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文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自主探究學習已逐漸成為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下面就自己對小學數學探索性學習的理解和嘗試談談體會。
一、探究性學習的意義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由師生共同參與,采取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多種方式求得知識,培養探究能力的學習方式與策略。探究性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它對于學生知識、情感、能力的發展也有著深遠的意義。
1.可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對于學校教育來說,教育學生怎樣學習比教育他們知道什么更
為重要。也就說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是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形成,學生能夠發現解剖,并在教師指導下認識和解決問題。而探究性學習就是學生通過自主地進行問題研究,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現,學會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中提高思考力和創造力。因此,探究性學習在養成和發展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2.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日本學者高浦勝義認為:個性一般就由能力、情感、意志、興趣等的特性構成,而不是知、情、意、行等部分的機械總和,而是有機的、統一的整體。根據這樣的個性發展觀,它要求學校的課程能夠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廣泛的空間。而探究性學習,它強調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完成問題探究的全過程。它重在學習過程而非探究結果;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而非掌握知識的數量;重在親身參與探究性實踐活動,獲得感悟和體驗,而非被動接受他人傳授的經驗。而這些是學生個性成長必不可少的。
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
在探究性學習中,常常需要分組制作工作計劃、分組實驗和調查,需要討論和意見綜合等合作學習。按照建構主義的教學論,學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建構對事物的理解。合作學習能使學生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和批判,從而建構起新的和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也增強了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二、探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施
(一)給學習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
1.創造性地運用教學資源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教學上能運用的教學資源也日益豐富。教科書、圖書館、互聯網、多媒體等為我們的教學帶來了巨大的幫助和便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自主探索和發展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活動,為學生拓展探索的空間。
2.努力營造學生主動探索的氛圍
①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學生學習數學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需要有學習數學的動機去激勵他們,推動他們,這些動機可能是外部動機——來自家長、教師的教導、獎懲等,但最重要的是內部動機——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的向往和利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樂趣等。因此,教師要善于通過創設懸念引入新課,引起學生的驚奇、疑惑、新鮮感等,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的動機。
②設置認知沖突,提高學生參與度
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一個有意義的新知識必須在學習主體的積極思維的參與下,經歷認知結構的調整和重新組合,最終把閑適同化,納入原認知結構中。而學生的認知沖突是學生參與學習的根本原因。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多設置認知沖突,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首先,適時設置。認知沖突的設置應貫穿在整個新授部分。使學生始終處在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但教師要把握時機,在重點、難點處,在關鍵處,恰如其分地創設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在解決認知沖突的過程中學生學會新知。
其次,適度設置。認知沖突的設置要切合學生的實際,難度要適中,要讓大部分學生有思考的空間。如教學“商不變性質”:先讓學生隨意報出兩道除法算式,教師指出:被除數和除數變了,商也跟著變。那么有沒有被除數和除數變了,而商卻不變的情況呢?通過提問,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發生沖突,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選擇有價值、有吸引力的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學時注意以學生的生活實踐為基礎,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內容作為探究性學習的素材,學生都會覺得自己的數學學習是有意義的,才有利于學生提出問題同,進而探討和解決問題。
1.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與算理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開展探究性學習,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如教學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后,可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學校想將課室的地板鋪上瓷磚,鋪一個課室要多少錢?”有關課室的長和寬可以通過測量得到,但用什么樣的瓷磚,價格如何,工錢多少等都未有確定,學生必須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去收集這些信息才能計算出價錢。
2.鼓勵動手實踐
探究性學習的內容來自學生的生活實際,探究的過程也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小學數學開展探究性學習,要多一點學生的親身體驗,少一點從書面到書面的研究;多一點實地調查和實驗,少一點純思維訓練。教師對學生探究方法的指導,要結合具體問題和情境,深入淺出,注重實踐應用。
(三)重視反饋和指導
學生的研究畢竟不是一種成熟的研究,他們的反思能力不高,很多時候很難自己覺察問題出在哪里,需要教師給予恰當的反饋和指導,但不宜以“先知”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而應扮作一個知道探究方向的求知者,仿佛他也沒有走過這條“路”,現在是和學生一起探索,而他比學生高明的是,他知道方向,也就是他引導學生的地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動聲色地把自己推導的思路和策略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心悅誠服的接受中感悟探究其實并不難,而且獲得了科學的推理規則和良好的思維品質。
總之,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們更新觀念,長期堅持為學生營造適合探索的氛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自主發展,學生一定會真正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