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茹
編者按:
進入盛夏以來,熱浪席卷全國,各地紛紛開啟了“燒烤模式”。全國主要城市幾乎無一躲過高溫天氣的炙烤。在此,我們也會由衷地向那些為了這個城市更加便利而忍耐酷暑堅守崗位的戶外工作者,治安大叔、快遞小哥、環衛阿姨……那些我們看得見又或者看不見的英雄們致敬。
每年盛夏,“高溫津貼”這個不起眼的術語就會突然備受關注,是否發放“高溫津貼”就成為拷問企業良心的試金石。顯然,“高溫津貼”該發、要發,已經毫無爭議,那么,你們確定本企業發對了嗎?時常有些企業因為忽略了一些細節,發了卻還被要求補發,感覺特別冤枉。本期為讀者呈送一組有關高溫津貼的文章,幫您梳理一下還有哪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您也可以就此自檢本企業今年的高溫補貼是否發得對、發得準。
公司的高溫津貼規定和法定標準有沖突,怎么辦
周某于2014年3月16日與上海A公司簽訂了三年期的勞動合同,任隨車裝卸工,工作地點為福建廈門。公司的員工手冊規定,所有員工可以在每年6月到9月享受高溫津貼,每月300元。
但是,福建對于高溫津貼的發放規定和上海其實并不相同,比如上海規定的是按月發放,而福建規定的是按天發放,再比如上海規定發放高溫津貼的月份是從6月至9月,而福建規定發放高溫津貼的月份是從5月至9月。
這樣一來,周某就認為公司是2016年發放的高溫津貼不符合規定,5月份該發的津貼公司沒有發。A公司則認為,一來,他和上海公司簽的勞動合同,和其他員工一樣執行的上海標準;二來,公司發放的高溫津貼已經超過了員工應得的標準,即公司已經發放了1200元(300×4),而即使按照福建規定,員工也只能拿到1000元(200×5),因此,公司不同意補發。
為此,周某向當地勞動監察大隊進行了投訴,勞動監察大隊責令A公司補發了5月份的高溫津貼。
案評:
這個案子體現出來的,其實是公司對于高溫津貼的制度規定和法律規定相沖突的處理問題。
第一個沖突,公司規定的高溫津貼發放時間短于法律規定。
本案中,員工入職上海公司,但實際工作地在福建,而上海和福建對于高溫津貼發放時間的規定不一致。根據《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十四條的規定,即勞動合同履行地與用人單位注冊地不一致的,有關勞動者的最低工資標準、勞動保護、勞動條件、職業危害防護和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準等事項,按照勞動合同履行地的有關規定執行。高溫津貼作為勞動保護的內容,應以員工的工作所在地為準。因此,案例中的A公司最終被要求補發未支付的月份的高溫津貼。
第二個沖突,公司規定的高溫津貼標準高于法定標準。
案例中A公司的員工手冊中規定,每月向員工發放300元高溫津貼,該標準既高于上海的標準,也高于福建的標準,那么,在實際執行中,如果公司在實際發放時分別按照各地的法定標準來發放,是否可行呢?答案是否定的,公司在內部制度中規定了高于法定標準的高溫津貼,意味著公司自愿在法定標準之外提供給員工更多的高溫福利,作為有效制度,對公司具有法律約束力,公司應當嚴格執行。如若公司未能嚴格執行,員工可以要求公司補足。
因此,本案對企業提出警示,在處理高溫津貼的問題上,要認真對企業內部的高溫津貼規定和操作進行合法梳理,出現公司制度和法律規定相沖突的情況,要及時修正;出現實際操作和公司制度相沖突的,也要立即修正,以避免日后不必要的勞動糾紛。
員工高溫天氣出外辦事,就要支付高溫津貼嗎
鄭女士2013年6月入職某公司,擔任稅務主管,崗位職責為負責上海各法人公司稅務統計、分析、報表報送及對外聯系工作。2016年8月因個人原因離職。離職后申請仲裁,以她在職期間每周均需多次從市區趕到浦東外高橋地區對口的稅務機關辦理相關企業稅務事宜為由,要求公司支付2016年6月至8月的高溫津貼。該公司不同意,認為鄭女士工作的室內有空調,無需支付高溫費。
法院經審查查實后,認為鄭女士對其主張未提供證據證明,且某公司不認可該情況,故此不予支持,駁回請求。
案評:
