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輝 張立新 劉巖
【摘要】 目的 探討核磁共振在子宮肌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0例子宮肌瘤患者, 均行核磁共振檢查, 收集患者診斷圖像, 進行分析。結果 50例子宮肌瘤患者中, 子宮發生形變35例, 未發生形變15例;多發子宮肌瘤30例, 單發子宮肌瘤20例。35例患者病灶形狀為圓形, 12例類為圓形, 1例橢為圓形, 2例為不規則形狀。35例位于子宮體部, 10例位于子宮頸部, 5例位于子宮輪廓以外。38例患者的冠狀面 T2WI 呈現出低信號, 12例患者的冠狀面T2WI 呈現偏高信號;45例患者的橫斷面T1WI 呈現出低信號, 5例患者的橫斷面 T1WI 呈現出偏高信號;40例患者的橫斷面T1WI 邊界模糊, 10例患者的橫斷面 T1WI 邊界清晰;39例患者的冠狀面 T2WI 邊界模糊, 11例患者的冠狀面 T2WI 邊界清晰。結論 核磁共振診斷子宮肌瘤具有較好的實用效果, 不僅能判斷肌瘤位置, 檢查肌瘤個數, 還能判斷子宮肌瘤類型, 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 核磁共振;子宮肌瘤;成像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8.019
子宮肌瘤是一種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的腫瘤, 該腫瘤多數為良性腫瘤, 沒有顯著臨床癥狀, 但是隨著病情不斷的發展, 良性腫瘤易發生病變, 演變成惡性腫瘤, 嚴重影響女性生命健康。因此, 早期的診斷與治療極為重要, 臨床上子宮肌瘤診斷措施較多, 如超聲檢查、CT掃描、核磁共振成像(nucl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MRI)等[1]。回顧本院2016年1~8月收治的50例子宮肌瘤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檢查, 獲取患者不同狀面圖像, 對其進行分析, 診斷結果較好,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8月收治的50例子宮肌瘤患者, 年齡38~56歲, 平均年齡(48.25±4.58)歲;病程1~4年, 平均病程(2.84±0.74)年。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患者;②非妊娠患者;③未安裝人工心臟起搏器患者。排除標準:①眼睛及顱內有金屬異物患者;②心、肝、腎等病危患者;③帶有人工心瓣膜患者。
1. 2 方法 本次檢查儀器選用西門子公司生產1.5T 核磁共振掃描儀, 對患者進行子宮肌瘤掃描檢查。患者保持仰臥的體位, 使用體部位線圈, 以自旋回波的相關序列對患者的橫斷面T1WI及T2WI進行檢查;兩個截面掃描后, 使用翻轉恢復法, 對患者矢狀面T2WI進行檢測;同樣的方法對患者的冠狀面T2WI進行檢測。依據儀器操作程序科學的選擇掃描厚度, 本次選擇6 mm層厚, 層間距設置在2 mm, 矩陣設置為234×350及274×247。每個面進行3次掃描, 掃描方式設定為多序列平行掃描。
1. 3 觀察指標 普通子宮肌瘤:患者的核磁共振掃描的橫斷面 T1WI 會呈現出較為均勻的狀態, 且信號較低。囊變性子宮肌瘤:患者的核磁共振掃描成像的邊界清晰、明顯, 亦能看見病灶特征。紅色變子宮肌瘤:患者的橫斷面T1WI 會呈現出較高的信號, 且患者的脂肪抑制序列信號較高, 沒有降低。惡性子宮肌瘤:患者的腫瘤內部會出現大片的壞死和出血的現象, 且患者的核磁共振掃描成像的邊界模糊、不清楚, 子宮肌瘤的形態不規則。
2 結果
2. 1 子宮肌瘤的數量以及形態 本次診斷結果顯示:50例子宮肌瘤患者中, 子宮發生形變35例, 未發生形變15例;多發子宮肌瘤30例, 單發子宮肌瘤20例。
2. 2 子宮肌瘤病灶性質、形狀、位置 子宮肌瘤性質:漿膜下肌瘤、肌壁間肌瘤、黏膜下肌瘤分別有30例(60.0%)、12例(24.0%)、8例(16.0%)。病灶形狀:多發在子宮體部, 通過核磁共振檢查, 發現有35例(70.0%)患者病灶形狀為圓形, 12例(24.0%)患者病灶形狀為類圓形, 1例(2.0%)患者病灶形狀為橢圓形, 2例(4.0%)患者病灶形狀為不規則形狀。病灶位置:35例(70.0%)位于子宮體部, 10例(20.0%)位于子宮頸部, 5例(10.0%)位于子宮輪廓以外。
2. 3 子宮肌瘤核磁共振成像特點 本次掃描結果顯示:38例患者的冠狀面 T2WI 呈現出低信號, 12例患者的冠狀面T2WI 呈現出偏高信號;45例患者的橫斷面T1WI 呈現出低信號, 5例患者的橫斷面 T1WI 呈現出偏高信號。40例患者的橫斷面T1WI 邊界模糊, 10例患者的橫斷面 T1WI 邊界清晰;39例患者的冠狀面 T2WI 邊界模糊, 11例患者的冠狀面 T2WI 邊界清晰。
3 討論
子宮肌瘤患者多數由育齡期的女性組成, 病發因素與激素水平、遺傳、生活習慣等密切相關。子宮肌瘤由良性腫瘤及惡性腫瘤組成, 良性腫瘤對人體傷害較小, 但惡性腫瘤會嚴重影響女性身體健康, 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療, 易導致死亡[2-4]。所以有必要加強對子宮肌瘤的診斷與治療。
