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新艷 韓新花
一、創設體驗情境,激發學生創新的主動性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弊鳛橐幻麖氖鲁r族初中漢語教師,如何把握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因勢利導地激發他們創新的主動性呢?依據現代漢語教學觀,朝鮮族初中學漢語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適應信息社會,適應知識經濟時代所要求的創新能力和處理信息能力。
教師就要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刻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特別是初中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強烈的好奇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
在漢語課堂上,簡短的開場白,配以音樂、電影剪輯、電腦課件等,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創設特定的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引發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例如,教師在指導初三年級漢語《海燕》這一課時,我利用課前精心設計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揭示海燕的形象,屏幕上出現了第一個畫面海燕所處的環境,重筆從形、音、色三方面正面描寫海燕。接著是第二個畫面,顯示了海燕的迅捷、歡快、豪壯和必勝的信念。第三個畫面展示了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熱情地呼喚著暴風雨。作品的氛圍經過層層渲染,也最終完成了海燕形象的塑造。教師適時地提出問題:從這些描寫海燕的字、詞、句子中,說說海燕象征了什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態度?這時學生們感覺回歸了課文中,思想有如插上了翅膀,各自根據自己的理解,取得了傳統教學形式達不到的效果。
我在這堂漢語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反復朗讀重點段落,形成自主創新的情境體驗。我們學校與“東師理想”合作,建設有自己的校園網絡,讓學生自主交流文章寫作技巧,分析理解象征手法、多種修辭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再完成背誦全篇的學習任務。教師在SHD采編儀上展示大家的成果,找出共性問題再進行指導……一堂課下來,每個學生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自由地選擇學習的策略,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由有趣的情境體驗中得以最大程度的體現。
二、利用手機微課,發展學生思維的擴散性
創新思維對問題的解答或者對于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找到多種多樣的方法,或者多種多樣的演繹和推導,這就是思維的擴散性。擴散性是一種充分發揮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識圈,從多方推測、假設和構想中,尋求新設想的思維方法。而現代教育技術為我們提供了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廣闊空間,求異求新是創新的前提。
如今,互聯網也走進了教室,它的開發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課程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活動平臺。如教師在進行“初中漢語記敘文與習作雙向提升的訓練”時,利用手機電腦等現代化的通訊工具,建立與學生聯系的班級漢語學習QQ群,有好的想法與建議及時與學生聯系和溝通,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互聯網的作用,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能力。如我在教學《孔已己》這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先主動上網查找關于孔已己的資料,比如,想了解孔已己是怎樣一個人以及他悲劇命運的產生原因等,再讓學生在課堂上將查找到的資料相互交流補充。這樣的表現機會無疑是孩子們綻放生命火花的大好時機,他們需要得到個性的張揚,需要得到對自我的肯定。因此,這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得很好。接下來教師又講了習作《五官寫作法》,內容似乎太抽象。在課堂上教師上網,運用“希沃白板”在線播放制作好的微課,學生一下子有了直觀的感受,不僅體會到了《五官寫作法》,而且會聯系剛講過的《孔已己》一課描寫人物的方法,發出由衷的感嘆,原來,我也可以寫得這樣好。教師或學生利用網絡整理出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信息,在教科書中課文與漢語習作中找到了初三漢語復習具體有效的方法,實現了知識的傳承及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為學生獲得知識,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三、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的獨創性
獨創性是創新思維的本質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它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其出發點是充分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激發他們的自主意識和進取精神,也就是培養學生的獨創性?,F代教育技術環境中的個別化學習和基于網絡的協商學習便能達到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獨創性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學九年級《口語交際——青春暢想》時,我利用“東師理想的教學資源”與校園網絡,將材料提供給學生。在電腦上,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需要的圖片,自由組合成新的畫面,然后根據自己的組畫進行個性化的說、寫。這時教師鼓勵他們將自己的組畫和口語交際展示給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啟發。這樣避免了原來那種由教師面向全班授課所出現的千人一面的教學格局,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獨創性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和發揮。
四、利用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探索性
可以說,沒有探索,就沒有創新。在朝鮮族初中漢語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習,發現知識,獲取真理,在探索中增長才干,發展創新能力,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性。
創設虛擬創新課堂,培養學生的探索性。例如,我在講授市級“十三·五”規劃課題開題課《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首先播放一段動漫畫:盼于勒、贊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圍繞這個線索進入虛擬環境,引發了學生們一系列的思考……我適時地引導學生完成表格:從盼望、懷疑、確定三個方面,找出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變化的語句。學生在小組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假如于勒認出了菲利普一家,他會怎樣做呢?請你展開想象把他的內心活動與當時的情景描寫出來。由此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讓學生不滿足于課本上的知識,教師鼓勵學生課外去查閱有關資料,展示學習成果并發表見解,以后運用到習作《 的我》中,結果,這一課又取得了“讀寫雙向提升”的收獲。通過這樣反復的培養、訓練,學生的探索性不斷得到發展。
在漢語教學中更有效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一個值得不斷深入研究的課題。作為教師還需要不斷思考,不斷探索,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應用水平。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翱翔、探索于更廣闊的知識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