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
從我國 2013 年施行的《民事訴訟法》中第 13 條第1款明確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到2015年出臺的民訴司法解釋中關于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中??梢钥闯?,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項抽象的法律原則已經逐漸具體化為一般的法律規范,這是一大進步;但我們同時應該發現,立法及司法解釋關于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都注重對當事人訴訟權利和行為的約束,而對法官的約束幾乎沒有規定,這不可謂是一大缺陷。鑒于此,本文從對法官適用誠實信用原則進行規制的必要性、法官在民事訴訟中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情形以及如何完善提出筆者的一些看法,以期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中得到更為全面、合理的適用。
一、對法官在民事訴訟中適用誠實信用原則進行規制的必要性分析
長期以來的可以稱之為超職權主義訴訟在我國扎根已久,法官審判權過大,特別表現在自由裁量權方面。近幾年,在民事訴訟中,我國已經從國外汲取了當事人主義,但還是在雛形階段,隨后,十八屆四中全會又提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鑒于此,有必要在民事訴訟中引入誠實信用原則對法官進行規制。
(一)是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權濫用的一柄“利刃”
自由裁量權,是指法官在審判活動中嚴格依據法律精神﹙原則﹚、法律規則和道德準則,正確地選擇和適用法律,運用自身的司法經驗和法律良知,對具體案件酌情做出公平、正義、正確與合理的評價判斷的權力。從此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自由裁量權的“自由”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它受法律精神﹙原則﹚、法律規則和道德準則等因素的限制。于是給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提供了契機,誠實信用原則本就包含著誠實、善意以及公平、公正的美好意愿,強調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應恪守誠實信用原則,不僅是法官正確行使審判權的需求,也符合普通大眾心目中“公正且具有崇高美德”的法官形象。
(二)是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一道“護身符”
與法官擁有民事訴訟審判權乃至一定范圍內的自由裁量權相比,當事人處于弱勢地位,即便我國民事訴訟中引進了當事人主義,這種雙方力量不對等的現象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得到較大的改變。我們還可以從現行立法狀況來看,法律以及相關的司法解釋關于誠實信用原則的種種規定幾乎都是用來約束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加人的訴訟行為的﹙這是無可厚非的﹚,對法官的約束寥寥無幾。這種立法狀況加劇了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的弱勢地位,尤其是在法官濫用審判權時,極度地不利于當事人合法權益的維護。因此,要充分發揮司法對于當事人權益保護的作用,法律就必須規定誠實信用原則對法官亦同樣適用。
(三)是增強司法權威性、提高司法公信力的一臺“凈化器”
黨的十八大將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進一步提高政法工作親和力和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司法公信力反映了社會公眾對司法機關的主觀評價、心理反映和價值判斷,集中體現了司法對公眾的信用與公眾對司法權的信任關系。但近些年來,從司法實踐中看,法官誠信缺失、濫用誠信原則為依據的現象的時有發生,是導致司法權威與司法公信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民事訴訟中通過誠實信用原則規制法官的行為,有助于提高司法在人們心中的權威與公信力,也是回應社會對司法品質提升的訴求,亦有助于全社會誠實信用體系的建設,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
二、法官在民事訴訟中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情形
(一)濫用自由裁量權
傳統的司法決定﹙裁判﹚是嚴格依據“三段論式”——明確的法律條文是大前提、清晰的事實是小前提、依據大小前提得出的司法決定就是結論。但從現實中看,有關小前提要求事實清楚不現實,大前提也不符合社會實際: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變化,立法者沒有能力、也不可能制定出涵蓋一切社會行為的“法律百科全書”。所以在司法實踐中法律允許法官在訴訟過程中根據具體案情行使自由裁量權,但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形式并不是毫無限制的,要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客觀地解決法律問題,公正地對待雙方當事人,而不是無所顧忌地濫用自由裁量權。主要有:
1.訴訟過程中程序指揮權的濫用
司法實踐中常見的濫用訴訟程序指揮權的行為主要有:第一,濫用程序轉換權。比如《民事訴訟法》第163 條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發現案件不宜適用簡易程序的,裁定轉為普通程序。”“不宜”是一個需要法官嚴格運用法解釋學方法來解釋的,其中必然涉及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而在實踐中,存在著法官為了逃避審限跟蹤或其他不當目的未嚴格對“不宜”進行解釋就隨意將簡易程序轉為普通程序。第二,存在著法官釋明義務履行的不充分。第三,不合理的拖延裁判期限。法官應遵循民事訴訟法關于審限的規定,如果案件事實已查明,盡管還在法定的審結期限內,應迅速結案,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訴訟效率,也有力地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不能基于某種不正當的理由拖延訴訟,這明顯有悖于誠實信用原則。
