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
2016年9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語文教材在各地中學全面試用。作為一線教師欣喜的發現諸葛亮的《誡子書》已被編進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這個單元人文主題為“人生之舟”,所選的課文都是關于人生的,體裁豐富,形式多樣。有的是對美好人生的禮贊,的總結和回顧。有的是對人生的憧憬和感悟,還有的是對人生經選擇這些文章,試圖引導學生初步思考人生問題,學會規劃人生,珍愛生命。同時《誡子書》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文言文,主要論述修身治學,強調淡泊寧靜的價值。在當下,物欲紛呈,塵世喧囂,有各種誘惑,各種干擾;對學生來說,如何做到立定志向,專心向學,是一個大課題。從這個角度來說,文章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雖然有些內容初一的孩子未必全能領悟,但讀了這篇文章,可在他們的內心埋下一個寧靜淡泊的種子,對他們的未來會有大有裨益。
注重對子女的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人講究修身齊家,因而十分看重對于子侄輩后輩的培養與教育。誡子書和家誡類文章的主旨,基本上屬于對子侄輩進行警誡、教誨,所謂“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殺身,其余無惜也”。誡子,或針對對子侄輩的為人處事而作書警醒,如魏劉廙《誡弟偉》;或因子侄輩要離開長輩去獨闖社會而加以叮囑,如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誡江夏王義恭書》;或反思自己一生的處事得失,希望子孫鑒戒,所謂“吾今悔無所及,欲以前車誡爾后乘也”。其內容不外乎謹言慎行、修身養性、慎獨守志、擇友嚴交等。對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的《誡子書》,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那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名言,卻在人們中間廣為傳誦。不少人人愿把它置諸座右銘或懸掛在廳堂,作為自勉、自勵。其實,這正是諸葛亮《誡子書》中的佳句。
據載,早年諸葛亮沒有兒子,以其兄諸葛瑾的第二個兒子諸葛喬為嗣,并把喬字仲慎改為伯松。諸葛喬一直跟隨在諸葛亮身邊,官拜駙馬部尉??上в⒛暝缡牛罆r只有25歲。后來,諸葛亮有了兒子諸葛瞻,官至尚書仆射加軍師將軍。諸葛亮的《誡子書》是寫給諸葛喬還是諸葛瞻的,無從考證。但諸葛亮到漢中后寫給其兄諸葛瑾的信中有這樣幾句話:“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庇蛇@“不為重器”來推斷,既對他寄予厚望,由不大放心,對他加以教誨,訓誡,當是自然的事。所以,諸葛亮的《誡子書》應是寫給諸葛瞻的。文章雖不足百字,卻把修身治學的大道理談的透徹深刻,許多語句垂諸久遠。
諸葛亮開篇即明確提出修身養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養性的具體途徑。中國傳統文人歷來注重“修身”。儒家經典《大學》中就強調:“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薄罢\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儒家士人理想的人生規劃,而其中修身是基礎?!胺蚓又?,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開篇即以“君子之行”這種高標準的道德規范來要求其子,并以此告誡,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養德,這是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礎。
如何才能修身養德呢?方法是“靜”與“儉”?!办o”就是淡泊、寧靜,是一種摒除雜念和干擾而安寧專一的精神狀態。只有內心寧靜,方能自省、自察。“靜以修身”強調內心寧靜對個人品德修養的重要作用?!皟€”是節儉、儉樸?!皟€以養德”強調物質生活的低要求對人品德修煉的關鍵性作用。諸葛亮年輕時隱居田園,躬自根植,深為物力維艱,所以一生儉樸,為官廉潔?!皟€以養德”是諸葛亮智慧的總結,更是諸葛亮嚴以自律的人生寫照。文章結尾殷殷叮嚀:流年似水,蹉跎時光,必將老大徒傷悲,于事無補。所以更應惜時勤學,學習的目的是成才,而成才是為了奉獻于社會,為社會所用。諸葛亮的教子之心是非常明確的。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子郵件、短信、微信等逐漸取代了家書。匆匆的腳步,人們都太忙了,忙的都忘了“舉頭望明月”?!胺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钡耐ㄐ欧绞街饾u被手機所取代,手寫信件正成為舊物,淡忘在眾人的視線中。2005年的春天,一場“搶救家書”的文化活動在北京啟動,就在這個春天逐漸被人淡忘的家書再次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從2005年的若干封家書到如今的近5萬封家書,一路走來,這些塵封的記憶陸續被打開。家書作為喚醒沉睡“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它傳遞著真情,其所蘊含的教育文化內容值得我們深思。
秦漢以后,大量有關家訓的文本文獻開始出現。雖然一直到南北朝時期,自顏之推寫作《顏氏家訓》開始,“家訓”才開始正式得名,但在這之前,大量的“家誡”“家范”與“誡子書”其實都是標準的家訓文獻。就算自顏之推后“家訓”之說盛行于世,但像著名的司馬光《家范》、唐太宗李世明所作的《帝范》等,還是不以“家訓”為名,卻也都是標準的家訓作品。甚至像成冊成卷的家書、家信,只要有教育的內容與意義,在古代也一概被目之為“家訓”。
這樣一來,古代家訓典籍中包含的教育內容一下子變得極其豐富起來。狹義地看,囊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處,如何規范,如何發展;廣義地看,則囊括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啟智,如何修身,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兩全。學習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業之道,莫不成為中國古代家訓的關注點,這正是中國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正是從廣義的角度上看,古代家訓愈積累愈豐富,終于在晚清出現了中國家訓的登峰之作——《曾國藩家訓》,和現代暢銷不衰的《傅雷家書》。翻看著一頁頁家書,享受著字里行間帶來的獨特快意.它讓我們感受到: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讓我們明白:如何在這紛繁多變的社會中為人處事、修身治學;更讓我們懂得:無論如何,都要保持者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赤子之心。
家書文化厚實而又溫潤,在歷史的長河散發著灼灼光芒。風吹過,翻開書,拿起筆,這刻,內心一片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