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涵秋
誠信是人類社會的一項基本準則和行為約束,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21世紀以來,我國的金融體系在不斷完善,這對金融信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金融體系現狀并不如愿,以致人們不能夠正確認識誠信對于金融體系的價值及意義,尤其是處于高中階段的我們,誠信意識較淡薄,這將嚴重影響金融信用。基于此,本文闡述了現代高中教育中的誠信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們高中生誠信意識的培養與提升金融信用的關系,并提出了培養我們誠信意識的有效策略,旨在進一步提升我們的金融信用。
一、現代高中教育中的誠信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誠信就是誠實和信用,它是評判一個人道德水平的標準之一。高中教育是我們學習生涯的重要部分,決定著我們的人生走向,我們在這一時期養成的思想觀念將伴隨一生。身處高中階段的我們已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有自己的想法但心智不成熟,校園單純的社會環境和正確的引導有助于我們樹立自己的道德觀、價值觀。盡管當前我們倡導并實施素質教育,但各種嚴格的升學考試使得應試教育大行其道,誠信意識的培養也淪為泡影。俗話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我們一旦道德教育缺失,則會導致誠信缺失,極易養成不良習慣,做出不良行為,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加強我們誠信意識的培養至關重要。
二、高中生誠信意識與金融信用的關系
道德不僅作用于“人”,也關乎著“商”,商業道德應運而生。交易合作長期、穩定開展離不開誠信。誠信是美德,是人際社交的要求,是“仁、義、禮、智、信”倫理綱常的必要組成,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道德手段,是國之立足的根本。隨著市場的日益復雜,商人們一味逐利,賴賬經濟在我國盛行。俗言“社會即染缸”,我們高中生正站在象牙塔的門邊,現有世界是祖輩打下的,是父兄輩建設的,但重擔終歸是要交到我輩手中的。作為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我們的素質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我們的誠信意識不僅直接影響個人信用,更關系到社會金融信用的發展。以大學生貸款為例,我國大學生貸款門檻逐年降低,但大學生的還款率竟然也在逐年降低。赤子之心的泯滅反映出高中教育中道德誠信教育的必要性。
三、培養高中生誠信意識的有效策略
要提高金融信用可以建立公民信用數據庫,健全相關法律,規范金融行為,但這治標不治本,自覺自愿遵守誠信法則才是關鍵。作為社會新生主力,我們的信用道德建設至關重要。因此,應以誠實守信為中心在我們高中生群體中開展道德文化教育,對誠信的益處進行大力宣傳,增強我們的信用意識。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使我們了解誠信的意義
在學校,教師應引導我們認識到誠信是社會活動必需的原則,可通過開展主題班會、播放相關視頻或分享真實案例,加深對誠信的全面了解;也可以鼓勵同學之間分享交流自己經歷到的誠信帶來的益處和生活感想,要求我們誠信相處,讓我們切身感受到誠信社會的美好;還可以通過板報、廣播、宣傳欄進行一定強度的宣傳,使我們耳濡目染。在家庭,家長對我們的誠信意識的培養必不可少,應以身作則,在與我們的相處中做到真摯坦誠,言必行,行必果,對問題及時正面處理,從生活點滴引導我們正確認識“誠信”。
(二)增強我們的誠信意識
為增強我們的誠信意識,教育部應要求學校開展德、智、體、美、勞全面教育,將“德”作為第一項意在要求學校不僅要開發我們的智力,也要注重德育。教師應全面展開誠信教育,營造一個誠信的教學環境。“身教重于言教”,教師應以身作則,為我們樹立榜樣。我們的心智尚不成熟,心理較脆弱,是非觀念并未成型,在誠信意識教育中要循循善誘,有獎有罰。當我們有拾金不昧、完成自我目標等誠實守信的行為時要公開表揚,進行鼓勵;當我們出現舞弊、說謊這類不道德的現象時,教師應公開批評,但批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應在批評中引導我們進行反思,改正錯誤做法。
(三)重視對我們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我們心智尚不成熟,青春期是我們心理脆弱的時期。作為長輩,家長與我們之間天生就存在不平等,家長的信任是我們誠信的基礎,我們誠信才能構建和諧家庭,培養出健康健全的人格。日常生活中,家長應給予我們充分的信任,引導我們樹立自信心,讓我們在父母面前敢于坦誠。
四、結語
總之,誠信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而我們高中生是社會發展的儲備主力,我們的誠信極大程度上關乎社會發展進程,金融信用不斷提升能有效促進社會健康發展。因此,應通過培養我們的誠信意識來促進金融信用的提升,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作者單位為湖北省安陸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