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洋
(中國計量大學 法學院,浙江 杭州310018)
區域經濟發展生產要素分析
——人力資本存在的困境與解決路徑
段 洋
(中國計量大學 法學院,浙江 杭州310018)
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改革開放后我國的人口流動性變大,基于對優越生活向往的本性,人口逐漸向大城市流動,同時也由短期流動向長時間的遷移轉變。生產力的轉移導致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出現很大的分層,城市人口越來越多,經濟發展速度飛速提升,從而使得更多的人才涌向城市,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同時發展緩慢的城市難以留住人才,發展更加艱難。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因此,對人力資本發展的研究十分必要,文章擬通過分析戶籍制度改革后人口遷移的變化來分析人口遷移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區域經濟;人力資本;人口遷移;戶籍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體現出明顯的區域性,珠海城市群、長三角經濟帶、蘇南經濟等,近年來國家強調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京津冀一體化、關中-天水經濟區,實現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包括生產要素和資源要素,生產要素主要是生產力。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力資本投入,勞動力是經濟的主要推動者,勞動力資源的配置直接影響到市場經濟的發展。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人口流動,人追逐利益的本性使得人口向工資高、社會福利優越的城市轉移,人口的增加引起城市的勞動力資源豐富,生產成本降低,經濟發展迅速,城市的經濟發展會帶來教育資源和其他關聯產業的發展,從而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人才的引進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帶來更大的動力,城市經濟的發展就可以實現帕累托最優,形成一個良性的經濟循環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是一個區域協同發展的經濟模式,不單單是一個城市的發展,更多的是跨區域的協調,人力資本作為經濟發展之根本,實現人力資本共享才能更好地實現區域間經濟協調,實現區域經濟協調。
人力資本是經濟發展的根基,人才是創新發展的關鍵性因素,當今的經濟發展不僅僅是傳統的生產模式,更多的是創新發展。人力資源是凝結在人體內的具有經濟價值的知識、技術、能力和體力的總和。經濟學理論認為,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源是企業發展的全部價值,也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尤其是在當今物質資源充足的背景下,知識、技術、信息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更能夠顯現出來,人力資本的地位也更加重要。
人力資本的價值發生變化必然會帶來經濟發展模式改變,生產力跨區域流動性導致人力資本的轉移,其轉移的外部性也將直接作用于經濟發展中。人力資本積累將直接帶動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需要均衡分配區域內的人力資本,共享資源,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結合各區域的生產要素特征,實現產業升級,優化產業結構,人力資本作為知識、技術和能力的體現,當今社會的生產模式不同于傳統的生產,更多的是通過產業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經濟的增長,區域經濟的發展創新對人力資本有著更高的需求,區域產業創新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創新發展是智力信息的投入過程,人力資本的積累有效地將智力資源結合更加有利于產業創新。
人口流動帶來的人力資本分配不均衡直接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人逐利的本性使得人口的流動向著發展更加成熟、社會福利、社會資源更加完善的城市聚集,但人力資本不僅強調人的數量更加要求人口的質量,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寬戶籍的限制,更加方便人口的流動,流動人口的生活、受教育和享受醫療資源更能得到保障,但是戶籍制度改革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也是不得不考慮的,放開戶籍制度,減少戶籍對人口的限制會否造成人力資本的過度集中,而影響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還需要進行研究。
《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的頒布為戶籍制度改革提供指導,改革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息息相關。當今社會我國的人口流動性較大,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了戶口遷入的條件,為人口的遷入和遷出提供了方便,同時戶籍制度改革的外部性作用于經濟的發展。放寬戶籍對人口遷入、遷出的限制導致人口的兩層分化,大量的勞動力資源進入城市,在一些發展緩慢的城市勞動力逐漸減少。城市人口激增會帶來區域生產力資源不平衡,更加難以實現經濟發展。
