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思靜
旅游作為人們的個體行為,歷史悠久,我國南朝沈約在《悲哉行》中就有“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詩句。而作為一個產業,則是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的近代才形成。我國旅游業起步晚,但發展快。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發展理念,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中,我國的旅游資源、旅游設施已基本具備,甚至達到了較高水平,而旅游服務卻差距很大,人才是制約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一大瓶頸。本文就旅游人才問題及其對策進行初淺分析。
一、旅游人才問題及原因
旅游業是為旅游者提供服務的一系列相關行業的統稱,是以旅游者為對象,為其旅游活動創造便利條件并提供其所需服務和商品的綜合性產業。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購、娛六個方面,涉及餐飲業、旅館業、交通運輸業、旅游景區業、商業零售業和娛樂服務業。由于主要是通過勞動服務的勞務形式,滿足旅游者進行旅行游覽的消費需要,旅游業是資金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業人員的數量和質量對旅游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國人口多,但一段時間以來,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從事餐飲、旅館、旅行社等服務業的意愿、穩定性下降,長期穩定的從業人數減少。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時代,這種狀況將日益嚴重。與數量問題相比,素質問題更加突出。我國旅游業轉型升級所需的高層次高水平領軍性人才、國際化人才嚴重不足,就是在普通從業人員中,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很少,能夠為游客提供優質服務的人員更少。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認識誤區。在我國,長期認為服務業是簡單勞動,致使從業人員工資收入少,勞動強度大,社會地位低,留不住人,吸引不了人才。在科技高度發達,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形勢下,新產業、新業態造就了新職業,年輕人就業門類更多、范圍更廣,服務業受到的沖擊更大。
(二)教育滯后。我國旅游專業人才培養不足,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旅游專門院校屈指可數,高等教育中,開設有旅游專業的也不是很多。即使是近年來加快了旅游職業教育,高職中職院校學生不到200萬人,規模不大。二是教育質量有待提高。由于高層次的教育資源十分有限,具有較深的理論素養,對旅游產業發展規律和人才培養有深入研究的教學、科研人員嚴重不足,導致旅游職業教育中,缺乏合格的專業教師,課程設置不合理,教材質量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不能更好地支撐、促進產業發展。
二、加快旅游人才培養對策
世界旅游界一致認為,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旅游業進入大眾化日常性普通消費階段。我國人均GDP已超過8000美元,國內旅游消費需求已處于爆發式增長時期。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擴大和國際聲望的不斷提高,我國將在國際上產生更大的影響,吸引更多的國外游客,入境旅游亦將高速增長。旅游業將呈現大眾化、多樣化、國際化的新趨勢,對旅游從業人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加快旅游人才培養迫在眉睫。而解決旅游人才問題的主要路徑是:
(一)擴大培養主體,構建與“旅游+”時代相符合的新模式,加快旅游人才培養速度。伴隨旅游的大眾化,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出現了新的旅游產品和新業態,如:鄉村旅游、工業旅游等。適應“旅游+其他產業”,旅游人才的培養也應從旅游專業院校擴大了其他產業的專業院校和專業依此類推,加快了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步伐。
(二)完善課程設置,創建與綜合素質相符的新體系,提高旅游人才培養質量。旅游是人們在物質生活條件獲得基本滿足后追求的一種高級精神享受,是現代社會的特殊生活方式。有社會學家認為,“求新、求知、求樂”是旅游者的共性心理,旅游就是想領略異地的新風光、感受異地的新生活,在異地獲得新知識和平時不易得到的快樂。這就要求旅游業從業人員不僅要有讓游客感到賓至如歸的良好服務意識,而且要有滿足游客心理需求的文化素養和語言交流能力。因此,旅游人才培養課程,必須涵蓋思想道德、專業技術、歷史文化、語言文學等多個方面。
(三)多方融合,形式多樣,共同營造旅游人才成長的新環境。解決當前旅游業存在的人才問題,需要在政府的引導之下,學校、企業等各方面同心協力。提高旅游服務業的社會影響力、職業榮譽感和認同度,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從事旅游產業。(作者單位為湖南外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