2.事實認定權的濫用
主要表現在對舉證責任的分配和對證據證明力大小判斷這兩個方面。第一,關于舉證責任的分配?!肚謾嘭熑畏ā泛汀蹲C據規定》對當事人雙方各自的舉證責任有較為詳細的規定,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7條,它規定“ 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 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 ,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 。”這是僅有的一條法官適用誠實信用原則的依據。但其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著法官對該條規定的不正確解釋,進而在當事人間不合理的分配舉證責任,就會有悖誠信,難以實現公平。第二 ,關于證據證明力大小的判斷。在英美法系國家中存在著最假證據規則、關聯性和可采性規則來規范法官對證明力判斷的自由裁量,大陸法系國家則要求法官在證據證明力的判斷中公開心證的理由或指明心證的基礎。反觀我國,《證據規定》第64條以及2015年出臺的民訴司法解釋第105條的規定是關于法官如何判斷證據證明力大小的依據,雖然有進步,比如后者明確規定了公開法官對證據有無證明力以及證明力大小判斷的理由和結果;但還有不足,比如在法律和司法解釋沒有規定時,法官未能秉著理性、良知和誠實信用進行判斷,而肆意的應對,導致事實認定存在錯誤。
3.裁判時法律適用權的濫用
在常規案件中,法官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只需運用法律條文對案件作出裁判即可,但在司法實踐中,卻存在著明明完全可以依據民事訴訟的相關條款為裁判依據,法官卻適用誠實信用原則為依據或同時適用的情況;在某些非常規案件﹙特別是新類型案件﹚中,法官無具體、明確的法律來作為裁判依據,在此情況下,法官自由裁量權得到最大化的適用,這是非常危險的,但又是必要的。關鍵的是法官能正確、合理的運用自由裁量權,以使非常規案件得到公正、合理的解決。
(二)突襲裁判
在審判活動中,法官負責事實的認定和法律的適用,這使法官與當事人可能存在信息的不對稱,進而導致法官突襲裁判的發生,對當事人不利。有學者說:“誠實信用原則在禁止突襲裁判方面,將高高在上的法官改變成了與當事人進行有效對話與溝通的訴訟主體,使二者協力推進訴訟進程。法官與當事人之間不再是赤裸裸的權力服從關系,而是通過二者之間的主體性互動作用使當事人能夠參與法官的判斷進程?!币虼?,在訴訟中,法官要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在法律規定的合理情形下,就案件事實的認定和法律適用與當事人進行交流,必要時公開心證的過程,來為當事人提供攻擊防御機會,實現有效辯論。
三、法官在民事訴訟中適用誠實信用原則之完善建議
(一)法律制度及相關司法解釋的完善,將誠實信用原則具體化
將誠實信用原則規定為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說明誠實信用原則已在民事訴訟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體現與運用。但是,現實情況是,有關誠實信用原則對法官行為約束的法律規定太少,加之作為一項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的含義本就具有模糊性。種種因素導致法官不誠信行為和對誠實信用原則的濫用、誤用的情況出現。因此,筆者覺得有必要將誠實信用原則具體化、類型化為具體的法律條文。為此,一方面,可以依照誠實信用原則對當事人適用的規則來進行。對法官在訴訟中的一些不誠實的行為予以明確規定,例如法官的那些行為將違反誠實信用?對此應承擔什么法律后果?等。另一方面,針對法官對誠實信用原則不合理甚至違法的適用,可以將民事訴訟中適用誠實信用原則的案例通過系統歸納的方法使之類型化,總結出不同種類案件各自的一般性處理方法,來提高法官對該原則的可適用性及適用的正確性。
(二)強化裁判文書的說理
法官在適用誠實信用原則為裁判依據時,因誠實信用原則本身的抽象性必然涉及其價值判斷的主觀性,這都決定了法官在適用誠實信用原則時需要更充分的論證說理。因此筆者贊成法官心證的全面公開,法官必須在裁判文書中清楚地將其對案件事實性質的認定和對作為裁判依據的誠信原則解釋的思維過程對外公開,論證其依據案件事實與誠信原則所作裁判結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要達到使人信服的程度。
(三)發揮案例指導作用
2010年最高院《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第7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各級人民法院審判類似案例時應當參照?!币约?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實施細則》的出臺,說明了案例在各級法院審判中正在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它有利于統一法律適用標準,維護司法公正。所以最高院可以適時的遴選一些新型的、典型的適用誠實信用原則的案例發布,為今后法官在審理與之相類似的案件時,不至于摸不著思緒,相反的,可以為法官起到參考、指導,疑惑解答的作用。
(四)法官自身素質的提高
要求法官集智慧、公正、美德于一身是反映了人民心中美好的法官形象。雖然過于理想化,但法官應努力朝之邁進,在涉及誠實信用原則對法官的適用上尤為突出。前面所述種種的關于法官不誠信行為以及法官在裁判中適用誠實信用原則不規范行為,法律制度的缺失是其原因,但從人性本質上看,是作為一名法官自身素質的不足所導致的,因為缺乏成為一名法官所要求的基本素養,即使法律制度再完善,依然有可能導致法律被錯誤的適用。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法官自身的素質。首先,加強法官的在職培訓,提高專業知識素養,以此來加深法官對法律知識的理解,正確、合理的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其次,加強法官的職業道德教育,尤其是誠信的教育;最后,可以建立法官誠信檔案制度,并將其納入法官的考核機制中。(作者單位為安徽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