根據《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第十七條的規定,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并納入工資總額。按照這個規定,只要符合高溫天氣室外作業或者室內高溫作業兩個條件之一,企業就應當支付高溫津貼。
案例中的爭議焦點也就在于此,員工在高溫天氣期間出外辦事,是否符合高溫天氣室外作業的條件呢?顯然,法院否定了這個觀點。
之所以否定,是因為判定員工是否屬于室外露天作業的情況,不在于員工在工作時是否在戶外出現,而要基于員工的崗位描述來判定。也就是說,要具體界定員工的崗位工作特征,要參考他的崗位名稱、崗位職責和操作流程、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案例中的鄭女士,雖然因工作需要,必須每周多次往返于稅務局和公司,但是,依常理可知,往返的路程并非員工的崗位要求和工作場所,員工的主要工作場所仍然處于室內,即或者在公司辦公室,或者在稅務機關里面,均是室內,而并非在途中完成。同理,現實中,還有一些模棱兩可的崗位。比如物業的保潔員,如果物業和員工約定的崗位職責只是打掃樓道衛生,或者是一些辦公區域保潔,那么,即使員工在工作過程中需要在樓與樓之間轉換,其主要的工作場所仍然是室內,并不需要露天操作,因此不能認定為室外露天作業。但反之,若其崗位職責是小區范圍內的保潔工作,既要清潔樓道,也要清潔小區戶外的公共區域衛生,那么就可以認定其有室外露天作業的崗位職責,在規定的月份中,就需要向其發放高溫津貼。
本案也在提醒企業,如果確實想要減少對員工高溫津貼的支付,要適當地對工作作出區分,界定清晰的崗位職責,以減少混亂和爭議。
不安排員工高溫作業,就不需要支付高溫津貼嗎
陳某于2015年6月入職B公司,負責在工地打掃建筑垃圾。進入7月以來,天氣預報天天報高溫,每天都逼近40℃,所以,考慮到員工的中暑風險,B公司干脆安排室外施工全面停工,室內作業采取輪休,避開高溫時段。這樣一來,B公司認為可以不再向員工發放高溫津貼,甚至停發了員工停工那幾天的工資。
陳某等人不同意,認為是公司停工,沒有理由不發他們的工資和高溫津貼。B公司認為,公司根本沒有安排他們工作,自然無需支付報酬,更別談高溫津貼了。
后陳某等人向當地勞動監察大隊進行投訴,B公司被要求立即整改,補發員工工資和高溫津貼。
案評:
現實中,很多企業分不清什么情況該發高溫津貼,什么情況不需要發高溫津貼。明明聽說高溫津貼可以按天折算,為什么安排員工停工了卻還要繼續發放高溫津貼?其實,對于高溫天氣下的室外露天作業人員,企業可以按天折算高溫津貼的情況,一般是以下三種:
第一,在因員工本人原因導致未進行作業的時候,當月企業可以選擇按天折算支付高溫津貼。
案例中,公司主動停工,又或者實際上還有可能因為天氣溫度過高導致被迫停工或縮短工作時間,都不能因此不發高溫津貼,更不能因此扣減員工工資。但是,如果員工沒有工作的原因是個人引起的,比如員工病事假期間,員工其他休假期間等等未出勤的,公司可以選擇按天折算員工當月高溫津貼,但扣除的也應是員工請假未到崗期間的高溫津貼。
第二,員工是被臨時安排去室外露天工作的,當月企業可以選擇按天折算支付高溫津貼。
如果員工日常的崗位并非室外露天作業,因企業臨時業務需要,被調崗或被指派去到高溫作業崗位的,企業應當按照員工從事高溫作業的天數為其折算發放高溫津貼。
第三,企業安排非全日制勞動者從事高溫作業的,應按從事高溫作業的天數折算高溫津貼。
高溫津貼數目雖小,卻可稱得上是一筆良心津貼,體現著企業對員工的人性真情,體現著企業對政策的把握程度。因此,高溫津貼不僅要發,還要發對、發夠。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真正地把這抹清涼送給員工,也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企業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道路上邁出一大步。
責編/寇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