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忠毅
《語文課程標準》的前言部分明確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 因此,我們的基礎教育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下面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些嘗試,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對小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創新意識實施的主渠道就是學校教育,學校教育主要是用課堂教學形式進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去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小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多角度、學會提出問題、學會獲取更多的知識、學會選擇信息。如何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 ,當前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問答式(即教師問學生)即集體討論,連讀書也以齊聲讀為主,并習以為常。這種在教師嚴格控制下,學生被動地學習來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步化教學,已經不能適應本世紀的教學要求。在課堂教學中,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這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既不科學又不公平的教學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知識啟發學生回答問題,不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長此這樣的教學,必將會扼殺學生的創新欲望,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欲望,就必須痛下決心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教師只做必要地啟發、知道和幫助,即所謂“教”服務于“學”。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下創新基礎
興趣是人對事物的一種向往、迷戀、積極探索追求的心理傾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來靈活運用,誘導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設置懸念就是很好的一個做法。如教學《負荊請罪》時,有位教師是這樣設置懸念的: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會上立了大功。趙惠文王封他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很不服氣,想當眾羞辱藺相如。可到了后來,他卻到藺相如門前負荊請罪,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使得廉頗對藺相如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這樣一問,學生大腦中產生了懸念,他們的學習熱情高漲起來,興趣油然而生,思維就活躍起來了。
三、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大膽幻想,培養創造性思維
幻想是想象力的升華,其特點在于擺脫了現實的束縛去塑造未來。科學發展的歷史表明,人類的創造性活動總是伴隨著幻想,幻想往往是發明創造的先行者,是人類活動的巨大動力,它不僅能引導人們去發現新問題,而且還能激勵人們做出新的努力和探索,去從事創造性的勞動。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培養和愛護學生的科學幻想,使幻想變成他們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如在作文教學中不妨打破傳統作文方法,從虛入手,虛實結合,讓學生大膽去寫,海闊天空,自由思索,悠遠幻想,對那些大腦新奇而又合乎情理的幻想,熱情鼓勵,哪怕是異想天開、想入非非也要引導剖璞見玉,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在“創新”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深化學生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訓練創新思維的技能技巧,培養學生表達自己獨特見解的能力。
四、鼓勵學生探索求異,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
要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首先要打破教學上的老框子,鼓勵學生多質疑。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要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何事、何地、何人、何時等等。特別是要鼓勵學生對前人的一些現成的科學理論和傳統觀點,有一個大膽質疑的精神;對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規律,有一個勇于發展的精神。即使某些發問是可笑的,某些發現是錯誤的,某些探索是失敗的,教師也要從積極的方面加以鼓勵,并幫助學生分析錯誤和失敗的原因,變錯誤為正確,變失敗為成功,不挫傷學生求異思維的積極性。教師要善于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時機,創設不同的條件,全面、靈活地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五、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是創新的關鍵
發散思維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面尋求答案的思維方式。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與創造力有直接關系,它可以使學生思維靈活,能讓學生豐富想象,積極探索求異,堅持自己的獨立見解。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教師可以創設情境,給予每位學生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大膽進行發散創造,啟發學生提出多種不帶結論性的設想,盡可能將已知信息沿著不同的途徑朝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從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訓練學生的思維變通性,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
六、拓展時空,培養創新
在語文學習活動中,要把學生學習的時間、空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廣闊的空間自主地學習,創造性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組織開放式教學,默讀思考、朗讀吟詠、討論交流、合作研究等等。在這種開放的教學形式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理解表達中,他們有自己的觀察、自己想象、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真情實感和獨立的見解。比如教口語交際時,我提出了“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去阻止同學上網”的發散性問題。讓學生繞著這個問題進行討論交流,然后請同學發言。就在許多學生不著邊際的發言中,突然冒出一個學生,他說:“我有更好的辦法。只要多開展一些課外活動,把大家的心聚攏來豈不?”教室里響起雷鳴班的掌聲。此外,語文學習的開放性還體現在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語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此,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巧設問題激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創新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創新思維,培養創造能力。
總而言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是新課標改革的方向。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學生身上點點的“發散性思維”的火花,創設更多的平臺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強化訓練。只有結合教學內容,將創新意識的培養貫穿始終,才能使學生的創造能力不斷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