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雄銘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實施,新一輪的課改目標也促使著我們去改變我們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新課程改革指出,培養學生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簡單的說,以往所謂的填鴨式、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今學生的需求了,我們要重塑自己的教學理念,以新的觀念,新的教學方法來展示數學的價值,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我們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性,進而,使學生能以積極地心態自主的走進數學課堂。
1.聯系生活實際,調動自主意識
華羅庚先生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但也不難看出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然而,傳統的數學教學使在大部分學生的意識里數學學習就是為了應對考試而不是為了實際應用,導致學生越來越不喜歡數學。所以,在素質教育下,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們要有意識的將與生活有關的數學知識引入到課堂當中,使學生在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的同時,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為高效課堂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實際問題與二次函數》時,由于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就是要讓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離出二次函數的模型,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所以,在導入課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某商場購進一批童裝,每件進價為100元,售價為130元,每星期可以賣出80件,為了迎接元旦,商店決定降價促銷,根據市場調查,每降價5元,每星期可以多賣出去20件。降價后,如果商家想使每星期的銷售利潤額最大化,應將售價定為多少最合適?這是一道以生活為背景的二次函數題,只要學生能夠抽離出其中的等量關系即可解答出來。而且,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也會得到提高,進而,調動學生的自主意識,使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2.創設自學情境,培養探究能力
新課程改革明確要求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由以往的被動的學習轉變成自主學習,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從而,使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培養自身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所以,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有效的開展自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在不斷練習中逐漸成為課堂的主人。
例如,在教學《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時,考慮到上節課已經學過了點與圓、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所以,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我選擇小組自主學習的模式,首先,引導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減少自學過程中的盲目性,接著,讓學生帶著以下幾個問題進行自主學習:①圓與圓之間有幾種位置關系?存在幾個公共點?②各種位置關系中圓心距與半徑之間的數量關系是怎樣的?③已知⊙O1和⊙O2的半徑分別為3cm和4cm,根據以下條件判斷兩圓的位置關系,假如:O1O2=8cm,則兩圓____;②O1O2=5cm,則兩圓____;③O1O2=0.5cm,則兩圓___
簡單的幾個試題涵蓋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自主學習,并讓學生通過自學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就會在體會到獨自獲得知識的喜悅的同時,重新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找到探究數學的欲望,進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構建開放環境,搭建自主平臺
開放式課堂是相對于封閉式課堂而言的,它有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有助于學生自我價值的體現。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努力構建開放性的課堂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使學生在自由的空間里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
例如,已知AB是⊙O的直徑,E是AB上的點,過點E做CG⊥AB,F是直線CG上的任意一點,連接AF交⊙O于D,連結DC、AC、AG,①探究AC、AD、AF、DC、FC之間的關系;②若CD=12,AD=16,AC=24,你能求出圖中其它哪些線段?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答案不是唯一的,如DC·AF=AC·FC;AC2=AF·AD;DC·AC=FC·AD等。在解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去思考、去尋找切入點,使學生靈活的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而,在提高學生數學綜合應用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也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當然除了上述的幾點之外,我們還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輕松地環境中愿意發揮自主性,進而,逐漸成為課堂的主體??傊?,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們要充分發揮數學教學的價值,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最終,為高質量、低成本課堂的實現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