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樹崇 黃紅莉 周昊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采用血管內介入與單純藥物治療的效果。方法 100例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 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5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藥物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用血管內介入手術治療, 對兩組治療的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治療前, 兩組患者椎動脈、基底動脈、頸內動脈、頸總動脈收縮期峰流速(V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椎動脈、基底動脈、頸內動脈、頸總動脈收縮期峰流速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36.4950、21.9686、15.0834、5.1321, P<0.05)。觀察組中發生1例腦血管事件, 發生率為2.00%;對照組中發生7例腦血管事件, 發生率為14.00%;兩組患者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913, P<0.05)。結論 臨床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采用血管內介入手術治療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同時降低腦血管事件發生率, 安全性更高, 臨床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值得推廣。
【關鍵詞】 缺血性腦血管?。谎軆冉槿?;單純藥物;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8.071
腦血管病泛指腦部血管的各種疾病, 主要表現為腦組織缺血或出血性意外, 該病亦多發于老年人群, 有較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1]。缺血性腦血管病在腦血管病中占比較高, 約占60%, 臨床常表現出肢體無力、麻木、眩暈、復視、飲水嗆咳、吞咽困難等癥狀, 嚴重者甚至出現意識障礙、抽搐、頭痛、惡心、嘔吐等顱高壓癥狀, 為患者的生活及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2]。探索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更佳的方式是目前臨床研究的重點, 近年來諸多研究結果顯示血管內介入治療效果確切[3-5], 本研究亦對其展開研究討論, 旨在作進一步的證實,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抽選本院2012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100例進行研討, 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50例。所有患者均經CT、 磁共振成像(MRI)等相關影像學檢查被確診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觀察組中男29例, 女21例;年齡41~79歲, 平均年齡(61.8±9.4)歲。對照組中男31例, 女19例;年齡42~79歲, 平均年齡(61.5±9.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對患者針對危險因素實施降血壓、血糖等常規對癥治療, 戒煙, 同時給予患者阿司匹林腸溶片(江蘇平光制藥有限責任公司, 國藥準字H32025901, 規格:50 mg)100 mg, 1次/d, 并給予患者阿托伐他?。ㄝx瑞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1408, 規格:20 mg)20 mg, 1次/d, 連續服用1年后隨訪觀察療效。
觀察組:給予患者血管內介入手術治療, 在術前3 d給予患者阿司匹林300 mg/d及氯吡格雷[賽諾菲 (杭州)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6410, 規格:75 mg]75 mg/d口服, 并給予患者阿托伐他汀40 mg/d, 服用3 d, 在術前1 h給予患者輸注法舒地爾以預防腦血管痙攣。手術時患者取仰臥位, 于腹股溝下行股動脈穿刺處理, 置入6~8 F動脈鞘, 對主動脈弓血管及弓上血管進行造影以明確動脈狹窄部位及側支循環的具體情況, 經超滑導絲引導于責任血管輸送6~8 F導引管, 先插入導絲頭端使其通過狹窄部位, 經微導絲引導擴張球囊撐開狹窄部位并置入支架, 再行造影確定血管再通情況是否良好, 若滿意后將操作器械撤出, 保留動脈鞘。術后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情況, 并繼續予以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與術前相同劑量服用6個月, 然后調整阿司匹林劑量為100 mg/d長期服用, 再監測血脂分析, 低密度脂蛋白(LDL)在控制在1.8 mmol/L以下, 調整為20 mg/d長期服用, 同樣在服用1年后隨訪觀察療效。
1. 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1年的椎動脈、基底動脈、頸內動脈、頸總動脈收縮期峰流速進行檢測記錄。同時觀察治療后兩組患者腦血管事件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椎動脈、基底動脈、頸內動脈、頸總動脈收縮期峰流速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椎動脈、基底動脈、頸內動脈、頸總動脈收縮期峰流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椎動脈、基底動脈、頸內動脈、頸總動脈收縮期峰流速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36.4950、21.9686、15.0834、5.1321, 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腦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發生
1例腦血管事件, 發生率為2.00%;對照組中發生7例腦血管事件, 發生率為14.00%;兩組患者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913, P<0.05)。
3 討論
腦血管疾病在臨床十分常見, 是一種嚴重危害健康、危及生命的疾病, 多發于老年人群, 而缺血性腦血管病在腦血管疾病中較為典型, 在腦血管疾病患者中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占60%左右, 其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對患者造成嚴重影響, 臨床有效治療具有重要意義[6, 7]。
傳統單純藥物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療效并不是非常理想, 而在血管內支架成形術開展后便受到臨床學者重視, 經大量研究證實, 該手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顯著療效, 同時安全性高, 患者恢復快[8]。顱內多普勒血流圖(TCD)血液流速是對血管管腔大小進行判斷的最敏感、直接的指標, 若病變血管的血液流速過高, 則提示血管狹窄[9]。endprint
本研究通過分組對比單純藥物與血管內介入手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效果, 結果表明,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動脈收縮期峰流速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同時治療后觀察組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充分證實了血管內介入手術治療的確切療效及安全性, 與有關研究結果一致[10]。
綜上所述, 臨床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采用血管內介入手術治療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同時降低腦血管事件發生率, 安全性更高, 臨床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琨. 血管內介入與單純藥物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效果比較. 微創醫學, 2016, 11(2):167-170.
[2] 吳水平. 介入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中長期預后及安全性臨床研究.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6, 14(3):308-310.
[3] 趙美英, 王潤青, 劉威, 等. 缺血性腦血管病腦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分析與處理.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5(5):85-86.
[4] 井玉芳, 楊巍, 曹海云, 等. 神經介入治療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應用及護理體會.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5(3):462-463.
[5] 中華預防醫學會卒中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介入學組. 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抗血小板策略中國專家共識. 中華醫學雜志, 2015, 95(11):803-809.
[6] 劉楠, 張廣平, 李慎茂, 等. 支架與藥物治療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的對比研究.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2, 9(9):483-485.
[7] 羅紅光. 血管內介入與單純藥物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效果臨床對照分析.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7, 30(8):1136-1138.
[8] 蔡乾昆, 陳茂剛, 李永坤, 等. 血管內介入與單純藥物治療重度顱內前循環動脈狹窄的長期療效比較.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3, 46(1):42-46.
[9]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缺血性腦血管病血管內介入診療指南撰寫組. 中國缺血性腦血管病血管內介入診療指南.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1, 44(12):863-869.
[10] 劉一強, 杜麗娟, 王天玉. 血管內介入與單純藥物治療老年重度顱內前循環動脈狹窄的療效. 中國老年學, 2015(1):70-71.
[收稿日期:2017-06-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