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
本文以關中—天水和成渝經濟區作為分析維度,就兩經濟區的制造業結構趨同與趨異論題進行比較分析,從制造業的內部構成、政策導向,重點產業等空間要素,以地區制造業結構差異系數視點切入,對兩大經濟區的制造業同構或異構進行相關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中國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關中—天水和成渝經濟區是中國西部兩大重要經濟區,如何抓住黃金機遇,推動制造業走出去,從而帶動經濟區經濟發展升級,成為這兩大經濟區面臨的重要挑戰。本文就是要對關中—天水經濟區與成渝經濟區制造業是呈現趨同還是趨異的問題進行相關的分析。
在進一步分析之前,首先要對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范圍進行相關的界定。本文取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大西安(包括西安、咸陽、楊凌、富平、扶風、黃陵、銅川、渭南、華陰、柞水)和成渝經濟區的成都、重慶兩市。原因一是大西安、重慶及成都均是這兩個經濟區的中心,制造業的比重在整個經濟區中占有絕對優勢;二是制造業的相關數據比較容易獲得。在制造業方面本文選取在兩經濟區都占有重要地位的裝備制造業、航空航天產業等具有代表性的產業。
二、從空間要素分析比較兩經濟區制造業的趨同或趨異
(一)從經濟社會方面分析
2016年,大西安的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178.39億元,同比增速9.9%。其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654.44億元,同比增速16.3%,裝備制造業的增加值占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5.54%;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51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0.7%。成都市裝備制造業增加值為927.6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的42.5%。重慶市裝備制造業增加值631.79億元,增長9.3%,占工業總產值的15.2%。
裝備制造業在兩經濟區的制造業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體現了兩經濟區對制造業發展的重視,但也體現了制造業結構的趨同。
(二)從制度政策層面分析
1.裝備制造業方面。這一方面三個地區有交叉也有側重,成都市將重點放在成套的大型設備制造上,大西安主要在數控機床、汽車、特高壓輸變電設備、電子及通信設備、特種專用設備等產業;重慶市要建設內燃機,環保成套設備,儀器儀表,軍事裝備等研究基地,發展輸變電成套設備,數控機床,電子產品及通信設備,船舶及配套產品等優勢裝備制造業。成都市與其他兩地區趨異,西安和重慶較為相近,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從總體來看,三個地區的裝備制造業在地區政策規劃方面整體呈現出趨異的趨勢。
2.航空航天產業方面。大西安依托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重點發展大型運輸機、渦槳支線飛機、通用飛機等主干產業,航空發動機及配套產業等分支產業,航空關鍵部件、專用設備、維修業務等配套產業。以西安航天產業基地為載體,重點培育和發展航天運載動力產業集群、衛星及衛星應用產業集群。
成都主要發展國家重要的支線飛機、通用飛機和直升機制造基地,主要的干線飛機部件生產和航空零部件制造,國際知名的航空維修基地。
重慶兩江新區把航空產業和汽車、電子信息、現代物流等七大產業放到一起,計劃與西安爭搶西部通用航空中心。
在航空航天產業方面,除了重慶市外,西安和成都對航空航天業的規劃相似,發展重點和目的基本相同,呈現出同構的特點。
3.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大西安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生物醫藥和現代服務業,尤其要培育通訊、光伏與LED、新型電子元器件、汽車、電力設備、能源技術、創新型服務業等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集群。
重慶堅持差異化和可持續發展原則,著力打造以電子信息為支柱,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高技術服務為優勢產業,現代物流、文化科技、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其他產業同步發展的“1+3+X”產業體系,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建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技術先進、質量效益突出的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
2017年成都成為全國第二批、西部第一批“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以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為中心,以打造有利于制造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生態環境為著力點,實現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資源消耗型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
兩個經濟區不僅制造業的整體結構趨同,在政策上,制造業內部結構的發展也呈現出明顯的趨同傾向,特別是在航空航天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方面,裝備制造業在發展規劃中出現了趨異的傾向。
三、從地區制造業結構差異系數分析比較兩經濟區制造業
關于地區間制造業結構的差異程度測度,普遍采用的公式是克魯格曼的地區制造業結構差異系數
其中,兩地區制造業結構的差異系數,和分別表示地區i和j的k行業占各地區工業產值的比重。該系數取值范圍為0到2,數值越大,代表兩地區的制造業結構差異越大。
根據以上數據可以計算出兩經濟區的制造業結構差異系數為0.57,該數值小于1,說明兩經濟區的制造業結構差異不大,有趨同的傾向。
四、兩經濟區制造業結構趨同的原因分析
(一)歷史原因
改革開放之前,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是新中國重要的戰略后方,國家在這些地區布局了一批包括從常規兵器到尖端科學在內的軍事科技工業,并內遷了一批配套工業、大專院校及科研院所,著重發展裝備制造業,具有較強的機械制造能力和零部件加工配套能力,使這些地區成為了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和國防科研生產基地的同時,也造成了這些地區制造業結構的趨同。
(二)區域經濟政策配套不合理
各區域各自為政,互不配套。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西部各省都想抓住機遇促進經濟的發展,這個過程中就存在著各區域政府各自為政,沒有從長遠打算,導致產業結構不合理。
(三)兩經濟區資源稟賦相似所致
關中—天水和成渝經濟區無論在自然資源種類、豐富程度,以及人力資源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制造業產業結構的趨同。
(四)盲目承接產業轉移導致
隨著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一些產業逐漸向內陸地區轉移,經濟區抓住機遇,積極承接這些產業,但承接的過程中存在著盲目性,沒有充分考慮自己的發展特色和定位,只追求數量優勢,甚至出現了爭搶的局面,這也促使制造業產業結構的趨同。
五、結論及對策
經過分析,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在制造業結構方面趨同,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兩個經濟區要取得長遠發展,必須避免趨同,找出各自發展的重點。
第一,消除壁壘,強化促進產業協調、錯位發展的環境,兩經濟區整體要不斷進行協調,以形成更高層次的錯落有致的產業結構。
第二,區域間進行分工合作形成合理的產業鏈和產業分工,避免相互爭搶產業的狀況。
第三,各地政府要在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利用好宏觀調控,推動產業結構的良性發展。
第四,增強創新意識,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轉變傳統技術創新模式,廣泛吸收國內外的研究成果,要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對現有的技術設備和人員進行重新整合,對關鍵的技術領域實施重點創新。(作者單位為陜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