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蘭 葉綠 彭丹
【摘要】 目的 探討行為干預對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健康行為的影響。方法 90例NAFLD患者, 按照檢查就診先后順序將患者分為觀察組(給予行為干預)與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各45例。比較兩組患者健康行為。結果 干預后, 觀察組飲食控制率、合理膳食率、堅持體育鍛煉率、主動控制體重率、戒煙戒酒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500、11.852、4.444、9.265、4.727, P<0.05)。結論 行為干預能夠促使NAFLD患者養成良好的自我健康行為管理能力,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行為干預;非酒精性脂肪肝;健康行為;影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8.10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又稱非酒精性脂肪肝, 是一類肝組織學改變與酒精性肝病相似, 但無過量飲酒史的臨床病理綜合征, 是一種分布于全球且越來越普遍的慢性肝病[1]。NAFLD患者早期可無臨床癥狀, 但可進一步發展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 甚至肝癌(HCC)[2]。研究顯示不良生活習慣及預防保健措施滯后是導致該病發病率持續升高的重要原因, 早期有效干預逐漸成為NAFLD的管理策略中的重點。本研究對45例NAFLD患者的健康行為進行行為干預, 效果滿意,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5月~2016年11月在本院檢查確診的90例NAFLD患者, 所有患者經病史、體格檢查、B超檢查及肝彈性B超確診, 符合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制定的臨床標準, 排除合并嚴重心、腦、腎等器官系統疾病、精神疾病及妊娠期、哺乳期婦女。按照檢查就診先后順序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5例。觀察組男30例, 女15例;年齡28~65歲, 平均年齡(46.37±6.21)歲;文化水平:大專及本科23例, 研究生以上22例。對照組男28例, 女17例;年齡30~67歲, 平均年齡(47.92±6.36)歲;文化水平:大專及本科25例, 研究生以上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定期給予患者講解健康教育知識, 告知患者生活注意事項, 叮囑患者戒煙戒酒, 注意低脂飲食, 主動參加體育鍛煉。觀察組給予行為干預, 具體如下。
1. 2. 1 健康教育與行為干預準備 向患者介紹NAFLD病因、治療方法、注意事項、預后等疾病相關知識, 分析患者目前所存在的不良生活習慣, 評估患者身體狀況、自我管理能力, 減少負性情緒。通過積極溝通交流幫助患者意識到自身的問題所在, 邀請患者家屬共同參與到行為干預中, 制定科學、合理的行為干預計劃。
1. 2. 2 飲食干預 結合患者飲食喜好, 依照“金字塔”飲食健康框架確定患者每日能量攝入量, 維持理想體重指標。每日飲食中需注意糖類(50%~60%)、蛋白質(10%~20%)、脂肪(<30%)構成比例。
1. 2. 3 運動干預 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快步走、慢跑等)和鍛煉強度, 并督促其實施, 運動量逐漸增加, 并持之以恒。運動強度依心率而定:靶心率=170-年
齡, 堅持1 h/d左右的有氧運動,3~5 d/周為宜, ≤45 min/次, 選擇餐后60 min開始運動, 并記錄在隨訪登記表中, 及時糾正不足之處。
1. 3 觀察指標 評價兩組患者健康行為, 包括飲食控制、合理膳食、堅持體育鍛煉、主動控制體重、戒煙戒酒, 評價工具采用自擬調查問卷, 由經過系統培訓的專業人員指導患者現場填寫。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后, 觀察組飲食控制率、合理膳食率、堅持體育鍛煉率、主動控制體重率、戒煙戒酒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近年來NAFLD發病率迅速升高, 呈現出明顯的低齡化趨勢, 其已成為發達國家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3]。雖然目前有關NAFLD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 但大量研究表明NAFLD與肥胖、飲食等行為方式有密切關系, 肝臟脂肪過多可引起彌漫性肝細胞大泡性脂肪變性, 造成肝功能損傷, 改變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利于控制病情進展[4, 5]。本研究結果發現, 干預后, 觀察組飲食控制、合理膳食、堅持體育鍛煉、主動控制體重、戒煙戒酒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行為干預旨在使患者認識到NAFLD及其并發癥的可防可治性, 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 促使其主動控制體重、合理膳食, 通過體育鍛煉消耗多余熱量, 改善血脂水平, 改善肝功能。對NAFLD患者的行為干預是一個長期過程, 需要制定一個長遠且行之有效的干預計劃, 才能使患者持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6-10]。
綜上所述, 對NAFLD患者實施行為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健康行為, 繼而為疾病康復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Barshop NJ, Sirlin CB, Schwimmer JB, et al. Review article: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potential treatments of paediatric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08, 28(1):13-24.
[2] Bugianesi E, Leone N, Vanni E, et al. Expanding the natural history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from cryptogenic cirrhosis t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astroenterology, 2002, 123(1):134.
[3] 張桂榮. 綜合護理干預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預后康復的作用觀察. 臨床研究, 2016, 24(4):175-176.
[4] 吳明方, 陸阿明. 有氧運動及其聯合飲食干預影響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漿SREBP-1c、RBP4水平的研究.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5, 30(2):132-137.
[5] 程霄霄, 朱再勝, 鄭誼, 等. 健康教育干預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現代醫生, 2014, 52(22):105-108.
[6] 林曉平, 孫金海. 非酒精性脂肪肝致病因素與健康管理策略. 中國臨床醫學, 2016, 23(2):250-252.
[7] 肖又姑, 熊昌清, 羅紅.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飲食與運動行為的干預研究. 中華護理雜志, 2006, 41(9):777-780.
[8] 王鳳卿, 賈宏, 陳卓霞, 等.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運動行為與飲食干預效果分析. 中國健康教育, 2009, 25(2):106-108.
[9] 陳錦秀, 何揚, 肖秀英, 等.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行為干預. 護理學雜志, 2007, 22(13):32-34.
[10] 殷繼云, 范存芳. 行為干預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效果分析. 中國實用醫刊, 2013, 40(9):10-13.
[收稿日期:2017-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