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穎
摘要: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社會轉型的發展,社會經濟成份、就業方式、組織形式等的日益多樣化,使得企業女工工作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基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本文分析了新形勢下如何做好企業女工的工作,盡可能地最大程度地調動好她們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在企業里的作用。
關鍵詞:企業;女工;工作
近年來,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出現了越來越多適合女性從事的工作。女工在企業中占據的比例越來越大,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在企業中做出的杰出貢獻得到了絕大多數管理者的肯定,她們在企業中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視。那么,怎樣做好在新形勢下的企業女工工作呢?
一、發揮女工在企業文化中的作用
企業文化是企業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是取之不竭的資源。塑造良好的企業文化有助于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提高企業績效,對于現代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要想充分發揮女工在企業文化中的作用,企業可經常開展廣大女工比較感興趣的、寓教于樂的活動,比如組織女工學舞蹈、茶藝、手工,參加時裝比賽活動等,增加員工互相之間的了解和交往,豐富女工的業余文化生活。
讓女工在和諧的氛圍中心情舒暢地工作。要善于整合女工組織內部資源,協調好內部和外部的工作關系,千方百計地為促進女工工作創造有利條件,使不和諧盡量朝和諧因素轉化。
促進女工的家庭和諧。女工組織可以通過開展爭當好媳婦、好妻子、好母親、好職工活動,積極倡導文明風尚,遵守社會公德,促進社會和諧、崗位和諧、家庭和諧。
二、提高女工的自身素質
女職工的素質整體上還不如男職工,但在職場里,對同一份工作的競爭,是不考慮性別的。由于社會心理和傳統觀念的壓力及女工自身的生理、心理特點,使部分女工的素質與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很不適應。有的存在女靠男的依賴思想,或自卑自弱、不求進取的思想。因此,女工的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女工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使自己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才能成為社會、企業所需要的和受歡迎的人才,否則,將會被社會所淘汰。為此,做好女工工作尤為重要。要幫助女工抓住機遇,利用各種形式,積極組織女工學理論,學技術,學業務,不斷提高女工的自身素質。要教育廣大女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過硬本領,立足崗位成才,不斷地充實自己。
三、加強對女工的心理輔導
從事女工工作,要有熱心、愛心,以人性化為出發點,耐心細致地關心女工。
女工一般擔負著工作和家務兩副重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女工面臨著勞動就業、優勝劣汰、地位下降以及自身素質的挑戰。怎么權衡這之間的關系,合理分配和抓緊時間,是擺在很多女性面前的苦惱。女性對孩子有養育的責任,又需要她們在企業里和男性同等競爭,其中的艱辛有時得不到社會上的承認。
企業里應該對女工的特殊性給以關懷,而不能視為“麻煩”或弱點而加以歧視。
要教育廣大女工建立和諧融洽的家庭、鄰里關系,促進文明和諧家庭建設。
團結女職工發揚主人翁精神,積極投身到企業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建功立業。對女工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女工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全面提高女工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業務技能和健康素質。
四、成立工會女工委員會
哪里有工會組織,哪里就應該有工會女工組織,要把企業女職工的組織建設工作納入到工會的組織建設的總體規劃里。大型企業的工會女工委員會應設立女職工部,專人專職負責女工委員會的日常工作。及時給女員工以關懷,處理突發事件。
工會女工委員會是在同級工會領導和上一級工會女工委員會指導下,代表和維護女職工特殊利益和合法權益的群眾性組織。女工委員會的工作既有針對女性的特殊性,又有針對企業所有業務的綜合性和相對獨立性,應該會同有關部門和社會有關方面共同做好女工工作。
女工委員會的工作不能只局限于搞活動,熱衷于做表面文章,而要在真想事,干實事,出實招,求實效上下力氣。要切實維護女工的合法權益,照顧女工的特殊需求,保障女工的身心健康,使她們的正當權利不受侵害。充分發揮凝聚、導向、激勵、教育、約束、保護的作用,真正使女工組織成為廣大女工信賴的女工之家。
女工委員會對處在月經、懷孕、產假、哺乳期和更年期的女職工,更需要給予特殊的關懷和保護,不光在精神上,還有體力上需要合理的安排她們的勞動。
女工委員會要依法維護女工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等方面的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同一切歧視、虐待、催殘、迫害女工的行為做斗爭。要參與到有關保護女工權益的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并監督、協助有關部門貫徹實施。代表和組織女工依照法律規定,參加本單位和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企業工會女工委員會代表女職工參加企業民主管理和平等協商,參與涉及女工特殊權益的勞動關系協調和勞動爭議的調解。
參考文獻:
[1]謝寧.女職工存在的問題及工作[J].東方企業文化,2011(13).
[2]劉京莊.以人為本,提升女職工素質――以某國有大型企業集團A公司為例[J].青春歲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