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敏
一、在生物課堂中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生物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這是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
第二,新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指導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生物肯定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
二、如何在生物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生物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占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fā)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分析中。
1.充分發(fā)掘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1)用生物科學發(fā)展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課程教科書上有科學發(fā)展史,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部分內容讓學生知道我們國家的科學家在生物科學的發(fā)展中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如向學生介紹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1981年我國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轉運核糖核酸,這兩項成果當時轟動了全世界。1989年我國也成功的誕生了試管嬰兒。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三系配套水稻新品種,為世界水稻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再如,在學習“生物進化的古生物學證據”時,給學生介紹1996年8月在北京召開的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中國科技工作者鄭重宣布,中華龍鳥才是鳥類真正的開始,它比始祖鳥還要久遠,因為我國生物科技工作者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發(fā)現拉中華龍鳥化石標本,對這一項新成果的講解,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近年來我國在生物工程,人體生命科學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展示了我國生物科學發(fā)展的良好前景,如在介紹“基因工程”時,我們可以告訴學生“花風管通道法”是我們國家科學家獨創(chuàng)的一種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的方法,并成功地培育出了抗蟲棉,1999年9月中國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負責測定人類基因組全部序列的1%,并與2000年4月末完成工作,使中國成為繼美、英、日、德、法之后第六個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參與國,也是參與這一計劃的唯一發(fā)展中國家,青蒿素的發(fā)現被國際社會認為是中國繼麻黃素之后的第二大醫(yī)學貢獻,屠呦呦研究員由于在青蒿素的發(fā)現中作出重大貢獻而獲得2011年度美國拉斯克臨床醫(yī)學研究獎。呦呦也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科學類獎項的中國人。以上這些都屬于世界領先水平,是值得我們學生自豪的光輝業(yè)績,它將激勵著我們的莘莘學子為了祖國的明天而勤奮讀書,使他們將來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從而報效祖國。
(2)用我國豐富珍貴的動植物資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在“生態(tài)學”中,可以介紹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從而孕育了極其豐富的物種,我國是世界上野生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全世界高等植物有30余萬種,我國就有3萬多種,居世界第三。我國還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物種最多的國家,我國陸棲脊椎動物占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種類的14%。還是世界上鳥類最多的國家之一,淡水魚也占世界魚類總數的1/10左右。此外還有許多世界特有的珍貴物種,如大熊貓、白暨豚、揚子鱷、銀杉、水杉、珙桐、鵝掌楸、大葉木蘭等。這樣使同學們?yōu)樽约旱淖鎳腥绱吮姸嗟恼滟F的資源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懷。
2.發(fā)掘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預防艾滋病教育
在《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明白艾滋病的發(fā)病原因、傳播途徑、治療方法、預防措施,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要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要求學生要遵紀守法,要學會自律,克服過分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平時生活要有規(guī)律,不喝酒,不吸煙,約束自己,不涉足青少年不宜進入的場所。從自身做起,并且積極向身邊的人宣傳防治艾滋病的辦法,團結一心、共抗艾滋。青少年的身心尚未成熟,世界觀、人身觀尚未形成,可塑性強,也容易受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他們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但也是預防艾滋病的生力軍;了解艾滋病基本知識和預防措施,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抵御艾滋病侵襲的能力; 將自己掌握的艾滋病相關知識和技能告訴身邊的人,做信 息傳播者,使周圍人受益。
3.挖掘教材內容, 培養(yǎng)與滲透生物多樣性保護思想
《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一章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資源,是經濟得以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使學生了解人、自然和社會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關系, 了解自然保護與人類未來生存與發(fā)展的關系。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對當今世界所面臨的人口爆炸、環(huán)境污染、食品短缺、資源危機等許多問題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此外, 生物還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環(huán)境保護” 等基本國策的貫徹執(zhí)行密切相關。對青少年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教育,培養(yǎng)他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道德意識、態(tài)度和價值觀,使他們形成新的行為模式有很重要的意義。使青少年認識到地球上生命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認識到人類自身的活動與決策在現在和將來對資源、對當地社區(qū)、對當地生物多樣性、對全球以及對整個環(huán)境所造成的影響,從而自覺樹立與自然、社會和諧共存的生存和發(fā)展觀。
青少年是國家社會的未來,今后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在他們手中延續(xù),他們的能力、各方面素質的培養(yǎng)對將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在生物教學中適時加強德育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需要。學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最重要的陣地,學校德育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提高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實效,是關系到國家命運、民族前途的一件大事。隨著生物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在生物中加強德育的問題已引起重視。教師應把德育、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yǎng)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完成教書育人的光榮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