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強
【摘要】 目的 分析膝關節鏡下常規清理術聯合去神經化在膝骨性關節炎(KOA)治療中的臨床應用療效。方法 90例KOA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常規清理組及聯合清理組, 各45例。常規清理組在膝關節鏡下進行常規清理術, 聯合清理組在膝關節鏡下進行常規清理術聯合去神經化, 對比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結果 術后3、6個月, 兩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均明顯高于術前, 且聯合清理組的Lysholm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清理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清理組的膝關節優良率為93.33%, 手術滿意度為62.22%, 明顯高于常規清理組的71.11%、33.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膝關節鏡下采用常規清理術聯合去神經化治療KOA效果較好, 顯著改善患者膝關節疼痛情況, 遠期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更為理想, 有利于患者預后恢復, 值得推廣。
【關鍵詞】 膝關節鏡;去神經化;膝骨性關節炎;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8.044
在骨科, KOA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關節疾病[1]。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畸形以及活動受限。若是病情嚴重, 將會影響到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在KOA早期, 可以采用休息理療、藥物外敷以及口服止痛藥等治療方法。為進一步分析膝關節鏡下常規清理術聯合去神經化在KOA治療中的臨床應用療效,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
KOA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KOA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常規清理組及聯合清理組, 各45例。其中聯合清理組男13例, 女32例;年齡61~78歲, 平均年齡(68.21±3.54)歲;左膝21例, 右膝24例。常規清理組男14例, 女31例;年齡61~79歲, 平均年齡(68.25±3.78)歲;左膝20例, 右膝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標準[2, 3] ①符合1995年美國風濕病學會修訂的KOA診斷標準;②Kellgren-Lawrence 分級, 患者均在Ⅱ級以上;③患者經保守治療無效, 均有明顯骨贅形成;④不愿意采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治療的患者;⑤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 3 方法
1. 3. 1 常規清理組 在膝關節鏡下進行常規清理, 方法:患者采用椎管內麻醉。采用仰臥位, 進行麻醉后進行常規消毒、鋪巾。在患者患膝前內外側進行切口;常規進行關節清洗, 仔細檢查患者的組織結構, 對于游離體進行摘除。在膝關節鏡下對增生的滑膜進行大部分刨削, 并對增生的骨贅進行研磨, 休整患者的半月板, 對于退變區的軟骨進行處理, 然后采用生理鹽水對關節腔進行沖洗, 對關節腔內的碎屑、游離物進行徹底地清除, 關閉、縫合關節腔。
1. 3. 2 聯合清理組在膝關節鏡下進行常規清理術聯合去神經化, 方法:在常規清理組的基礎上聯合使用去神經化。采用鏡下射頻燒灼髕骨周圍神經行去神經化, 電刀燒灼股骨內外髁前方、側方與后方以及關節囊。去神經化的范圍為病灶的5~10 mm, 進行徹底清除后關閉、縫合關節腔。
1. 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以及手術滿意度。采用Lysholm評分法在術前及術后3、6個月進行膝關節功能評價[4]。末次隨訪采用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SS)膝關節功能評分標準進行評價, 優:≥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60分[5]。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術前、術后Lysholm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 未出現傷口感染情況, 均達到Ⅰ級愈合標準;術后3、6個月, 兩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均明顯高于術前, 且聯合清理組的Lysholm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清理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末次隨訪的膝關節HSS功能變化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隨訪時間均為9個月。聯合清理組的膝關節優良率為93.33%, 手術滿意度為62.22%, 明顯高于常規清理組的71.11%、33.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快, KOA發病率正在逐漸增加[6]。KOA是一種慢性關節疾病, 其主要特征為關節軟骨的變形、剝落、骨贅增生[7]。在膝關節鏡下進行KOA的治療具有患者創傷小、風險低、能夠進行重復治療等優點。由于KOA患者關節內白細胞介素-1(IL-1)、白細胞介素-6(IL-6)等細胞因子水平增高, 導致關節軟骨退變、關節疼痛等臨床癥狀。在膝關節鏡下進行關節內退變組織的清理還可以進一步減輕骨內壓, 沖走大量炎癥因子, 積極進行膝關節內環境的改善[8]。若是KOA發展到晚期, 藥物并不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在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 臨床醫生常選擇膝關節表面置換術, 但是由于各種實際因素的限制, 部分患者不愿進行此類手術。在膝關節鏡下進行膝關節的清理, 并全方位進行去神經化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 進一步改善膝關節的功能, 其創傷小、手術簡單、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 被不愿進行置換手術的患者所接受。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術后3、6個月, 兩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均明顯高于術前, 且聯合清理組的Lysholm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清理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清理組的膝關節優良率為93.33%, 手術滿意度為62.22%, 明顯高于常規清理組的71.11%、33.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與相關報道相一致[9, 10]。endprint
綜上所述, 在KOA治療方面, 與常規清理術相比, 在膝關節鏡下采用常規清理術聯合去神經化治療方法清除效果較好, 顯著改善患者膝關節疼痛情況, 遠期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更為理想, 有利于患者預后恢復,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胡涌亮, 管四炎, 汪曉凡, 等. 關節鏡下去神經術關節清理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效果觀察. 現代實用醫學, 2014, 12(12):1566-1567.
[2] 張保健, 周紅星, 蘭宇斌, 等. 關節鏡下常規清理術和髕周電刀去神經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比較. 中國實用醫藥, 2015, 10(11):96-97.
[3] 肇剛, 劉玉杰, 袁邦拓, 等. 關節鏡下髕骨成形及髕周去神經化治療髕股關節炎. 中國骨傷, 2015, 6(21):542-546.
[4] 鄭吉元, 安文博, 姜勁挺. 關節鏡清理術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臨床研究進展.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5, 7(22):776-779.
[5] 劉曉雷, 李保良, 王虎, 等. 關節鏡下清理加去神經化治療重度膝骨關節病的療效. 中國當代醫藥, 2016, 13(15):74-77.
[6] 唐賢鈞. 膝關節鏡下關節清理微骨折技術結合去神經化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 微創醫學, 2016, 2(16):203-205.
[7] 謝曉龍, 王海亮, 楊本伍, 等. 關節鏡下膝關節清理聯合股骨遠端去神經化治療膝骨性關節炎.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14, 7(17):52-53.
[8] 馮瓊華, 余國榮, 盧光輝, 等. 高選擇性去神經術聯合關節鏡清理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09, 8(12):721-722.
[9] 蔣勰, 占美, 李棋, 劉東, 等. 關節鏡下清理術聯合關節內透明質酸注射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有效性的系統評價.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12, 11(10):1361-1366.
[10] 梁斌, 聶喜增, 王青月, 等. 關節鏡下骨贅清理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療效.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22(21):5551-5553.
[收稿日期:2017-05-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