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璞琛
職教園區充分利用園區先進技術和豐富資源,通過校企融通、產教一體、多方參與的路徑培養技能人才,是職業教育集約化、集團化發展的代表性模式,對于整合地方資源、創新辦學模式、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培養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國家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歷史背景下,當前多地都在統籌規劃區域職業教育,力求通過園區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實現職業教育規模發展,培養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技術技能人才。如何以合理的方式整合職教資源,發揮資源的聚集優勢是當前職業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株洲職業教育大學城(以下簡稱“職教大學城”)是湖南省重點項目,秉持“資源整合、兩型引領”的理念,科學布局教育、研發、服務等主題功能,目前已有11所院校簽約入園。自2009年底開工建設以來,湖南工貿技師學院、湖南有色金屬職院、湖南省商業技師學院、湖南鐵路科技職院、湖南化工職院等5所院校已先后建成開學。項目建成后經過整合將逐步實現實習實訓資源及師資共享,形成化工醫藥、加工制造、商貿旅游、交通運輸、軌道交通等特色專業群,為株洲經濟發展培養高技能人才,成為長株潭乃至中南地區職業技術學歷教育中心、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心、下崗人員再就業培訓中心、在崗職工技能培訓教育中心和長株潭職業教育主要實習實訓基地,為湖南省經濟建設提供更多更優的職業技能人才和職業培訓服務。
一、職教資源共享的保障機制
(一)充分發揮政府和專門機構的統一調控
株洲市政府在決定建設職教園區前,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動向、人才需求分析和職業教育發展需要,把職教園區的建設納入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并對職教園區的發展規模、人才培養定位、專業設置等進行統籌調控和部署,對入園的職業院校根據專業特色和互補、發展的定位進行選擇,盡量考慮入園職業院校辦學層次、性質相近,而學科專業分布比較廣泛,各校的既有交叉也有互補,所設置的學科也各有特色。株洲市政府加大了對職教園區的財政投入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成立了職教園區內各職業院校為基礎的職教園區管委會并制定資源共享方案,定期組織管委會成員協商、討論和評價,協調職教園區內各利益主體的活動,保障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共享的有序開展,加快了職業教育資源整合速度。
(二)充分發揮園區內各職業院校自主管理作用
職教園區內各職業院校要擺正自己在職教城內的位置,在保持自身發展特色的基礎上樹立共享意識。在現代開放辦學理念指導下,要打破小校園的封閉模式枷鎖,將實現職教園區硬件與軟件資源深層次、多角度共享作為發展目標,協調與園區其它職業院校共同發展,提升職教園區文化內涵。各職業院校應避免“求大、求多、求全”的做法,而應遵從“差別化競爭、優勢互補”的原則,把自己有能力辦好的專業做大做強,形成品牌和特色,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借助職教園區的規模效益,在職教園區的整體規劃下,自主設計校園、增加凸顯專業特色的元素,培育自己的教育特色,按市場規律辦學,根據自身資源稟賦決定專業設置與學校發展的目標,實現自身發展與職教園區整體發展的相互協調。
(三)充分激發企業合作內在動力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人力資源的質量是重要的影響因素,職教城內校企之間的人才流動,也可以提高企業的人力資本水平,促進科技成果轉發。作為高職教育的直接“消費者”,企業消費職業院校的人才智力資源。職業院校按企業要求采用“訂單培養” 、“廠中校”、“校中廠”等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為企業“生產”合格的“產品”,可大大降低企業招收新員工培訓的成本,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生產力。同時,職業院校還可利用自身優勢為企業員工進行培訓,幫助企業員工解決技術難題。企業還可以通過與院校合作,提升企業自身社會責任感和企業形象,增加企業美譽度,提升企業品牌效應。
二、職教資源共享的遵循原則
(一)差別化競爭,錯位發展原則
資源的共享和整合并不意味著消除各院校的傳統和差異。相反,唯有保持各院校迥異的教學風格,鮮明的專業特色,形成較強的優勢互補性,職教園區才能獲得預期的集聚效應。只有園區堅持資源共享的整合,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避免專業設置趨同,盡可能凸顯各院校的辦學特點和優勢,形成專業滲透、相互交融,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的優質教育資源開放平臺。
(二)互助互惠,共同發展原則
資源共享要求職教園區內高校實現最大程度的開放,除了要破除傳統意義上的圍墻,同時必須打破意識上的無形壁壘。開展多學科、多專業、多方位的教學交流,提高師資、設備、實訓基地和圖文信息等資源的共享率,實現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老師互聘、設備互用、圖書互借、信息互通,形成園區內多所院校共同培養的育人環境,推進各院校事業共同發展。
(三)政府統籌規劃,參與協調
政府應統籌規劃,引導鼓勵不同主體參與職業教育建設,形成社會合力辦職業教育的氛圍。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職業院校的市場競爭意識,制定資源配置的頂層設計,探索新的辦學機制,促進院校間、校企間的溝通、銜接與融合。通過市場運作、校企合作、發展產業、服務社會、實現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雙贏”。
三、職教資源共享的內容與方式
園區內各院校要破除傳統的各校獨建獨享的教學資源構建壁壘,統一規劃、統考一建設、分步實施、建設一個理念先進、裝備一流、開放共享、機制靈活、產學研一體的高水平的綜合實訓基地。這些設施面向園區內所有院校開放,成為培訓技能與鑒定、技術開發與推廣的場所。以實訓基地共建共享為例,由株洲市教育投資集團牽頭組建的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湖南智谷焊接技術培訓有限公司”,作為省市共建的湖南(株洲)就業創業指導中心的重點項目,總投資達5000萬元人民幣。根據政府主導、政校企合作、市場化運營的建設主旨,由株洲市教育投資集團、湖南九方焊接技術有限公司、湖南鐵道職院、湖南化工職院等單位組建而成,整合了焊接協會與學會、科研院所的焊接專家,知名企業的焊接技術能手及技能大師,高校教授及專業教師。通過引進吸收形成了“小班制教學”、“交互式教學”、“德國教師教學”、“考培分離”等具有國際化特色的人才培訓體系,為湖南省軌道交通等裝備制造產業培養了大量適應國際標準體系的高技能人才,為株洲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國際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同時也為湖南(株洲)職教城內各有關職業院校提供實習實訓教學條件。在學生與企業員工培訓、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共建培訓基地、師資隊伍建設、學員就業等方面與企業及院校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合作。智谷焊培的場地規模、設備種類與數量等硬件方面具備了承接各類焊接職業技能大賽的條件,達到年培訓各類焊工3000人·月規模。(作者單位為1.湖南省株洲市云龍區職教大學城 2.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教研教改項目《基于職教城資源共享的技能人才培訓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YJG1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