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敏
[摘 要] 《東方雜志》創辦于1904年,是近代中國最早的、最具影響力的大型綜合性雜志。它緊跟時代脈搏,忠實地記錄中國近現代發展的歷史軌跡,被稱為中國近現代史的資料庫,也是商務印書館的標志性刊物。出版家陳原主持商務印書館后,一直設想恢復《東方雜志》,但由于種種原因,他的愿望沒能實現。但他提出的復刊思路——恢復張元濟的辦刊傳統,即蔡元培兼收并蓄辦“北大”的傳統,在雜志中貫徹“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都體現了他對創辦綜合性雜志的獨特思考。
[關鍵詞] 陳 原 復刊 《東方雜志》 商務印書館
[中圖分類號] G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7) 05-0120-04
Re-issuance The Eastern Miscellany: Chen Yuan Unfulfilled Dreams
Yu Shumin
(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100037)
[Abstract] The Eastern Miscellany founded in 1904, was the earliest and most influential comprehensive magazine in modern China. Keeping in step with the times, it faithfully recorded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trace of modern China, which makes it renowned as the databas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lso, it was the iconic magazine of the Commercial Press. The publisher Chen Yuan had been advocating the re-issuance of The Eastern Miscellany after he presided over the Commercial Press. Unfortunately, his plan failed to be realised for all sorts of reasons. However, Chen Yuan showed his unique perspective for a comprehensive magazine. He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reviving the magazine in the light of the eclectic approach, which was once adopted by Zhang Yuanji. This approach was first proposed by Cai Yuanpei when he took charge of the Peking University. Also, Chen Yuan carried out the spirit of“freedom”and“independence”in the magazine.
[Key words] Chen Yuan Re-issuance The Eastern Miscellany The Commercial Press
陳原1977年8月任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合營)總經理兼總編輯。1979年8月,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書局分立,恢復獨立建制,陳原任商務印書館總編輯兼總經理。主持商務后,他繼承商務辦刊的優良傳統,1979年商務創刊《日語學習》,1981年創刊《英語世界》,這些刊物是商務與學術界、讀書界聯系的重要紐帶。但他還有一個理想未能實現,這便是復刊《東方雜志》。
《東方雜志》創刊于1904年。陳原認為,這個雜志“可稱為近代中國最早的和最有影響的綜合性和政論性雜志”[1]。陳原復刊《東方雜志》的設想方案已不可見,但從他保存的李琦等人的幾封信,我們可以推測,他至遲在1978年就有了復刊的想法,并在此后兩年間提出具體方案,寄給出版界的同道征求意見。
復信之一是鄭效洵。鄭效洵曾在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編輯部工作,后來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室主任、副總編輯,長期從事外國文學翻譯和編輯等工作。他10月20日給陳原回信,談及陳原想與他“見面談恢復出版《東方雜志》事宜”。不巧的是,鄭效洵當時在杭州浙江醫院住院,錯過了晤面的機會。這封信沒有年份,從信中“聽翰伯說您也患了腦血栓”等內容,推測是1978年。因為陳原1978年4月突患腦血栓,住院休養近半年。沒有資料顯示他們二人后來是否就復刊進行面談。
復信之二是李琦。1980年2月16日他致信陳原:
“你想恢復《東方雜志》,大概也是出于做點好事的想法,也是想到歷史不能隔斷,文化需要繼承吧。復刊的設想,我確實看了多遍。我的想法經歷了如下的過程:完全贊成—似無必要—有條件地贊成。這個雜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特別是五十歲以下的人。我在初中時即是讀者,不過不是經常的讀者,而是有選擇地翻看。辦刊的原則,我完全贊成,如能實現是個好刊物。不過不用東方雜志,同樣可以達到目的。自然,東方雜志對海外可能有些好處。因此,我設想如果恢復這個名稱,就要大大加強這個特點,即吸引海外作者、讀者,加強交流,介紹中國(千萬不要八股式),使之具有本身特色。這個意見,僅供參考。”
