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波
隨著素質教育思想在社會變革中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全面性、全體性以及發展性等特點要求我們必須探尋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科學課是一門實驗新課程,它是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在研究性學習中保持或發展兒童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其轉化為學習的問題。在科學課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是我多年研究的話題,也是我一直關心的問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進行了不斷的研究和探索,自己也總結一些寶貴教學經驗和想法,有許多的想法和經驗還不夠成熟,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和同行們多提寶貴經驗,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得以運用。
一、 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科學素養的培養
在小學科學課中,觀察和探究性實驗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無論是認識自然事物,還是探索各種自然規律,都離不開觀察、實驗和實踐。我們認為小學科學課上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觀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解決事物的能力,下面就談談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上的一些想法和具體的做法。要讓學生學會觀察的記錄,明確探究性實驗的目的性。我們的實驗過程,往往需要學生進行觀察實驗記錄。特別是一些持續時間長的實驗,更加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持續、細致的觀察記錄能力。例如,在《種子的萌發》這一課中,在觀察種了的萌發的過程這一實驗中,因為種子的萌芽需要幾天的過程,為了培養學生的持續、細致的觀察記錄能力,在教學中先讓學生預測種子發芽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變化,并講座如何觀察記錄和如何進行觀察記錄活動。在《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一課中,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植物生長的規律,讓學生定期觀測一株植物的生長過程,通過測量植株的高度,記錄新增葉子的數量,并記錄數據,也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些數據處理,如填寫植物生長高度變化記錄表,讓學生根據記錄的數據,找出一些規律,從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達到科學課教學的目標。也要讓學生提高觀察的能力,明確探究性實驗的真實性。實驗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初步學會透過現象找出事物本質特性和規律。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學會自行獲取知識,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放手讓學生觀察、思考、分析,通過研討,把觀察結果說出來。也可以通過對比實驗,分析比較得出實驗結論。例如,《電磁鐵》這一課中,教師通過學生模擬實驗對比實驗,比較電磁鐵的磁力大小到底與什么因素有關系,探究什么樣的電磁鐵磁力大。學生想法是來至于認真觀察實驗的全過程,再通過整理數據,總結出來的結論
二、 注重創設情境,增強自主探究興趣科學素養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感興趣的東西,學生是不會主動去關注和了解的,因此,在學習研究新知時,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本以存在的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本能,激發其學習興趣。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和具體教學環境,教師可以通過語言誘導(講故事、猜謎語)等、出示實物、演示實驗以及利用幻燈、投影、掛圖、錄音機、多媒體、計算機等展示研究對象的動、靜態圖像和聲音來激發兒童的興趣,同時鼓勵他們把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來,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對以后的學習有良好的推動作用。科學課中有很多的內容必須運用多媒體和音像資料才能完成,這樣才能更好的讓學生自行獲得知識。比如,《聲音的產生》就必須給學生創造多種的聲音效果,學生才能感興趣,教師創設的情境會引起學生思考,不斷的探究,而且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新知識的基礎上,理解聲音的產生到底與什么因素有關系,學生怎么進行實驗老驗證自己的想法,這就要靠教師的智慧,不斷設計新穎的情境讓學生去探究,去發現,最后獲得成功,創新的科學素養也就得以培養,長此以往就會形成習慣。
三、 不斷抓住契機,激發自主學習的精神科學素養的培養
興趣是學生入門的先導,同時又是他們努力學習的內在動力。強烈的渴求揭開迷霧的欲望,能促使學生去尋找、探索新知。教師應在每次探索新知前及時抓住學生這一心理進行激發、誘導,使學生盡快進入一種好奇、渴望、急不可待得境界。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由“苦學”變“樂學”。如《空氣》一課,教師為激發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設計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將紙的一個團塞在玻璃杯底部,然后口朝下放入水沒過玻璃杯的水槽里,請學生猜猜紙團會不會濕?為什么不會濕?怎樣做紙團會濕?這里包含著什么科學秘密呢 ?由于學生親自感知了實驗現象,很想知道什么?這樣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對研究空氣占據空間的現象產生了欲望、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新知中,從而更好的自行獲得新知識,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良好的科學素養也就培養了,這也是長期的工程。
因此,在小學科學課上要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和自主探究的興趣欲望,我們的教師在教學教程中要注意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有效地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實驗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全面細致的觀察能力,不斷地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實驗的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在獲取科學的知識的同時,科學素養也得以培養,這就是科學課根本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