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美
前年,我校承接了一個國家教育部十二五課題——《能力導向的有效課堂教學》。作為課題組成員,我有幸參加開題會議,會議上專家們對“能力”的全面詮釋,讓我受益匪淺。那么,在數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呢?下面,結合我的教學經驗,談一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
為了更好地為學生自主學習數學提供基礎,為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能力培養提供基石,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必須重視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
(一)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不僅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也是發展學生思維的催化劑。而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要讓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就要善于創設輕松愉悅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讀與思做好鋪墊。例如,在學完“三角形的面積”后,學生明白了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因此,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我先出示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然后提問:“同學們,上節課我們推導了三角形的面積,是否可以用所學的方法來推導梯形的面積?”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很快說出自己的方法。我趁機因勢利導:“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看看課本上是怎么說的?是否和自己的想法一樣?”學生此時對課本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認真閱讀課本中的新知識,驗證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確。由此可見,讀是理解的前提,疑是思維的開始。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情境,能誘發學生迫切閱讀的動機,激發閱讀的興趣。
(二)指導閱讀,提高審題能力
小學生隨著識字量的增加和閱讀經驗的積累,閱讀的理解能力在不斷提高。但是,他們還不會根據數學教材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習,這就需要教師科學地、清晰地指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作為數學教師,要把握“憤悱啟發,相機誘導”這一原則。
(三)優化過程,提高閱讀技巧
數學閱讀的過程是一個積極思考的過程,教師應根據不同的閱讀任務,合理安排閱讀時間。時間太短,學生來不及思考,閱讀也就會流于形式。時間太長,影響教學進度,不利于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在學生閱讀之前先提出閱讀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思考,才能達到閱讀目的。
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動手操作應該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最常用、最直接的實踐活動,通過操作活動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要讓學生開展有效的自主探究活動,就要教給探究的方法,使學生有法可學,不要盲目地進行。為此,在教學中讓學生明確探究的目標,確定思維的方向,圍繞猜測——實驗——分析——結論這條主線,積極進行操作、觀察、討論和合作交流等活動,親身經歷和體驗探究問題的過程,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協同發展。例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游戲規則的公平性》一課時,在探究環節我設計兩次摸球的游戲,第一次摸球游戲里,我在箱子里放入5個白球和1個黃球,告訴學生:同學們,老師的箱子里有白球和黃球,從中任意摸1個球,我可能會摸到什么球,大家猜一猜。有的學生說,可能摸到白球,也有的學生說,可能摸到黃球。這時我因勢利導:結果會是怎樣呢?請一位同學上臺摸球,再請一位同學記錄,其他同學報球。大家經過觀察——驗證——發現白球的個數比黃球的個數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這樣的游戲不公平。那怎樣的游戲才公平呢?學生說:在箱子里放入同樣多的白球和黃球。于是在第二次摸球游戲中,我讓學生在箱子里放入同樣多的白球和黃球,小組合作:每組4位同學摸球,每人摸5次,1人記錄。學生通過摸球,發現當白球和黃球的個數一樣多時,摸到黃球和白球的可能性會相等,游戲就公平,但結果可能贏,可能輸,也可能平局。整節課學生興趣盎然,學習的熱情高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探究能力的培養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倡導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因此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的確是最好的老師,不僅是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也是打開智慧之門的金鑰匙。由于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點和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相矛盾。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的心理,根據教材內容以及學生思維發展階段的特點,創設富有挑戰性,充滿疑問的情境,點燃學生的“探究”之火,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例如,教學“毫米的認識”,上課伊始,我讓孩子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一枚“一元硬幣”,先讓學生猜一猜它的厚度是多少,接著用直尺量一量它的厚度。一會兒,有位學生一臉茫然站起來問道:“老師,它還不夠1厘米,怎么量?”看著學生想探個究竟的欲望,老師相機說:“你的問題問的非常好!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探究的內容——毫米的認識”……這樣,單調、枯燥的概念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被有效地激發了,便興趣盎然地進入新課的探究中。
(二)善于激勵評價,體驗探究樂趣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關注學習結果,又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又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因此,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讓在探究活動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只有讓學生獲得成功,才會提高探究的熱情,產生探究動力,積極爭取更大的成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把“想”的時間交給學生,把“學”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過程留給學生,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知識,體驗成功的喜悅。讓數學課堂“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