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 黑志輝
【摘要】針對云南坡耕地的特點,以實例為依據提出坡耕地治理的規劃設計內容、主要措施體系,并對后續產生的效益進行評價。為云南地區坡耕地綜合治理提供了示范樣板。
【關鍵詞】坡耕地;效益評價;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水土流失是紅壤坡耕地環境質量不斷惡化的主要原因。2004年遙感調查成果顯示,全省水土流失面積13417萬km2,占土地總面積的35.04%, 全省年土壤流失總量50813萬t,平均侵蝕模數1326 t/( km2 /a),年均侵蝕深0.98 mm,主要發生在 > 8°的坡地上。因而,進行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成為當前全省開展農業工作的重之重重。
1、項目地概況
1.1 項目地自然環境條件
墨江縣曼舊河小流域”項目區位于普洱市墨江縣新安鎮東北部,涉南漢村村委會,項目區距新安鄉政府駐地6km,距縣城(聯珠鎮政府駐地)38km,距普洱市214km。區域中心地理坐標:東經101°36′53″~101°38′07″,北緯23°33′16″~23°35′01″之間;土地面積2.77km2,水土流失面積1.37km2。地形主要以山地為主。流域所在地屬南亞熱帶半濕潤山地季風氣候,干濕季明顯。全年平均降雨量l338mm,其中5~10月降雨量達1125.8mm,占全縣年降雨量的84.2%;土壤主要以赤紅壤和紅壤土類為主,屬粘土類型。各類土壤理化形狀見表1-1。
1.2 耕地現狀
1.2.1 流域內土地利用現狀及耕地分布情況
曼舊河小流域土地總面積276.86hm2,其中坡耕地面積為135.26hm2,占流域總面積的48.9%,受流域內溝道分割,坡耕地主要分布在山梁、溝道邊坡處,面積相對集中,但不連片。除坡耕地外,流域內還分布梯坪地、有林地、灌木林地、經果林、草地、荒山荒坡、難利用地和非生產用地。
1.2.2 流域內坡耕地坡度組成
小流域內坡耕地主要分布在山梁、溝道兩側,總體地勢較相對較陡,坡度分布以5°~32°之間,海拔分布于1204~1604m之間。據統計,流域坡耕地總面積135.26hm2,其中5~8°坡耕地面積為20.53hm2,占坡耕地總面積的15.2%;8~15°坡耕地面積為27.96hm2,占坡耕地總面積的20.7%;15~25°坡耕地面積為71.34hm2,占坡耕地總面積的52.7%,>25°坡耕地面積為15.43hm2,占坡耕地總面積的11.4%。
1.3 水土流失狀況
項目區土地總面積2.77km2,水土流失面積1.37km2,占土地總面積的49.6%,流域內坡耕地總面積135.26hm2,占總水土流失面積的98.6%,項目區平均土壤侵蝕模數2456t/km2.a,項目區平均土壤侵蝕模數2456t/km2.a,其中坡耕地的平均土壤侵蝕模數達到5027t/km2.a,水土流失量達到0.68萬t/a。坡耕地是當地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實施坡耕地綜合整治,搞好坡改梯及配套設施建設,能夠有效阻緩坡面徑流,減輕水土流失,是解決當地嚴重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徑。
2、措施設計
堅持以人為本、服務民生、把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與促進群眾脫貧致富相結合,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當地特色產業綜合生產能力相結合,促進項目區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布置上與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等項目相互統籌,科學規劃,結合典型設計,合理布局,避免重復建設,促使項目發揮最大效益。
2.1 坡耕地治理措施布置
采用坡改梯措施,對流域內的坡耕地進行全面治理。根據流域內坡耕地的土地適宜性評價結果,對地面坡度小于25度、土層厚度大于50cm、土壤質地及有機質含量滿足耕作要求的地塊,全部布置坡改梯措施。
2.2 灌溉措施布置
項目區有常林河水庫西干渠通過,分別從西干渠渠道及管道原有開口處埋設PE管將水引至控制面積內蓄水池進行灌溉,采用以人工從蓄水池挑灌的方式進行澆灌。
2.3 機耕路布置
為方便耕作、施工、提高流域內耕地的機械化程度,根據實際情況,同時結合流域內現有道路分布情況,將在流域內布置機耕道路和作業便道兩種類型的道路。機耕道路以南漢村委會現有主要交通道路為依托,在流域內縱、橫向布置,再從機耕道路增設作業便道輻射到田間地塊。機耕道路和作業便道布置的數量以滿足、方便耕作為前提,確保輻射整個工程區。根據地形和生產需要,緩坡區(小于15度)要布設從坡腳拉直到坡頂的機耕路,坡比控制在13%以內;陡坡區(大于15度)布設“S”形的機耕路,坡比控制在8%以內,能結合原有道路的充分結合,不能結合的原有道路不再保留。道路路面標高設定根據坡改梯后的地塊標高而定,保證道路在每個地塊范圍內均有部分高于地塊標高,部分低于地塊標高,便于耕作和地塊匯水的排泄。
2.4 截排水措施布置
項目區多位于山梁區域,地塊上游匯水面積較小,地表產流面積較小,匯流可被道路排水溝截流,無需設置截水溝。為有效排出流域內部匯水,依托所有機耕道路布設排水溝,將現有排水管網(溝)和新建排水管網(溝)有機結合起來,使每個地塊的水均能合理排泄。本項目排水一部分排入原有道路排水溝,一部分排入周邊天然溝道內,排水去向最終進入曼舊河內。
3、效益評價
一是通過對項目區內的坡耕地進行治理,適宜坡改梯的全部進行坡改梯,坡耕地治理度到達到88.1%,人均基本農田達到3.43畝;對坡改梯地塊進行配水,灌溉覆蓋率達到90%以上;改善項目區的交通條件,為提高施工和耕作的機械化程度創造條件,整個區域布設機耕道路,結合原有道路后,項目區內機耕路的密度達到7.24m/畝。
二是對坡耕地上的水土流失采取坡改梯措施進行綜合治理,整個項目區的綜合治理程度為86.8%。經計算,本項目經濟計算期內總蓄水效益187.04萬m3,總減蝕量達10.35萬t,項目區年減蝕量達0.52萬t,年蓄水效益達9.35萬m3,流域內土壤侵蝕模數由2456t/km2.a降到586t/km2.a。人為因素導致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全面提高流域內蓄水保土能力,生態環境向良性循環發展。
三是通過坡改梯及其配套措施的實施,大幅增加項目區基本農田的數量,提高耕地的水利化程度,促進項目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單位面積的產出大大提高,直接經濟效益達1535.17萬元,年增加經濟收入101.00萬元,每畝每年增加經濟收入565.20元,人均糧食達到801kg,人均年純收入達到5717.44元,各項指標均達到項目建設目標。
4、結論
云南坡耕地治理最關鍵是結合地形進行綜合治理,墨江縣曼舊河小流域根據當地實際條件因地制宜進行坡耕地綜合治理,有效遏止項目區的水土流失、改善農民的生產條件、保障土地產出的穩定,提高土地的產出率,緩解項目區水土資源不匹配的矛盾、提高農民群眾的收入、促進當地產業結構調整、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探索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經驗,并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朱曉柯.云南省坡耕地現狀與防治策略[J].中國水土保,2008年第4期:11-13.
[2]何俊.云南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水土保持,2011(2):11-13.
[3余忠明.坡改梯在水土流失治理項目建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水土保持學,2008(S1):178-179.
[4]朱青,王兆騫,尹迪信.貴州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8,23(2):219-229.
[5]盧曉鵬,馬顯瑩.云南省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2012,32(6):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