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詩云,邵雄英,程少先
遙測心電監護儀在基層醫院神經內科的應用效果分析
譚詩云,邵雄英,程少先
(湖北省京山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湖北 荊門 431800)
目的 分析遙測心電監護儀在基層醫院神經內科的應用效果。方法 對2014年在本院神經內科住院的患者進行分析,實驗組應用遙測心電監護儀,對照組應用床邊心電監護儀,比較兩組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醫護人員的滿意度,病情觀察,數據收集及時性、準確性。結果 實驗組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病情觀察數據分析及時性、準確性、醫護人員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遙測心電監護儀病情觀察數據分析及時準確、操作簡單、減少了護理工作量,醫護人員滿意度高,并且解除了對患者的束縛,降低了患者心理壓力,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也大大提高。
遙測心電監護儀;基層醫院;應用效果
高血壓腦出血、腦梗死、PD、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腦供血不足、癲癇、GBS等是基層醫院神經內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在這些患者住院治療期間,需要監測他們的血壓、血氧飽和度、呼吸、脈搏、心電波形的變化,為臨床診治提供依據。本院至2014年引進遙測心電監護儀以來患者異常生命體征的收集程度和及時性、醫患雙方的滿意度均較前提高,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神經內科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 020例使用心電監護儀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使用遙測心電監護儀,對照組采用床邊心電監護儀。實驗組患者540例,年齡49~80歲,平均年齡(57.9±4.5)歲;男296例,女244例,監護時間24~168小時,平均(72.5±5.5)小時。對照組患者480例,年齡51~79歲,平均年齡(58.7±4.4)歲;男274例,女206例,監護時間36~192小時,平均(80.8±4.6)小時。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監護時間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1.2 儀器方法 實驗組使用邁瑞TEL-100無線心電遙測監護儀,對照組采用邁瑞iMEC8床邊心電監護儀,記錄兩組患者異常心電圖發生程度、患者滿意度、醫護人員滿意度。患者滿意度調查采取自制問卷的方式參考相關文獻[1-2]征求患者及家屬在監護儀應用過程中的恐懼焦慮感、強迫臥床、傷失個性感以及噪音、擁擠壓抑、剝奪睡眠的影響程度。醫護人員滿意度征求本科室24名醫護人員對心電監護儀操作難易程度、數據收集程度和及時性。
1.3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20.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一般異常生命體征發現程度和及時性、患者及醫護人員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應用效果比較
遙測心電監護儀由發射盒、天線、接收主機組成,患者隨身攜帶發射盒,通過遙感監測技術,對患者一般生命體征進行遠距離監測。發射盒小巧美觀,約200 g重,隨身攜帶方便舒適。
遙測心電監護儀可以在第一時間將患者的異常生命體征傳遞給醫護人員,為急危重癥患者爭取更多的搶救時間,便于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縮短患者治療時間,降低醫療成本[3]。
應用床邊監護儀的患者強迫靜臥感明顯,且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和焦慮,睡眠也被不同程度剝奪,這一系列影響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導致兒茶酚胺增加,血管收縮,機體耗氧量增加,延遲機體恢復,嚴重者誘發腦出血,甚至死亡。相反,使用遙測心電監護儀的患者可以在一定區域自由活動,緩解了心理壓力,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并且醫護人員可以了解患者在一般活動情況下的生命體征便于醫護人員更全面的掌握患者病情。
基層醫院醫護人員匱乏,遙測心電監護儀傳遞數據的及時性可以減少護理工作量[4],緩解基層醫院的人員緊缺壓力。同時避免了患者家屬反復向醫護人員反饋監護情況,減少了醫患矛盾,讓患者家屬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做其他陪護工作。
同所有心電監護儀一樣,遙測心電監護儀使用過程中也存在信息收集不準確的情況,這需要我們針對不同的患者個體化合理設置報警上下限,保證電極與皮膚緊密接觸,定期做好設備清潔維護[5]。
綜上所述,遙測心電監護儀使用方便,操作簡單,病情觀察數據分析及時,醫患雙方滿意度高,可以緩解基層醫院人員短缺的壓力,值得推廣應用。
[1] 甘萍,譚漢梅,毛丹.兩種不同心電監護儀在兒科病房的臨床應用與效果比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58):34-35.
[2] 何麗麗.重癥患者應用心電監護儀的效果及護理探討[J].醫學美學美容,2014,23(11):394.
[3] 江華,洪葵,李菊香.遠程心電監護儀對心律失常的診斷價值[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4,30(5):453-455.
[4] 李綺慈,張莉,李杏崧,等.專題管理在心電監護報警管理的效果觀察[A]//中華醫學會第6次全國重癥醫學大會論文集[C].北京:中華醫學會,201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9.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