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蘭芳
探析中國傳統文化與古建筑
黃蘭芳

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歷史悠久,建筑藝術源遠流長,橫向發展為風格迥異、各有千秋的建筑類型,縱向以獨具特色的中華古文明為源頭,經歷幾千年的洗禮成長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建筑藝術。本文沿著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路線,對中國古代建筑藝術進行研究。
1.華美的宮殿建筑
歷代皇帝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和精神追求,鞏固皇權統治,大規模興建宮殿。宮殿建筑是中國古建筑中建筑技藝最高的建筑類型。宮殿自奴隸社會形成便出現,秦朝時“宮”成為皇帝和皇親國戚居住地的特指。宮殿建筑設計中軸對稱,華美的大型宮殿建造在中軸線上,周邊的建筑相對矮小,以突出皇權無上高貴。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宮殿建筑有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和布達拉宮
2.宗教崇拜的禮制建筑
廟壇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特色。為了表達對宗教的崇拜感情,禮制建筑應運而生。與宮殿不同,禮制建筑主要面對古代封建禮儀活動,具有祭祀、墓葬、鞏固皇權統治等功能。其中墓葬制度直接促成了墓葬建筑的產生,隨著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陵墓的規模越來越大,墓葬的等級觀念越來越強烈。用于“敬天尊祖”的壇廟建筑也是宗教的產物,具有深刻的文化蘊涵,具有文化和藝術的雙重意義。古人將天、地、人、建筑結合在一起,祈望通過壇廟建筑實現天人和一。
3.精妙絕倫的園林建筑
中國園林建筑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具有超高的文化內涵和貢獻。商周時期開始利用自然環境建造園林,魏晉南北朝時期走向成熟,形成了獨特的山水畫風格,明清時期達到鼎峰。中國園林建筑包括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和精致婉約的私家園林,著名的皇家園林有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等,私家園林以江南居多,有蘇州的拙政園、揚州的個園等。
古建筑不僅是歷史,也是文化,它像一部部石刻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著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供人們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然而,在熱衷于經濟發展、改善生活條件和崇尚現代建筑的今天,許多歷史建筑等不可再生文化資源在經濟建設中遭受不同程度的毀壞。以河南省光山縣為例。該縣在“三普”時保存較好的古民居,時隔五年,再去時,有的已是面目全非,如馬畈汪窯王震舊居周圍的歷史建筑全部被拆;晏河鄉向沖古村落被毀,取而代之的是新農村建設;潑陂河明清街兩邊村民舊房改造破壞歷史街區的原貌;南向店鄉老街因發展經濟,大搞新城開發,老街已廢棄,這種狀況基本代表了我國古建筑的現狀。
早在殷周青銅時代就開始出現了顯示貴、服、吉、利的厚祿,功名、得子、迎福、納祥、聚寶、生財的福氣,以及長壽、成仙等主題的建筑裝飾圖案。中國人民發揮聰明才智,使象征手法在建筑裝飾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比如龍為神獸,它成為了帝王的象征;獅子被稱為“百獸之王”,于是就成為威武、力量的象征,在民宅中常用于驅邪鎮宅。古建筑對屋頂、門窗、鋪地等部件都十分考究,在不同部件上繪制不同寓意的圖案,既美觀又表達了人們美好的愿望,圖案和建筑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等級森嚴的倫理規范,直接影響到傳統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等方面。中國古典建筑多中軸線布局,主建筑為中,次要建筑在兩側,左右對稱,以眾多的單體建筑有序地組成一組建筑群體。這些單體是以中心建筑為核心,布局有嚴格的方向性,等級分明,層次清晰。其組成的方式是嚴格遵循儒家“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內外有別”的思想。縱向以北為上,東西為下,橫向結構以左為上,以右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中國古代建筑造型也都帶有濃厚的等級色彩,對內外檐裝修、屋頂瓦獸、梁枋彩繪、庭院擺設、室內陳設都有嚴格的限定。如中國傳統屋頂就分九級,其中以重檐廡殿頂級別最高,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其次為單檐廡殿、單檐歇山頂,再次是懸山頂、硬山頂、卷棚頂、攢尖頂、十字脊頂、盝頂、盔頂。
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觀點,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主張順應自然。這一觀念同樣影響了中國建筑的聚落選址、總體布局、室內外環境設計布置,直至取材及營造技術各方面。中國古代房屋以“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為選址的基本原則和理念格局。古代風水學中,認為山體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們生活資源的天然庫府,水域是萬物生機之源泉。背負高山,面對江河,坐北朝南,享受最充足的陽光,是修建房屋的最佳位置。“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古人認為宇宙萬物是由陰陽二氣的交互作用所生成,由此決定了宇宙萬物無不包含著陰陽的對立統一。“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黃帝工經》)。陰陽是生命的核心,住宅是生命的載體,中國民居正是以陰陽合成的觀念,塑造了以院落為中心和單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建筑空間外為陽,內為陰,高為陽,平為陰,屋宇為陽,院落為陰。在房屋室內設計中,院落承接陽光雨露、日月精華,納氣通風,具有“通天接地”的功能。以過廳、穿堂把院落和室內聯在一起,由于木結構框架系統的優點,使墻不承受上部結構的壓力,就可以任意開窗,特別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邊,常常開滿一排落地長窗,一打開,使室內外的氣流完全貫通。在密集的居住狀態下,成功地協調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合理地解決了日照、通風、保溫、隔熱、反光和防噪等問題。在取材方面,中國的古建筑是唯一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筑體系,木材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天然的,還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返樸歸真、回歸自然、融合自然的心理需求。
中國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盡量表現出與自然協調的意念。他有虛有實,輪廓柔和,曲線豐富,在穩重中呈現出一定的變化。在建筑空間上,不像西方建筑那樣用超尺度的高大、空曠來表現建筑的莊重和神性。中國古代建筑體系,堅持有節制的人本主義建造原則,即是以人體尺度為原則,既要求“大壯”,又要“適形”,建筑的高度和空間控制在適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圍內,具有初級的人體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宮、寺廟等建筑也常用小尺度的“院”不斷有規律地衍生來產生雄偉建筑群。而且建筑造型和高度還會考慮周邊環境,通過對自然的借用,即是“托體同山阿”,使建筑與自然和諧統一,這也是“天一合一”思想的最好體現。在建筑細節營造上面注重精致、隱借,不刻意加以裝飾,以圖案的美化和線條的豐富來柔和建筑造型,而這些構建在建筑結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斗拱在中國古建筑中運用得非常靈活和巧妙,它不但具有造型、裝飾的多重功能,還起到增加屋檐伸出的長度,縮短梁枋跨度,分散節點處的剪力。此外,用各種吉祥富貴的圖案,濃烈色彩繪制的梁柱,與白色的臺基相襯托,具有濃重、鮮明的對比感,營造了莊重、大氣的建筑氛圍。還有碩大的屋頂有著漂亮的曲線和輕巧多姿的翼角,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看都是曲線的,給予建筑一種柔美的自然之態,使之與山水林木等自然環境形成和諧統一。
中國的古代建筑不僅是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見證,也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最主要的載體。它充分體現以“禮”為國家文化精神核心,強調自然與人的和諧統一,更表達了人們對美好愿望的期許,通過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古建筑的影響,挖掘中國古建筑的文化內涵,促使現代建筑吸取中國古建筑的精華,為今所用并繼承發揚,使中國傳統建筑體系能煥發新的生命活力。
(作者單位:湖北楚雄建筑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