其他的小朋友把貴重的玩具弄壞。家園教育不一致導致教育效果也有所下降,幼兒的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得不到有效的培養。
二、培養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途徑
(一)讓幼兒明白分享的好處
分享是一種良好的行為,于人于己都非常有利。但是幼兒認知面狹窄,辨別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比較低,往往不能清楚認識到分享的意義,對分享的互利性也缺乏一個明確的認識。在這樣的背景下,幼兒老師首先要讓幼兒知道分享的好處,這樣才能誘導幼兒養成分享的習慣。
(二)創建良好的分享氛圍
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對幼兒品質和行為的養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一點經常被小班幼兒老師所忽視。幼兒園老師要意識到環境氛圍的重要性,因地制宜的將分享教育滲透進去,從而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和分享意識。
例如,在益智區,很多幼兒喜歡搭積木,有些幼兒抱著一堆的積木,不愿意給其他的同學玩,但是自己又不會玩,而有些幼兒擅長玩搭積木,但是卻沒有“搶”到玩具。這種情況不僅導致幼兒的關系惡化,對教育效果和教育質量也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幼兒老師可以創建一個游戲活動,讓益智區的學生一起玩搭積木比賽游戲,并且規定哪一組最先搭好就可以贏得小紅花。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性格等進行分配,將會搭積木和不會搭積木的分配在一組,將搶到積木和沒有搶到積木的學生搭配在一組,創建一個輕松活躍的氛圍,引導幼兒養成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
(三)樹立良好的榜樣
幼兒的模仿意識非常強,但是辨別能力非常低,這就導致了幼兒經常出現“跟好學好,跟壞學壞”的現象。幼兒園老師要對此加以重視,首先要從自身做起,給幼兒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經常將自己的物品拿出來和幼兒分享。譬如在手工課上,老師可以將自己制作的手工藝術品發給表現良好的學生。有些幼兒性格比較內向,經常一個人自己玩游戲,幼兒老師可以走過去和對方一起玩。通過言傳身教,強化口頭教育的說服力,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著幼兒的行為,培養幼兒的分享意識。
(四)家園教育保持同步
家庭和幼兒園教育對幼兒的行為和意識培養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家園教育達到同步,對幼兒的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幼兒園老師要加強對這方面的重視,幼兒家長同樣也要對此加以重視,全面配合幼兒園老師的教育工作。
首先,小班幼兒老師要和幼兒的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引導幼兒家長對幼兒分享行為的重要性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其次,幼兒園老師要給幼兒家長傳授一些培養幼兒分享行為和分享意識的措施和方法,這樣,幼兒老師在學校對幼兒進行教育,在課下的時候,幼兒的家長可以進行進一步的強化,這樣可以大幅度增加教育的效果。最后,幼兒園老師還要指導幼兒家長做好自身的榜樣工作,與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用自己的行為去感染幼兒、教育幼兒。家園的教育態度一致,教育方法同步,幼兒對“分享”也就有了更深、更廣的認識,無論是在學校里還是在家里,幼兒無時無刻都在感受著分享的樂趣和益處,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也在這樣同步的家園教育背景下逐漸得到培養和提高。
綜上所述,小班幼兒的行為和意識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對幼兒的行為進行有目的的訓練和指導,可以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小班幼兒老師要把握住時機,通過讓幼兒明白分享的好處、創建良好的分享氛圍、樹立良好的榜樣等方式,培養幼兒的分享意識。除此之外,幼兒的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要保持同步,對幼兒的分享行為進行進一步的強化,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