核磁共振在臨床診斷子宮肌瘤作用突出, 它能快速判斷子宮肌瘤的具體位置, 分析肌瘤實際大小, 能夠客觀反映肌瘤具體形態等, 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區別子宮肌瘤與其他的子宮疾病[5]。溫海燕等[3]研究中提到核磁共振雖具有良好的診斷作用, 但要求醫生必須掌握核磁共振的圖像特征, 通過專業分析, 詳細對比, 才能充分發揮核磁共振在臨床診斷中的正確率。本次研究中, 本院采用核磁共振診斷子宮肌瘤患者, 診斷院隊有3名工作經驗5年以上的醫生及4名工作經驗3年以上的護理人員組成, 為確保診斷準確性, 每個面反復掃描3次, 掃描結果由5名醫生共同判斷決定。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核磁共振能快速反映出子宮肌瘤的位置、性質、形狀, 通過圖像可以判斷患者病情制定詳細救治方案, 本文研究結果與馬作平等[4]研究結果一致, 其在相關研究中提到, 核磁共振與傳統診斷設備相比, 有著明顯的優勢, 各種類型的子宮肌瘤在核磁共振圖像分析中均能呈現典型信號, 從而幫助醫生快速推斷出患者病理類型。經研究發現良性腫瘤在T2WI上的信號強度百分比與肌瘤平滑肌細胞含量成正相關。在臨床工作中, 醫生在預測肌瘤內平滑肌細胞含量時, 可以通過分析肌瘤信號強度的百分比, 不用刻意進行肌瘤血檢, 從而節約了工作時間, 減少了工作量。endprint
對患有子宮肌瘤的女性患者來說, 傳統的子宮肌瘤切除術與子宮動脈栓塞術雖然是值得選擇的治療方案, 但大大的降低了生育能力, 對很多未生育的女性而言, 這兩種手術均不是最佳選擇[6]。最近幾年, 隨著核磁共振在診斷及治療工作中普遍應用, 核磁共振指導下的冷凍治療技術迅速普及。冷凍技術主要是作用患者肌瘤組織細胞內部, 冷凍細胞內外液, 促使一部分微小血管(肌瘤部位)內部出現血栓, 進而引發細胞受凍死亡。核磁共振作用下的冷凍技術, 不僅將冷凍部位成功的控制在肌瘤內部, 減少對周邊正常組織的傷害。還能減少創口面積, 直對細胞本體進行冷凍, 避免了異種蛋白的產生[7]。冷凍肌瘤細胞組織后, 還可再次使用核磁共振診斷效果, 且診斷結果突出。這是因為經過冷凍T1部位會出現弛豫時間顯著減少效應, 使冷凍部位暫時性的失去信號, 在核磁共振成像中有非冷凍部位形成強烈對比[8]。
但核磁共振診斷與存在不可忽視的缺點:①價格昂貴, 不能大面積普及使用。②核磁共振成像復雜, 無多年工作的經驗的主治醫生, 無法準確判斷所有成像病理, 造成誤診。③不適合急救團隊或者病危患者使用, 因為心電監護器等諸多急救設備不能進入核磁共振工作室, 強行進入會對核磁共振設備信號產生一定的影響, 從而影響診斷結果[9]。④不能進行定量分析, 特別是對T1、T2的密度運算能力較差, 導致相關臨床工作出現失誤, 不能運用在定量分析工作中[10]。
綜上所述, 核磁共振診斷子宮肌瘤作用突出, 通過信號及圖像將患者子宮情況客觀反映出來, 協助醫生制定具體的治療措施, 提高科室工作質量與速度, 推薦在臨床工作中應用。
參考文獻
[1] 楊世喜. 磁共振成像對巨大子宮肌瘤的診斷價值. 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 2013, 9(1):65-67.
[2] 李光宇, 彭漢華. 22例子宮肌瘤的低場MRI表現及診斷分析. 北方藥學, 2011, 8(5):101-102.
[3] 溫海燕, 陳文直, 王智彪. 子宮肌瘤的MRI影像特性研究.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08, 30(12):1176-1178.
[4] 馬作平, 劉文江, 劉波, 等. 子宮肌瘤的核磁共振診斷. 山西醫藥雜志, 2002, 31(1):44-45.
[5] 徐玉靜, 歐陽振波, 劉萍, 等. 磁共振成像在子宮肌瘤動脈栓塞術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1(4):305-307.
[6] 馬德智, 李保生. 低場強磁共振成像在子宮肌瘤檢查和診斷中的應用探討. 山西醫藥雜志(月刊), 2007(3):205-206.
[7] 盧方, 張勇. 磁共振診斷子宮肌瘤的價值分析. 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 2015(9):73.
[8] 邵福明, 李洪穎, 孟祥, 等. 高分辨率磁共振在子宮肌瘤診斷中的應用. 中國實用醫刊, 2012, 39(8):76-78.
[9] 郁無瑕, 姚偉武, 錢朝霞. 磁共振檢查在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肌瘤療效評價中的應用. 診斷學理論與實踐, 2017(2):221-226.
[10] 徐向榮, 陸建東. 磁共振成像在子宮肌瘤動脈栓塞術中的應用價值.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5(23):5459-5460.
[收稿日期:2017-05-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