李琦曾任中共中央毛澤東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第一副主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副主任、主任。他信中言及文化傳承,“吸引海外作者、讀者,加強交流”,可說是深得陳原之心。從1958年陳翰伯入主商務起,商務印書館就以“洋務”著稱于出版界和學術界。陳原自己會多門外語,是他以開放的視野“看世界”、與海外學術界溝通的重要工具。如果復刊的《東方雜志》能達到與海外作者和讀者交流的目的,想必是陳原的一大心愿。不知道陳原對李琦的“完全贊成—似無必要—有條件地贊成”的態度做出什么反應。盡管此后他們仍有書信往還,但都不再談論這一話題。endprint
復信之三是宋原放。1981年1月24日宋原放致信陳原,談及“《東方雜志》復刊的設想沒有什么不好,問題是理想的主編人選”。
宋原放與陳原過從甚密。宋原放曾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和總編輯,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長、局長,陳原的第一本書話集《書林漫步》就是196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陳原說該書在“文化大革命”中成為批判的對象,還株連到社長宋原放。看來宋原放是認可陳原的復刊設想的,他提到“理想的主編人選”,也是陳原最費心思的問題。
陳原當然明白主編是一個雜志的靈魂人物。他在回憶胡愈之的文章中寫到,胡愈之從1932年10月起,主編并承包了《東方雜志》,在胡愈之主持下,這個雜志“面目一新”,鼓吹抗日救亡,宣傳進步思想。“以文字作分析現實指導現實的工具,以文字作民族斗爭社會斗爭的利器”,“以此求本刊的新生,更以此求中國智識者的新生”[2]。他認為,胡愈之是在這個彌漫著愛國主義思想和自由主義思想的機構里成長起來的,通過知識的追求和真理的檢驗而自覺地參加革命,成為社會活動家,開創了一系列進步文化事業。
也許陳原主持商務這一百年老店事務繁忙,也許他認為復刊《東方雜志》具備的天時地利人和諸要素都尚欠缺,這個設想一直沒有實施的機遇。但20年后,困擾陳原的復刊問題,終于有了解決的一線曙光。
2000年3月3日,香港商務印書館的王濤奉總經理陳萬雄之命來北京,與陳原商談成立“商務語言與數據研究所”事宜時提到復刊《東方雜志》。幸賴陳原保存的一份“商談紀要”[3],我們得以識其一鱗半爪。
“商談紀要”共八個要點,前三點分別是商務語言與數據研究所的名稱、陳原出任名譽所長、陳原全力支持該所要做的幾件事;后五點分別是研究所的組織機構、人事安排、關于《東方雜志》的談話要點、工具書的前景、關于延攬各路人才的原則。
從這份紀要看,請陳原出任香港商務語言與數據研究所所長的擬議,是他們商談五次后的結果,最終尊重陳老的意見,任名譽所長;商務語言與數據研究所分設四室——數據技術(研究開發)室、工具書(編輯)室、語言學刊(編輯)室、《東方雜志》(編輯)室;《東方雜志》先以香港商務的名義在網上推出,具體做法另議。具體人事安排是:《東方雜志》主編陳原、陳萬雄(雙主編,或一執行主編);《語言學刊》主編陳原、副主編王濤;柳鳳運協助陳原做《東方雜志》工作。
紀要中有關《東方雜志》的談話要點如下。
關于《東方雜志》,應恢復張元濟的辦刊傳統,也是蔡元培辦“北大”的傳統,即兼收并蓄,提倡“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不要劍拔弩張,不要涉及現實政治,若涉及政治,也只從政治哲學的層面來探討。《東方雜志》對文化思想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一點現代人不太懂,提高民族的思想文化修養任重而道遠。必須兼容各種學派和觀點,只要言之成理,左中右都要;各種學派的自由闡發,自會提高民族的思維和鑒別能力;不罵人,不與人家對著干,不要怕人家說戰斗力不強。
陳原老闡述胡愈之晚年回顧當年辦《東方雜志》特輯——《新年的夢想》一事,說的確有點“左”了,結果被取消了合同;魯迅也說,像“夢想”這樣的特輯不必搞,魯迅就沒有為特輯寫過稿。
葉圣老辦《中學生》雜志,致力于培養青少年的獨立人格,不盲從,從關注書本到關注社會實踐,對一代人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并沒有號召青少年去推翻舊政權,卻同樣起了積極的作用。
陳原一貫拒絕不務實事的榮譽職務,此次領銜,自是慎重嚴謹,因為研究所要做的幾件事,都是陳原“想了七八年而未能實現的,所以不管什么名義,他都全力支持”。他和王濤談到葉圣陶創辦《中學生》的成功經驗,胡愈之被取消合同最終離開《東方雜志》的教訓,一正一反,正表明陳原辦雜志的態度:刊物溫和平易,不劍拔弩張,同樣會“在人的心中喚起一種力量”。
陳萬雄生于1948年,小陳原30歲,二人可謂忘年交。因為商務的“血脈”關系,二人書信往還,還常常深夜電話交談,業務上相協相助,亦師亦友。1996年春夏之交,香港商務印書館董事長李祖澤、總經理兼總編輯陳萬雄為籌備商務印書館創業一百周年紀念,為紀念前人功勞,激勵后人努力,特商請中國交響樂團的音樂家為之譜寫頌歌,音樂家慨然應允后,李陳二公“逼迫”陳原作詞。陳原自稱“不善此道,只得集句成歌”,他集用商務老前輩張元濟、茅盾、葉圣陶的詩詞名句,盡記商務百年滄桑,這就是商務“館歌”《千丈之松》的由來。1997年6月,陳原應陳萬雄之邀到上海參加“商務印書館一百周年暨香港回歸圖書展”活動,在書展舉辦的“中國出版:傳統與現代化”的主題報告會上作學術演講,并和陳萬雄一同到浙江海鹽參觀張元濟圖書館。陳萬雄稱陳原是中國近代文化啟蒙運動的殿軍,貢獻卓越。陳原1997年正式退休,在商務告別講演,談及商務人要居安思危、要敢于突破傳統再創新時,曾有“北京商務是從張元濟到楊德炎,香港商務是從張元濟到陳萬雄”之說,可謂期許甚高,寄予厚望。頗值得思考和玩味的是,陳原1999年堅決回絕楊德炎請他擔任《今日東方》雜志名譽主編的雅意,卻同意與陳萬雄一起擔任復刊的《東方雜志》主編,個中深意,殊不可簡單化視之。
