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摘要:小康社會不僅是物質的小康,也是文化和精神的小康。文化也是民生的一部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關心民生的重要內容。物質的豐富和精神的富有是人民的共同追求。要增強宜興的文化軟實力,就要進一步加大對公益文化事業的投入,要對文化產業給予扶持;要統籌城鄉文化發展,既要發揮城市文化志愿者的帶動和輻射作用,給予優先發展,又要兼顧鄉村的文化需求。
關鍵詞:農村文化;文化志愿者;文化建設;發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摘自黨的十八大報告]。黨的十八大繼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總結了十年來我國文化建設的成就和經驗,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確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提出了新形勢下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重要方針、目標任務、政策舉措。我結合當前我國文化志愿者這一文化惠民舉措,就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提出以下淺見。
一、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對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大而深遠的意義,對推動農村文化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農村基層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是農村和諧發展的需要,是農村科學發展的需要,是農村民主建設的需要。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一個民族的魂。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規范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建設農村文化就是要建立起一種適合于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觀念。一旦這種文化觀念能夠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夠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揮其廣泛、穩定而持久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凝聚人心,進一步激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創造熱情,為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提供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
二、農村文化現狀
受傳統農業文化影響,中國農村中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當代中國農民的思維習慣、生活方式、道德標準等體現了農業文化中過于保守實用而缺乏激情,始終以家庭、宗族為活動基本單元的特點。
同時,全國各地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促使了農村文化發展的區域不平衡。在東部農村發展中,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在優勢經濟后盾的推動下,使本地區農村的文化建設得到長足發展,農民的文化水平、精神狀態也得到相應提高,促進了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和農民個人收入的提高。而中、西部等相對落后地區,因為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相對落后,造成農村文化教育的落后與無力,無形間又加劇了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落后。
我們粵北因地處廣東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硬件和軟件建設方面相對薄弱。據了解,在農作閑余之后,除了看電視,聽廣播,打撲克,大部分人以打麻將作為唯一的娛樂活動,另外,留守兒童缺少文化教育,青壯年人外出務工,老少現象普遍,有些傳統文化項目難以得到傳承,甚至瀕臨失傳,許多農村孩子千辛萬苦考上了大學,畢業后大都去城市工作,很少有回到農村的,更不用說城里人愿意下鄉了。這些成為了農村文化持續發展的瓶頸。
三、文化志愿者力量
農村文化現狀是參差不齊的,如何解決區域不平衡是農村基層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關鍵環節。
那么,如何去改變農村文化現狀,由誰去投入到農村文化持續發展的建設中去呢?有沒有切實可行的方法呢?我認為,文化志愿者走向農村是可以有效解決或者說可以嘗試的一條路子。我省文化志愿者截止2011年底,注冊2.1萬人,文化志愿者機構(分隊)437家(支)。我們文化志愿者可以把城市一些好的經驗好的做法,將本地旅游資源與農村民俗文化有機結合。組織村民開展民族民俗的表演,如:山歌,戲曲,舞龍、龍舟賽及書法,美術,攝影等活動。以1帶5,5帶5的方式培訓骨干,開展各項民俗和手工傳承技藝活動,通過文化志愿者的輔導培訓,組織廣場健身舞,山歌,書法,美術,攝影各項比賽,選出優秀隊伍和個人給予獎勵,從而提高村民參與的積極性,也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其中。推動農村文化的發展。要改變目前農村文化現狀我認為:
首先,農村文化建設投入不足,活動經費嚴重短缺。主要原因是對文化建設不重視或是村級經濟緊張,或是缺少人員,對于開展農村文化活動力不從心。要積極向上爭取文化建設資金,緩解落后地區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發揮文化志愿者進到村鎮作用,把城市文明的文化娛樂活動有計劃,有組織的在農村開展,解決農村文化力量的不足,其次,從體制方面解決鄉鎮文化館站編制少,專職人員少的問題。農村文化內容單一,與時代脫節。現如今農村文化大多數都是以本土習俗代代相傳下來的,由于農村教育水平的關系,這樣的文化難有創新。我們不僅要很好地保留好前輩們留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同時也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從而適應時代的潮流,更全面地滿足更多人的需求。文化志愿者要開展“一對一”,“手牽手”活動,建立文化輔導點,培養文化骨干。利用網絡,多關注農村文化娛樂的內容,為農村的文化生活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議,豐富農村文化內容,提升文化內涵。
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群策群力才能解決,只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才能最終為我們建設和諧穩定的小康社會提供必要保障。
四、城鄉統籌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戰略部署,特別是指出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提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對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意義重大深遠。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也不斷豐富。然而,應當看到,中國的改革開放發展過程,既是一個經濟社會現代轉型的過程,也是一個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現代轉型的過程。隨著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利益關系格局深刻調整,以及全球化因素的影響日益廣泛深入,中國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念不斷多樣化,傳統社會文化價值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文化價值重新整合和發展成為時代要求。我們應該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指引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推動農村基層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我個人認為文化的發展和繁榮,要從大眾文化開始,從基層的民眾文化繁榮抓起,在經濟發展的洪流中,某些領導對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少,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元素越來越少,也越來越淡,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有體現,傳統節日的文化元素越來越少,鄉村社會基本沒有多少文化建設,人們娛樂方式體現文化元素的內容很少,人們都在度過空虛和忙碌的生活,或者疲于生計而奔波。有的村年輕勞動力大量外流,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文化是什么他們也無從顧及和思考,如果這樣發展下去很危險的,文化的發展就會很難真正實現。甚至不少地方還出現一股難以制止的買六合彩等賭博歪風邪氣。因此,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從基層民眾抓起,而且鄉村文化繁榮發展主要靠當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需要文化志愿者的龍頭帶動作用,同時也不能忽視民眾參與。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人民逐漸富裕,提升精神生活水平的任務就更加緊迫,迫切需要以優質公共文化服務,豐富的文化產品滿足群眾不斷提高的文化需要。小康社會不僅是物質的小康,也是文化和精神的小康。文化也是民生的一部分,關心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關心民生的重要內容。物質的豐富和精神的富有是人民的共同追求。要增強宜興的文化軟實力,就要進一步加大對公益文化事業的投入,要對文化產業給予扶持;要統籌城鄉文化發展,既要發揮城市文化的帶動和輻射作用,給予優先發展,又要兼顧鄉村的文化需求。
五、結語
作為小康社會全面發展的必然趨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正在陸續落實。而新農村文化活動建設,是在農村居民物質生活有所保障的基礎上、為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項新任務,是從根源上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邢鳳義.解決農民參與文化活動障礙促進農村經濟發展[J].農業與技術,2014(07):311-312.
[2]王永桂.居民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現狀的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04):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