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強
【摘要】本文以太和中心城區河西區為例,分析在相同洪水入流條件下,增設調蓄水體對抽排排澇泵站規模的影響情況
【關鍵詞】淮北地區;泵站規模;調蓄水體;排澇流量;內澇問題
太和地處淮北淤積平原之西北部,其境內沙潁河為淮河一級支流,境內地勢平坦,西北高(海拔36.05m),東南低(海拔30.5m),高差5.55m,自然坡度萬分之一到千分之一。
1、河西區基本情況
1.1 河西區用地情況
太和中心城區河西區范圍為規劃廣縉大道、白洋路、沙潁河大堤所圍區域,現狀用地以分散村落、連片農田為主,總面積15.6km2。隨著《太和縣城市防洪規劃(2013-2030)》報批,“東進、西跨、北優、中聯”成為太和中心城區主要發展方向。其中“西跨”,即指跨沙潁河向西發展。未來河西區將改變以連片農田為主的用地布局,將規劃成以居住、商服、文化設施用地為主,綠地、行政辦公、醫療衛生用地為輔的河西新區。
圖 1 河西區位及規劃用地圖
1.2 河西區河道情況
河西區范圍內現狀河道僅有幸福溝一條,現狀河道河口寬20m,河底寬10m左右,河道比降萬分之5,與區域整體比降相近。
規劃新開挖泰昌河,河底寬度8~14m,河口寬度30m以內;規劃新開挖鉅陽湖,其湖面面積最大25hm2,用以調節排澇能力、增加水面率。
外河沙潁河耿樓處建有耿樓節制閘,沙潁河20年一遇水位耿樓閘上37.02m,白洋溝溝口36.07m,比河西區一般地面高程要高,因此汛期河西區無自排條件,僅能在關閘條件下靠抽排泵站強排入沙潁河。
抽排排水泵站的設計排水流量應根據排水要求計算確定。①對通過排水河道直接排除澇區澇水的泵站,宜按設計排水河道設計排水流量計算方法確定;②對澇區澇水經河道自流或由內排泵站開機提排至蓄澇區,再外排入承泄區的泵站,應根據設計暴雨和相應洪水入流過程曲線進行調蓄計算,以最大出流量作為設計泵站規模的依據。
2、計算方法介紹
河西區排澇泵站規模計算應按上述方法②確定,不僅需要用到洪水入流過程,同時需要測算整個河西區水位~庫容(面積)曲線以及該區域的允許最高內澇水位。
(1)淮北地區排澇水文計算辦法一般采用采用《水利規劃參考資料》(安徽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1981年9月)及“70北京成果”,但這兩種方法以只能計算出設計洪峰流量,無法推求洪水過程線,因此采用《安徽省水文手冊》中瞬時單位線綜合法計算20年一遇洪水入流過程。
(2)水位~庫容曲線因淮北平原高差小,區域面積小,采用靜庫容法計算水位~庫容曲線。河道水位~庫容用河道斷面面積×河道長度進行估算;新增調蓄水體水位~庫容則結合地形圖、等高線用圓臺體積公式進行概化計算。
(3)最高內澇水位確定原則綜合考慮地塊雨水管網收集情況、區內地面高程情況、調蓄空間利用情況等。最高內澇水位越高,河道調蓄能力越大,泵站規模越小;最高內澇水位越低,越有利于地塊雨水自排,但是河道調蓄能力就越小,泵站規模就越大。
綜合考慮后,河西區最高內澇水位取32.5m。即在20年一遇洪水入流情況下,泵站抽排入沙潁河,區內最高水位不超過32.5m。
(4)確定泵站裝機規模,根據20年一遇設計洪水入流過程,按靜庫容法進行調算,不斷試算泵站裝機規模,滿足區內最高水位不超過32.5m。靜庫容法公式如下:
(5)泵站調度原則
排澇泵站裝機規模與調度原則關系密切,如果有準確的天氣預報,暴雨、洪水來臨之前采取預泄、預排河道洪水等措施,可最大限度減小裝機規模。
本算例泵站調度原則為,洪水期關閘期間,當河西區河道水位超過常水位0.1m(本算例常水位為31.5m)時開機,抽排流量等于裝機規模,直至水位降至常水位以下0.5m(預降過程完成);降至31m后,抽排流量等于來水量,最大抽排流量等于裝機規模,控制水位低于最高內澇水位,待水位回到正常蓄水位時,抽排流量等于來水量。一次完整調度過程完成。
3、分析結論
(1)降低排澇泵站規模
增設調蓄水體可顯著降低排澇泵站規模,特別是新開挖河道、景觀湖等有一定水面面積的調蓄水體。只考慮區內現狀河道幸福溝調蓄的情況下,泵站設計規模至少為28m3/s能滿足既定排澇要求。如果考慮總體規劃中新開挖的泰昌河、鉅陽湖及地下調蓄池,泵站設計規模可由28降低至20.5m3/s。
(2)調度原則至關重要
在相同排澇規模、入流過程條件下,如不采取汛前預降調度措施,最高水位較之會上升0.40~0.53m,在確定區內水位不宜超過32.5m時,則只能增加裝機規模來滿足排澇要求。
(3)地下調蓄池效果甚微
地下調蓄池作為海綿城市措施中的小海綿城市措施,每公頃硬化面積中宜設置250m3的地下調蓄池,河西區設置15萬m3調蓄池,經計算僅能使泵站規模降低0.5m3/s。
4、結語
(1)河道調蓄在城市內澇防治明顯優于其他調蓄措施,但在實際的調度過程中,由于氣候、降雨、匯流等條件十分復雜,何時預降水位騰空調蓄容積則變得尤為重要。因此應及時建立河道水系水力模型,在對匯流、調蓄、排除過程全面模擬的基礎上,制定泵站調度方案,最大限度發揮河道調蓄能力。
(2)地下調蓄池作為近年來采用比較多的海綿城市措施之一,由于其受用地和地下空間的限制,設計規模有限,調蓄容積較小,僅適合匯水分區內的小范圍雨水調蓄。
(3)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建設過程中不斷有河道被侵占、改道、甚至填埋,然后再以綠色屋頂、下沉綠地、調蓄池(塘)等措施控制降雨徑流,做到低影響開發。本文通過實例分析提出,在城市開發過程尤其是在前期城市總規編制過程中,盡量保留區內原有的水系水塘,并增大水面率,以大海綿措施解決日益突出的內澇問題。
參考文獻:
[1]趙威.沿淮洼地泥黑河地區大型泵站排澇效果分析[J],江淮水利科技,2015:24、40
[2]欒巍.安徽省淮北地區除澇水文計算辦法研究初探[J],水資源研究,2014:27-30
[3]安徽省水文手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