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
歷史學科是一門涉及內容廣泛的學科,這就要求老師能夠利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解釋歷史現象,探求歷史規律,來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有極大的幫助。
一、加強多學科知識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是大歷史觀的要求
由于歷史學科綜合性的特點,歷史教師要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要多才多藝、博學多識,不僅要精通歷史 學科,還要了解相關學科,了解新興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科間的聯系,能隨心所欲、靈活自如地 將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到教育教學中,從而服務于歷史教學,激活歷史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二、用多學科知識組織歷史課堂
(一)語文
文史不分家,由于語文中的很多詩歌、小說、成語都和歷史典故有關,不懂歷史的人是學不好語文的,語文學不好的人也學不好歷史,像毛澤東等很多偉人沒有不懂歷史的,他們既是文學家,也是歷史學家。學生在欣賞佳作名句的同時,反而更能激起學習歷史的興趣,探討歷史發展的規律,探究世界奧秘,兩者相 得益彰,相輔相成。
1.詩歌之中有歷史
例如杜甫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就把1000多年前 一幅人丁興旺、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國富民強的歷史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又如唐玄宗晚年不理朝政、昏庸驕奢,最終導致安史之亂。如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和白居易的《長恨歌》就真實的反映了那 段刀光劍影的歷史。還有一些詩歌在描寫事件時,更容易讓歷史人物、事件變得鮮活,并能給學生展現一 幅生動的歷史畫面,且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毛澤東的《七律長征》,在讓學生了解長征過程的同時,也 更好的發揚了長征精神,學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華。
2.成語是歷史的濃縮
語文中見到的成語多數和歷史故事有關,如一言九鼎、釜底抽薪、望梅止渴、分道揚鑣、秦晉之好、刻舟求劍、負荊請罪、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指鹿為馬等。如果歷史課上恰如其分的引用一些 成語,將會加深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的熱情和效率。
3.讀名篇就是與古人對話
中學語文教材中不少文章是進行歷史教學的好素材,如反映中國歷史的有《智取生辰綱》《楊修之死》等。反映外國歷史的有《名人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如果語文閱讀能力強,對理解歷史有很大的益處,反之了解歷史背景更容易提高語文閱讀能力 。
(二)物理
在歷史教學中滲透著許多物理知識,如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杠桿定律、牛頓的力學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三次科技革命的一些重大成果,如蒸汽機、電力、發電機、電動機、電燈泡、汽船、火車、飛機、宇宙飛船、原子彈等。如果把物理知識恰當的運用到歷史課中,許多難點就會迎刃而解,還可以使學生 從小樹立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習慣,感悟科學的魅力,學習科學家的優秀品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充分體現了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
(三)化學
人類的發展史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隨著三次科技革命的進行,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現代戰爭 生化武器的使用,食品安全、環境保護被提上日程,在歷史課上運用化學知識可以使學生更懂得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從工廠廢氣的排放、汽車廢氣排放,到導致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學生就會明白自覺使用清潔能源、節約能源,開發新能源的必要,學以致用。
(四)數學
在學習歷史時可以利用數學知識進行記憶,如等差法、倍數法、等比法、聯想法等;歷史年代尺和數學 的數軸很相似,年代的換算,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百分比等等都離不開數學知識,歷史示意圖的畫法會用到平面幾何中的三角形、圓形、橢圓形、條狀圖、折線圖等,數字應用得好可以是歷史時間更加形象化 。
(五)政治
政史是一家,很多歷史知識需要用政治學原理來解釋,如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能較好的 理解各國的改革和革命以及政策的調整;政治上的科教興國戰略,依據是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各種法律 的出臺都與歷史有關,依據是“人治走向法治是歷史的進步”。另外哲學上的辯證法、唯物論、認識論對 歷史學習特別是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評價、人物的評價、考古挖掘、對現實的看法、宗教的理解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六)地理
任何歷史事件,必然發生在一定的時間和地域,任何一個地域必然有它的過去和現在。地域見證了歷史的 發展,歷史把這一地域的過去和現在聯系起來。如絲綢之路和歐亞大陸橋的聯系,天文學革命和太陽系的 構成、運行。歷史上戰爭、戰役的發生都要用到地圖、考慮到地形、氣候、交通,軍事指揮家更離不開地圖;我國打造的紅色旅游精品路線,涉及了鐵路、公路、航空、地形、氣候、河流、物產等,讓學生自己 設計最佳旅游線路,更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地理大發現、三角貿易、鄭和下西洋和海洋氣 候、洋流有密切的關系。很多地名有歷史的痕跡,如美國的首都華盛頓、埃及的亞力山大港、英國利物浦 、拉丁美洲等。
(七)英語
世界歷史新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教材中間一些黑體字和一些人名、國際組織、歷史大事用中英文對照 ,這是以前教材從來沒有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
(八)音樂
很多的音樂家和歌曲與歷史有關,如聶耳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等;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馬賽曲》等,在歷史課堂上播放、吟唱可以渲染氣氛,時光倒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創設融洽的師生關系,縮短師生間的距離,還可以發現學生的音樂特長,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各學科之間的滲透、交叉和綜合,注意學習和歷史有關的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同時要巧妙地把各學科的知識引進歷史教學課堂中來,這是新課改的要求,是大歷史觀的要求,歷史教師要不斷實踐,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