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宣蓉
目前,我們使用的美術新課程教材,較之以前的教材有很大的改觀,但教材仍存在著某些缺憾。這給農村的美術教學帶來一些不便,常聽不少農村學校的美術教師抱怨:現在的美術課教師往往提不起勁來,學生熱情也不高。
在美術教學中,教材無疑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載體,但絕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美術新課標中指出:“盡可能運用自然環境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如生活、事件、環境等)進行美術教學”。也就是說,作為農村學校的美術教師,需要因地制宜,挖掘利用蘊藏在我們周圍的豐富的課程資源,讓農村的美術教學也能呈現出生動活潑、多姿多采的狀態。我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了幾條可行的方法和途徑。
一、巧用自然美術資源
利用本地的自然景觀。現在的農村學校大多綠化面積較廣,花草樹木郁郁蔥蔥。以我校為例,雖然學校規模不大,但校園環境非常漂亮,坐落在美麗的京族三島之一的萬尾金灘上。中學部與小學部的校園內高樹低樹俯仰生姿,冬夏常青;不遠的校外更是碧海藍天金沙灘,讓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這些都是美術教學的絕好資源。我在教學小學1年級下冊時,就讓金色沙灘的貝殼 “有了用武之地”。我先帶領學生仔細觀察它們的不同形狀以及貝殼上色彩的變化,并要求他們說說對各種貝殼的印象。接著,在課堂上出示貝殼的繪畫作品,讓學生比較畫作與實體兩者的區別。學生通過觀察、討論,一致覺得現實中的貝殼形象更生動,但繪畫中的貝殼形象顯得更可愛,色彩更鮮艷。由此,教師就可以明確,在繪畫中,追求的是一種象征意義和意境的表達。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對貝殼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而整個過程,學生都是興趣盎然,熱情參與的。這就為接下來的以貝殼做題材的創作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二、開發學生的資源
農村的學生,很少能接受像城市學生一般的繪畫課外培訓,但是,農村的學生也有一些淳樸的藝術技能,比如做橡皮泥。例如,有一天,我在課間休息時看見一位學生正在玩弄一些橡皮泥,小手來回撮了一會兒,又用上牙簽之類的材料,不一會,一只大蛇與一只山豬的現象就在他手下誕生了,看著還頗有味道。于是,我就讓這位學生當小老師,教同學們做橡皮泥,雖然,“老師”不是專業的,手工也不是一流,但是對于“學生自己教自己”的形式學生特感興趣,積極性十分高漲,再穿插優秀作品展示,整個過程輕松、活潑,學生也感到獲益匪淺。
來自農村的學生,有的來自農村手工藝人之家,他們也帶來了當地的民間藝術文化,巧妙利用這些資源,也能讓美術教學鮮活起來。
三、開發校園周邊環境資源
城市有城市的繁華熱鬧,農村有農村的幽雅恬靜,農村的自然風景遠比城市來得靈動豐富。農村有色彩斑斕的農田,有散發著芬芳的土地,農村還有古老的石橋,幽靜的小廟。它們都是學生“熟悉的陌生人”,合理利用,都能成為美術教學的絕好資源。
(一)景物建筑的利用
在學校周圍的村莊里,有很多精致而豐富多彩的鄉土建筑,這些也是可以利用的美術教學資源。帶領學生走進去,慢慢地觀察,細細的品味,把這些富有鄉土特色的建筑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學生興趣濃郁,同時也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家鄉的無窮魅力。這不正體現了美術新課程的理念嗎?這正是在美術教學中滲透了情感教育,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美好的審美情趣。
(二)生活資源的利用
二年級美術《小小養殖場》一課中有一活動,需要學生創作小型養殖場。部分學生會用一大堆五顏六色的橡皮泥來創作,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因為家庭原因買不起橡皮泥的。思來想去,我親自去買來幾斤面粉,和水后揉捏便成了一大團的面粉團。我把面粉團分為很多份,讓學生做出自己熟悉的小動物,這時學生的參與熱情極其高漲。不一會,部分面團通過揉、拍的方式形成很多小動物的造型,然后晾在一邊,接著我便把這些小朋友做的動物拿去飯堂蒸熟。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小朋友看著自己做的作品,個個臉上都笑開了花。
四、利用地域特點開發美術教學資源
美術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要求美術教師采用不同的形式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可盡量發掘和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地域素材,從地域素材中挖掘出豐富的教學內容。
我校地處農村,和鄉村有關的資源隨處可見,可用在美術教學的資源也有很多。在教學中,我特意結合本地的地域特色,在美術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了鄉村文化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主要方式如下。
(一)以本鄉本土的媒材為載體,開發農村自然資源,使美術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
美術教師要充分利用農村自然環境資源,開發教學內容,設計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課程,開展教學活動。例如手工課上,我讓學生就地取材,帶來家里最土、最普通的木棍、秸稈、玉米、紅豆、綠豆、瓜子……將這些材料拿到美術課上來,不僅使他們覺得好玩、有趣,而且重新去發現土產品原來是非常美的,它們的顏色、形狀、質地各不相同,利用這些特殊材料來制作出來的拼貼畫、手工制品等是那么精致、漂亮,學生們都興奮不已。
(二)以豐富的地域民間藝術為背景,開發文化資源,使教學中突出美術文化的學習
鄉土美術要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并發揮特色,教師要熟悉當地傳統民間美術,形式及相關知識背景等,對教學條件有相當的了解和調查,教師在教學前得做好充分的資料收集。只要教師周密地計劃和充分地準備,美術課堂就會有意外的教學效果。“理解、保護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并滲透到自己的教學中去,引發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理解。”新課程越來越需要教師具有開發本土化、鄉土化課程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的靈活處理和深入研究。
總之,鄉土資源的開發,其基礎在鄉土和民間,你也許因“身在此山中”而渾然不覺,以至于抱怨我們的教材。但只要美術教師轉變觀念,善于研究,認真理解課程資源的內涵和外延,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挖掘,從關心“如何教”到關心“教什么”,進而思考“還可以創造性地教些什么”,這樣,即使是農村的美術教學也能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