陳原1978年下半年和陳翰伯等人籌備創辦《讀書》時,理想就是“辦一個講真話的雜志,辦一個不講‘官話的雜志。開墾一個破除迷信、破除偶像崇拜,有著‘獨立之人格和‘自由之思想的園地”[4]。于是就有1979年4月創刊的“以書為中心的思想評論雜志”——《讀書》。該刊創刊號上刊發了李洪林的《讀書無禁區》的文章,提出“讀書無禁區”這個“勇敢的命題,當時令人耳目一新卻又引起某種不愉快的命題” [5],在文化界、讀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也引發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面對種種指責和隨之而來的壓力,陳原不得不作檢查:“如果認為讀書無禁區的提法有嚴重錯誤,我承擔全部責任,愿意接受最嚴厲的處分。我是這個雜志的主編,從選題到挑選作者到審稿到清樣簽字,都由我負責。”[6] 但風波過后,他“獨立思考,解放思想”的辦刊理念絲毫沒有改變。這也就不難理解他提議復刊《東方雜志》要恢復蔡元培辦北大的傳統,從陳原的一些文章中也能看出端倪。endprint
陳原認為,蔡元培是張元濟的“精神支柱”,如果沒有蔡元培在思想上的啟發和引導,張元濟決不能把一個民間文化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辦得如此有聲有色。陳原推崇張元濟和蔡元培都是偉大的愛國者,認為他們帶著中國知識界傳統的美德,即憂國憂民和救國救民的美德進入歷史進程。1992年,陳原應邀為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影印《張元濟蔡元培來往書信集》寫跋,從思想上闡發了這兩位跨世紀的思想家的心愿和抱負,對張蔡之間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高度默契贊賞有加,還聲言蔡元培1918年11月為《北京大學月刊》撰寫的發刊詞發人深省,該發刊詞揭示了三個要點:其一,學術“非徒輸入歐化,而必于歐化之中為更進之發明;非徒保存國粹,而必以科學方法,揭國粹之真相”;其二,“網羅各方面之學說,破其偏狹守殘之陋見”;其三,破除“數千年學術專制之積習”,實行“兼容并收”,提倡“思想自由”,即古人所謂“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最后他總結道:“時至今日,這三個要點對于辦好綜合性人文雜志還是極有啟發的。”[7]由此可知,陳原所謂“雜志之雜”,“自由”“獨立”等思想,即發端于此。
“紀要”還傳遞出另一個重要信息:推出網絡雜志。從中可以看出,陳原復刊《東方雜志》的設想在20年間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切合他與時俱進、擁抱新技術革命的出版理念。
惜乎,這一設想后來仍不了了之。
但陳原并不孤獨,復刊《東方雜志》,他亦有知音和同道。哲學家汝信在1987年曾“建議商務恢復出版過去很有社會影響的《東方雜志》”,到1997年他撰文祝賀商務印書館成立一百周年時,“仍認為這個建議值得考慮”[8]。
出版家范用是“辦雜志起家”,他回憶說,1979年醞釀恢復三聯書店,打算從出版雜志著手,曾經設想出版三個雜志。《讀書》算是辦成了。綜合性思想評論半月刊《生活》,幾位熱心同志忙了一陣,忽蒙某理論家關注,偃旗息鼓,胎死腹中,只留下一份試刊號。以學生、青年為對象,介紹當代和未來新知識新學科的雜志《新知》,也就不必提了。當時,聽說商務印書館陳原老總有復刊《東方雜志》之議,后來不見下文,不知道在哪里卡殼了。
范用是陳原幾十年的同事和朋友,對陳原復刊《東方雜志》“卡殼”之說,真乃“理解之同情”。范用認為,要創刊一個雜志,談何容易,要辦得有看頭,夠水準,能叫座,須下大工夫。有的雜志辦起來以后,又從出版社分出去,獨立經營,出版社對此仿佛卸掉了包袱,這不僅是出于經濟上的考慮,還在于“政治上可以少點麻煩,少擔些風險,君不見,稍有風吹草動,雜志往往首當其沖”[9]。
證之以《讀書》早期的命運,試刊《生活》而夭折,范用對陳原復刊《東方雜志》未遂的心愿,想必是心有戚戚焉。
注 釋
[1][2]陳原.一個智者的成長:胡愈之在商務印書館[M]//商務印書館一百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70,71
[3]陳原保存的一份資料,未刊稿。
[4][6]陳原.讀書起步那幾年:深層記憶里抹不去的人和事[M]//界外人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82
[5]章怡:《春日的遐想》(黃昏人語其一),《讀書》1994年第6期。
[7]陳原.《張元濟蔡元培來往書信集》跋[M]//陳原出版文集.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5:420
[8]汝信.抓住機遇 再現輝煌:祝賀商務印書館成立一百周年[M]//商務印書館一百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149
[9]范用.辦雜志起家[N]//文匯讀書月報,1992-10-03
(收稿日期:2017-07-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