戶籍制度減少對人口遷入的限制,城市人口的增加能否保證人力資本的積累呢?首先,人力資本是質的表現而不是量的增加,人口的急速增長是在量上有了飛速的發展,為城市帶來了勞動力,但是由于人口的大量進入也是對城市公共資源的分享,同樣的資源在人數大量增加的情況下很難保證質量的提升,也會帶來公共事業的負擔,反而會降低其品質。其次,由于大量的人口進入,城市的工作崗位有限,工作競爭增加,會導致大部分人失去工作的機會或者工作的收益降低,就會增加社會風險,當收益無法支撐其在城市的生活時,會增加社會犯罪率,擾亂社會秩序,尤其是在人口流動性比較大的情況下,犯罪率會大大增加。最后,人口的流動方向是單向的,人口的流入地是城市,而且往往是發展較快的城市,對于發展緩慢的城市依然不能有效地保證人口,甚至還會有人口流失的風險,此種情況下實現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是很艱難的,只會造成區域經濟的差距增大。戶籍制度改革使得人口流動轉變為人口遷移,遷移和流動對城市經濟的影響是不同層面的,人口流動是短期的結果,對經濟的影響遠遠不如人口遷移帶來的效果更明顯,尤其是在人力資本的積累方面。
人口遷移造成勞動力的空間流動,從而影響勞動力資源的配置。自由市場環境下,資源的自由流動會導致集聚租、知識溢出和外部性等,在沒有空間壁壘的情況下,勞動力的流動會導致城市體系的穩態。人口遷移的原因主要有三種:地理氣候原因,地理氣候主要是對生存環境的影響;經濟衡量原因,經濟收益的外部性、經濟環境和機會主義的影響引起的分散和集聚;制度原因,區域間的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等。戶籍制度與城市間勞動力的流動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從經濟學原理分析,戶籍制度引起的勞動力流動是對城市經濟發展的生產力投入,同時由于勞動力的流動為城市生活帶來的生存壓力也是勞動力流動產生的外部性。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將生產力的投入和外部性進行分析以期得到最好的平衡,區域經濟的發展是跨區域的經濟協調,更加有利于解決單一城市的發展不均衡問題。
人力資本是一個復合的結果,不單單是人口數量決定的,數量增加的同時也需要注重素質的提升。人口遷入中很大比例來源于學生,學生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往往更愿意留在城市中,而學生是人力資本中最具發展潛力的一類群體,進而引起部分地區的人才流失,帶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人口遷移尤其是在戶籍制度改革后放寬戶籍的背景下,人口的遷入和遷出更加容易,但人口流向和人才流失的問題依然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
生產力決定經濟發展的量,人力資本決定經濟發展的質。勞動力是生產力的根本,勞動力也是人口流動中占比最大的部分,解決人口流動和人才流失的問題首先需要解決勞動力的問題。勞動力之所以是單向流動主要原因在于,發展緩慢的城市沒有能力為勞動力提供優質的生活,同時也不可能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因此,大量的勞動力資源涌向富有活力的大城市。發展緩慢的城市經濟結構比較單一,以傳統經濟發展為主,傳統經濟創造的經濟利益明顯不如新興的技術企業或者金融行業,企業的收益與勞動力的收益是成正相關的,因此,很明顯在發展緩慢的城市勞動力的收益是遠遠不夠的,同時由于傳統經濟的收益緩慢而且遠遠不如信息、金融產業導致公共設施和社會福利無法健全,不能滿足人追求優質利益的本質屬性。
根據核密度估計結果繪制的我國勞動力流動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可以發現(我國的城市規模分布的菱形結構),勞動力流動和城市規模的相互影響,可以發現我國的小城市和中上等城市數量較少,小城市的發展滯后。戶籍制度可以為這一現象提供合理的解釋,由于戶籍制度以及與戶籍制度相關的區域經濟和政策差異導致我國的勞動力轉移由小城市向大城市轉移,同時影響人力資本的穩定。

圖1 我國城市規模分布的菱形結構
大量的人口遷移引起一級、二級城市的人口數量大規模增加,造成城市的教育、醫療衛生和住房等資源的壓力增大。人力資本是一種素質教育的提升,人口單向轉移時,雖然人口基數在增加但同時并不能直接保證增加人數中人力資本的比例是同比增加的,甚至僅僅會帶來人數的增加,以及由于人數增加產生的負外部性,戶籍改革為人力資本積累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這一轉移是不利于城市發展的,也會造成中小城市的生產力流失,不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需要尋找合適的路徑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中人力資本的困境。
戶籍制度是約束我國公民自由遷移,快速流動的一項制度,我國的人口基數較大,過于自由的人口流動會擾亂社會秩序,而且由于我國模塊化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得經濟發展很不均衡,產生戶籍與公共福利和生活質量相關聯的結果,因此,戶籍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越來越大,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福利直接與戶籍掛鉤,產生很多社會問題。戶籍改革的目的也是為盡量縮小區域間的戶籍限制,減少因戶籍引起的區域間公共資源配置不均衡。戶籍的價值之所以不斷提升,尤其是大城市的戶籍更是千金難求與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有很大的聯系。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政策側重東部沿海城市的發展,因此,造成我國的東部、中部和西部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經濟差異帶來的基礎設施的配置差異增大,因此,追求東部地區生活質量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人涌向東部,導致東部城市尤其是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人口數目急劇增長,外地人口的涌現為本地居民帶來很大的生活壓力,而且由于戶籍的影響,外來人口的住房、教育和社會福利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區域經濟發展是影響人口流動的關鍵因素,同時人口流動也直接關系到經濟的發展,因此,人口流動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是相互的,要實現一體化發展必須解決戶籍問題,同時戶籍改革也依賴區域經濟。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提出后,我國的經濟分成了幾大模塊,分別是東部沿海地區、東北老工業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珠江城市群。通過設立經濟發展區域,實現區域內的經濟協調。
