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俠
課改前,初中數學課堂追求精彩的導入、完整的板書、流暢的過渡、巧妙的難點突破,教師是臺前“主演”;課改后,初中數學課堂提倡主動的參與、自主的發現、有效的互動、能動的創新精神,學生是臺前“主角”。變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為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由關注知識和技能到更加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和自主建構知識能力的培養,這場華麗轉身并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為實現這一轉變,必須重視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因為閱讀不僅使一個重要的學習能力,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開始,有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但即使是有意識的訓練,閱讀能力的培養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借助以教材為主要載體、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四化”“雙主”,實現精讀教材促進初中數學閱讀學習活動。以下是筆者基于學生閱讀為主的學習活動的指導方法的實踐與研究。
一、類化知類——精準把握、溝通知識聯系
類化,就是引導學生將問題歸類,使新舊知識建立起聯系。奧蘇貝爾認為所
有的知識間都存在一定的聯系,能否激活原有知識,并利用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合理有效地進行類比與遷移,決定了學習效果.初中數學教材的編排邏輯性較強,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安排使得閱讀并非難事,但閱讀不可只是讀教材而已,第一遍通讀教材后,要尋找到本節課聚焦的核心問題,重新閱讀相關內容,在解決“抓住重點”這一基本問題后,閱讀的關鍵就是發現所讀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將新內容與已有舊知結合起來,
可見精讀教材,需要一個把教材由薄讀厚的過程,當讀到一個新內容時,要聯想哪些學過的內容與之相關,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和聯系。要類比哪些已掌握的方法與之相通,它們之間如何實現相互轉化。合理的聯想、類比,溝通知識間的聯系,以實現遷移,回復到熟悉的“狀態”,會使學生得閱讀學習活動更有效。
二、序化有序——合理抽提、建構知識體系
序化,就是讓數學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有序,建立自己的結構化的知識大廈,
使知識成體系,形成整體的全局意識,只有結構化的知識才是利于理解、記憶的。通過閱讀,學生有了感知、認識、發現和好奇,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提煉核心內容,然后有了重新認知、重新發現、重新獲得,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在這個知識的建構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取了知識,也達到了從整體上把握知識,提高分析和總結的能力。
知識點的總結在學生的自主閱讀中被適當的充實,通過框架圖的自主細化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本章的知識脈絡,而細化的預學習方法讓知識框架結構圖內化為學生的閱讀技能了。當然自主建構能力更強的學生也要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創造性地發揮,建構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
總之,精讀教材還應該是一個由厚讀到薄的過程,合理地對知識進行抽提,形成宏觀的知識框架,有利于從更高的層面審視自己所學的內容。反之,指導學生按知識結構框架圖做回憶式閱讀,看著目錄去回想,可以檢測自己對知識的理解,通過目標整合相關內容,充實具體的知識點,自主建構知識體系,使知識序化有序。
三、活化會活——有效融合、體會知識運用
活化,就是融合多方面的知識,運用多種數學概念、公式、性質、定理等靈
活地解決問題,就是善于觀察、發現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恰當地發揮思維的靈活性,使問題得以解決。通過閱讀,學生往往較容易獲得某一問題的基本解法,即一類問題的通法,但有時候通法使人深刻、特法使人靈活,因此,精讀不應停留在讀懂課本例題的通法,而是要將相關知識進行有效融合,綜合運用知識。精讀的目的是通過閱讀經典的證法讓學生領悟前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想想他為什么這樣證明?他使用的方法巧妙之處在哪里?他利用了哪些知識?通過思考發現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加以借鑒,即從讀方法到設計方法。新方法從何而來?實際上還是應該來源于精讀教材,對教材提供的方法的深刻理解,才能將自己已有的相關知識和經驗與之相融合,體會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去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眾多的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不僅是知識的靈活運用,也讓學生在意料之外和令人震撼之中體驗了數學的神奇之魅力。反之,這些新方法、新思路不僅使學生能靈活而深刻地把握新知,也能成為下一次有效融合知識,解決問題的新的方法與手段。
四、深化能深——挖掘變換、探索知識引“深”
深化,就是將數學問題引“深”,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探索問題的學習方法。深
化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引深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過一般化將問題引深,也可以通過類比將問題引深,或者通過交換、改變命題條件與結論將問題引深。閱讀一個例題,如果只靜止、孤立地看懂如何解答它,那么充其量只是看懂了別人如何解決一個問題,而少了些自主學習活動中探索的意味。探索活動不應停留現在原有問題上,而是應該適當地挖掘變化,探索更深入的結論,如變式就是一種深入探索的方法,變可以實現借題生“輝”。當然學生的閱讀能力未必都能達到多層次、廣視角、全方位研究與拓展的高度,我們可以搭建腳手架、由易到難、逐步滲透方法,使學生養成深入研究例題、借題發揮的意識,如能否一題多解,實現由點到線的變化;能否一題多變,實現由線到面的變化;能否一法多用、一題多用,實現面到體的變化。
總之,閱讀不簡單,它應貫穿學習活動的始終。在這個漫長的有意識的訓練的轉變歷程中,只要我們緊抓“四化”促精讀教材:先把教材由薄讀厚、精準把握知識間的聯系,做到類化知類;再把教材由厚讀薄,合理建構知識體系,做到序化有序;從讀方法到設計方法,有效融合靈活應用,做到活化會活;從讀靜態文本到動態變化,挖掘變化,探索引申,做到深化能深,最終一定能使學生感悟到數學閱讀的重要性,體驗到數學閱讀的樂趣,從而掌握科學合理的數學閱讀方法,養成主動的、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在閱讀中學習,閱讀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