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紅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著各行各業的改革創新,教育也需要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教師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可以突破教學中的難點,有效解決教學問題。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學科的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現代信息技術的加入,給高中數學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下面就談一談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高中數學教學的幾點感悟。
一、信息技術的應用原則
1.適度性原則
凡事過猶不及,教師在制作課件時,應根據教學內容適度準備資源,盡量做到每一張課件內容都對課堂教學服務,不要什么內容都打在課件上,課件信息量太大,導致學生整堂課像看電影一樣,注意力被電腦中的大量信息所吸引,只關注屏幕上的內容,而沒有積極動腦思考、動手演算,這就與數學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2.輔助性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互動與交流是核心。再先進的技術也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師,也不可能自動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技術只能為教學服務,輔助教學,否則,課堂教學將走向另一個極端,由以前的“教師滿堂灌”變成了“電腦滿堂灌”。這種極端的現象有悖于課堂教學的規律。
3.實效性原則
信息技術的應用,要找準技術解決問題的契合點,為達成教學目標,合理選擇使用信息技術。不能為了突出新技術的表現,而改變教學目標或增刪教學目標。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之前,切忌本末倒置,一定要先明確教學目標,然后再思考不同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哪些方面可以支持目標的達成,從而優化課堂教學。
二、信息技術的應用策略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龠M學生的學習,首先要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傳統教學模式使得高中數學顯得枯燥無味,運用信息技術圖文并茂地展示生動有趣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關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例如,我在教學《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時,用課件展示了一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某通信公司的一段電話線路發生了故障,這段電話線路長10km,有200多根電線桿,維修人員如何快速地查出故障所在?”并附上相應的情景圖片。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積極地討論并發言,這遠比教師的口頭闡述更能引起學生的關注與參與,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只要有益于學生的學習,就可廣泛地使用信息技術,不要永遠總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只要教師做個有心人,總能找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例子。例如,在教學《等差數列》時,大部分教師都引用書上的例子,但我引用了這樣一個例子“姚明剛進NBA一周訓練罰球的個數:第一天:6000,第二天:6500,第三天:7000,第四天:7500,第五天:8000,第六天:8500,第七天:9000?!辈⑴渖弦γ魍痘@的圖片。同學們一看見姚明立馬興致勃勃,這樣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相應數列的特征,學生很快能融入課堂中。
2.突破教學中的難點
高中數學的抽象性,光憑教師的講解和板書,很多學生難以理解所學的內容。現代信息技術的加入,化靜為動,使過程直觀化,可以突破數學教學中的很多難點。例如,在教學《指數函數及其性質》時,我就利用幾何畫板給學生作圖,并通過函數圖像變化的動態演示,讓學生認識指數函數圖像的變化規律。幾何畫板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有關函數圖像的教學內容,如對數函數、三角函數都可以使用幾何畫板的作圖與分析功能,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圖像的變化規律,這遠比傳統教學中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要自然得多,學生也更容易接受。
高中數學教學中有很多難點需要教師應用多媒體課件的展示來突破,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使抽象問題具體化。例如,教學《曲邊梯形的面積》這一節課,講到分割、近似代替時,教師用課件動態地展示分割、近似代替的過程,分兩份、四份、六份……無限分割,分割得越細近似度越高。通過直觀的感知,學生就會更容易理解這種無限接近的思想方法。這個過程教師在黑板上是很難呈現出來的,利用信息技術則能夠很容易突破這個難點。
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更加強烈。”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學科的融合,為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提供了便捷。例如,在教學《組合》這一節課時,推導組合數公式前,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這樣一個探究問題“我們知道排列與組合是有聯系的,那么從a、b、c、d 這4個元素中取3個元素的排列與組合的關系是怎樣的?能否利用它們之間的關系通過排列數來求出組合數呢?”這個問題設置在排列與組合的概念以及排列數公式的學習之后,學生已經有了學習基礎,看到這個問題后很積極主動地開始探究解決。教師只需及時引導,并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就可以得出從4個不同元素中取出3個元素的排列數與組合數的關系。學生親自動手動腦得出的結論就會記憶得很深刻,這要比教師直接講解告知學生更有效,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成就感更會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
傳統課堂教學,主要以教師講為主,教學形式單一,課堂枯燥乏味,就連課堂提問也多流于形式,多數是教師自問自答,教師教得乏味,學生也學得乏味,教學效果差。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設置操作性強的探究問題,在課堂上教師有“講”有“導”,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交流,給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機會,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與獲得知識的成就感,從而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楊輝三角”與二項式系數的性質》這節課的教學,先利用課件展示出這樣一個探究問題:“計算(a + b)×n展開式的二項式系數,n分別取1,2,3,4,5,6……通過計算結果,你能發現什么規律?”學生自主計算結果,并以4人為學習小組討論其中的規律,這時候教師再引導學生將計算結果寫成三角形,再讓學生去觀察規律,學生會有更多的發現。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設計探究問題,引導和組織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可以增強學生的體驗,豐富學生的情感,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演示數學試驗增添課堂活力
現代信息技術的加入,可以為高中數學課堂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對于一些在課堂上無法完成的演示試驗或者在現有條件下無法完成的一些數學試驗,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來模擬和展現,幫助學生理解問題。例如,在講《隨機事件的概率》時,會做一個拋擲硬幣的試驗,教師先要求全班每人各取一枚同樣的硬幣,做10次擲硬幣的試驗,每人記錄下正面朝上的次數,計算正面朝上的比例。最后把全班每個學生的試驗中正面朝上的次數收集起來,讓學生來找出擲硬幣時“正面朝上”這個事件發生的規律。由于試驗次數有限,學生未必能找到這個規律。教師再利用計算機模擬擲硬幣試驗,在短時間內可以模擬大數次試驗,這樣就會幫助學生找出規律。在用計算機模擬試驗時,學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來關注試驗結果,學生樂意投入教學活動中,正是我們所希望的。
總之,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合理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會給教學增添一抹亮麗的色彩,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樂學好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