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勞動力,而勞動力資源不僅僅是體力勞動,同時包括智力勞動,勞動力是人力資本的體現,人力資本的投資可以獲得經濟增長的效益。人力資本的投資分為兩種模式:一是傳承上一代的積累,另一種便是進行投資。上一代積累產生的人力資本是難以維持的,容易出現斷層風險,依靠投資積累人力資本更能提供持久的保證。經濟發展不協調易產生人才分流的現象,有兩個主要的原因:其一,引進的人才更樂意留在發達的城市實現自己的價值;其二,中小型城市難以留住人才,即使中小型城市能夠培養人才,但是由于經濟發展緩慢引起的政策差異,很大程度尚不能滿足人才的需求,因而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戶籍制度也是引起這一現象的原因,由于戶籍和社會福利的捆綁造成對戶籍的追求者不斷增加,這樣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是很不利的,只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區域經濟差異,戶籍改革放寬對戶籍的限制會導致這一現象更加明顯。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為保持區域一致性應著力解決不同區域公共資源的分配問題和戶籍優勢問題,減少由于戶籍引起的區域差異,實現區域協調保障資源共享,尤其是實現差距較大的區域間的幫扶工作,我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迅速同時在中原地區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區域間的經濟和人才差距較大,實現區域間幫扶工作,有發展迅速的城市幫扶對口的城市實現協調。
人力資本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創新發展背景下知識信息、技術和能力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力,區域經濟的發展也越來越依賴于創新產業的發展,在戶籍制度改革背景下,解決人力資本的理論困境可以保障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實現區域協調。
戶籍制度帶來的利益是人口流動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區域的財稅、醫療、教育和公共政策的差別使得人口流向產生了單一的方向,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戶籍制度改革應該保障這一戰略的實施,限制戶籍本身的價值,縮小區域間的戶籍差別,可以有效地保障人口流動的方向和速度。戶籍的改革應當盡量將戶籍所帶來的醫療、教育和住房等優惠與戶籍本身區分開,實現區域公共資源共享,實現社會公平。
人力資本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基石,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需要實現區域人力資本的空間優化配置,保證區域經濟發展平衡,通過平臺保證勞動力的合理分配,提供給勞動者平等的就業機會,同時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對進入中小型城市的人才進行財政補貼,鼓勵人才進入中小型城市的熱情,建立一對一的城市互助發展模式,區域間不僅要實現人才共享還要建立城市之間的扶持,從而實現大城市帶動中小型城市經濟發展的區域協調模式。
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需要人力資本的支持,但是人力資本離不開素質教育,對流動人口進行素質教育有利于提升遷入遷出人口的素質,保障在進行人力資本的空間配置的過程中不至于出現素質教育的漏洞。為了人力資本在區域的自由流動不需要重新進行培訓,政府提供資金對流動人口進行素質教育有很大的必要性,同時也可以提高國民整體素質,保障社會秩序。
實現區域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不同區域的居民可以享受同等的社會福利,可以減少人口的流動性,之所以產生人口流動很大原因是由于區域間社會福利的差距使得不同地區的居民享受的社會保障體系差距較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一個必要措施便是通過優化區域內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區域內的社會保障的一致性,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人力資本是實現區域經濟創新發展的必要措施,區域經濟一體化離不開產業創新,人力資本是產業創新的必要條件,因此,在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對人力資本的保障很有必要,戶籍制度的改革為人力資本的發展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大的挑戰,優化人力資本的空間配置對區域經濟發展有很大的保障作用。
[1] 李友根.人力資本出資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28. [2] 梁琦,2013.戶籍改革、勞動力流動與城市體系優化[J].中國社會科學(12):41-43.
[3] 鄔曉霞,任靜,高見,2015.京津冀區域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程度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8):80-81.
[4] 孫蕾,2017.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人力資源的作用研究[J].企業戰略(7):163.
[5] 王少國,潘恩陽,2017.人力資本積累、企業創新與中等收入陷阱[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7):154-156.
(責任編輯:D 校對:L)
F061.5
A
1004-2768(2017)09-0048-04
2017-07-31
段洋(1992-),女,河南三門峽人,中國計量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