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茂林
財務共享服務(FinancialSharedService,簡稱“FSS”)概念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財務共享服務模式是依托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以財務業務流程處理為基礎,以優化組織結構、規范流程、提升流程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或創造價值為目的,以市場導向為內外部單位提供專業化服務的分布式管理模式。財務共享服務模式不僅解決了大型集團公司財務職能建設中的重復投入和效率低下的弊端,更是一種思維理念的革新。
一、財務共享服務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國家政策要求
2013年12月,財政部印發的《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中指出:“分公司、子公司數量多、分布廣的大型企業、企業集團應當探索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會計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這項規定為我國大中型企業探索建立財務共享服務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財務會計轉型要求
從財務會計轉型到管理會計,是當前我國會計領域變革的重大趨勢。通過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企業會釋放大量的財務會計人員集中精力去從事所謂的業務型財務和戰略型財務,實現財務與業務、戰略的一體化,讓管理會計真正落地實施,實現財務為企業增加價值的目標。
(三)企業集團實踐要求
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財務職能正在發生著變化:企業目標由單一的以凈利潤為導向,向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以及現金流的健康為導向。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建立,有利于提升集團管控水平,提高效率,實現規模經濟;有利于實現企業內部信息的快速有效傳遞,使企業財務流程和業務流程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會計處理規模化“生產”,從而大幅度降低運營成本。
二、財務共享與集中和外包的比較
(一)財務共享與集中。會計集中核算和財務共享服務都是將分散的資源和業務集中在一起,都存在啟動成本和人員的轉移,但是兩者在將資源業務集中的方式、集中過程和目的有著本質的差異,或者說財務共享服務是會計集中核算的高級階段。
(二)財務共享與外包
外包是把非核心的業務以及與不涉及戰略的職能分配到其他供應商工作,這些供應商同時也為其他客戶提供類似的服務。“財務外包是企業將財務管理中的某些事項或流程外包給外部專業機構代為操作和執行的一種財務戰略管理模式”。傳統的業務流程外包不對原有規則、流程、標準不做改變,而共享服務外包對原有業務、流程是進行整合的過程,進而達到效率提高、標準統一的目的。
三、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建設要點
2005年,中興通訊建立了中國本土第一家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目前,財務共享服務應用在我國大中型企業方興未艾。
(一)適用范圍
財務共享這種模式并不是適用于所有的企業,其適用范圍如下:第一,適用于全球性、跨區域的集團性企業以及適用財務集中為主的企業;第二,適用于流程標準化程度高的企業。流程標準化是實現共享的前提,也是在財務共享服務實現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的重要方面;第三,適用于企業并購、重組和正在進行資源整合的企業集團。企業可以從財務共享中心直接配備相應資源進行交接整合,提高效率,降低了管理難度。
(二)選址問題
選址可以從城市環境因素和公司內部因素兩個層面進行考察,考慮的因素包括:①勞動力素質,即勞動力市場人員可獲得性以及人員的能力和成本。②合規性以及政策的支持,即所選城市政府的政策和對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支持力度,是否有辦公場所租金的優惠,是否有稅收優惠等。③風險抵御能力。財務共享中心在建立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例如:信息系統風險、人員流動風險、運營風險和自然災害的風險。因此建議建立多個區域性的共享中心。
(三)業務范圍
大多數企業在初期本著簡單易行、平穩可控的原則,權衡成本效益,將最易于標準化、低附加值、非核心業務、業務量大且重復性高、可自動化、容易見效的會計基礎核算業務納入業務范圍。隨著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運營管理的不斷成熟、專業水平的持續提升、技術手段的優化升級,原本留在本地的很多專業程度較高、難以標準化的工作也可能會越來越多地被納入業務范圍。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就象落花生一樣,從一出生,就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盡管它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它是滿足了企業市場化的需求,實現了企業集約管理的要求,提升了企業價值。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必將為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企業做好做大做強,走向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作者單位為哈爾濱產權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