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發
【摘要】在我國現階段,農村河道受到嚴重侵占,水面積銳減,淤積河道弱化水利生態功能,河道坍塌弱化植被生態功能,農村河道現狀不容樂觀。本文首先簡要介紹農村河道的特點,隨后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幾點生態治理措施,以期為其更好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農村;河道生態;治理模式
自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概念提出以后,建設水生態工作進程加快,河流與湖泊治理進入新階段。近年來我國逐漸重視農村河道問題,并對其開始逐步實施生態治理,這項工作全面改善我國水質,有利于恢復生態系統,一定程度上控制流域污染,為治理流域工作提供基礎支撐。
一、特點
(一)功能多樣
農村河道作為農村灌溉與排澇的基礎性工程,具有十分豐富的功能,其不僅是調蓄分洪的主要渠道,還是農田排澇灌溉與船舶運輸的重要通道。不僅如此,農村河道擁有豐富的生物、水與礦物資源,是生態環境的主要載體,部分農村河道還具有供給城鄉飲用的重要作用,與人民群眾生活生產、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除此以外,農村河道還可以為農村人民提供美學、教育、精神、休閑娛樂,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價值。
(二)結構多樣
根據地貌形態可以將農村河道分成平原區河道與山區河道兩類。平原區河道邊坡比較平緩,具有縱坡降較小的特點,水流較緩,水面較寬,河床抬高,淤積嚴重,容易導致河勢變化。山區河道邊坡陡峭,具有縱坡降較大的特點,其蜿蜒性強,河岸沖刷嚴重,水流較急。河道機構變化受寒區河道凍融與通航河道中船行波二者影響,在農村河道中,人為干預情況較少,其具有良好的自然性和生態建設優勢,但是,在建成農村河道后,河道管理工作存在滯后性,農村居民并沒有形成良好的維護河道意識,導致河道淤積或坍塌,弱化水利生態功能與植被生態功能。
(三)污染遠多樣
農村河道污染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愈演愈烈,河道污染主要源于鄉鎮企業自發排放的各種工業廢水、河道周圍農民養殖水產或畜禽產生的排泄污染、農民日常生活產生的垃圾與廢棄物等。除此以外,污水灌溉農田同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污染農村河道水域。
二、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經濟不斷發展,農村河道水質嚴重惡化,出現干涸現象,“死水潭”、“斷頭河”等情況此起彼伏,水生生物逐漸減少,農村河道生態環境明顯退化,生態形勢十分嚴峻。
(一)水域面積減少、河道擠占嚴重
以農村河道為主構建而成的“水網”,不僅可以為防洪防澇工作提供重要條件基礎,還是我國人民日常生產與生活的重要資源。由于傳統農村水利建設缺乏整體宏觀規劃,當地政府目光短淺,為了短期利益盲目侵占溝塘與河道,與水爭地、填河造地,致使水域面積不斷減少,河道遭受嚴重侵占,水體自凈功能逐漸弱化,防洪排澇功能明顯下降。
(二)洪澇災害頻發、河道淤積嚴重
由于河道治理管理工作滯后,部分農村河道淤積程度嚴重,導致農村河道本身具有的調蓄洪水能力下降,農村河道泄洪灌溉與導流行洪能力隨之下降,無形中造成河道防洪功能失衡,進而導致“小洪大澇”、“大洪特澇”等生態災害頻繁發生。
(三)植被生態弱化、河道坍塌嚴重
受洪水期水流沖刷,農村河道極易出現崩塌現象,許多適航河道常年受船行波沖刷,兩岸河道出現崩塌現象。與此同時,由于農村土地承包與經營政策影響,農村河道兩側河堤通常由土地承包到每戶落實,然而許多農民并不重視保護工作,致使栽桑、植樹等水土保持工作難以實現,無法形成綠色植被生態保護帶,水土流失事故頻發。
(四)河岸過度硬化、過于重視河岸穩定
在對農村河道進行施工的過程中,部分單位與個人只關注如何提升河道防洪排澇能力,選擇硬化護岸的方式保護河岸穩定性,這嚴重阻礙農村河道陸地與水體兩環境間的物質交換,破壞了生態系統中生生不息的物質循環鏈條。更糟糕的是,河岸硬化導致農村河道兩岸生態環境改變,棲息生物消失,生態系統嚴重失衡。
三、生態治理措施
農村河道擁有自然性規律,可以保持良好生態狀況,值得注意的是,其防洪能力較弱,因此在治理農村河道時,必須在維持現有自然生態環境基礎上有效提高其防洪能力,綜合各項治理技術,形成工程生態模式與自然生態模式協調統一的治理措施。
自然生態治理適用于用地充分、岸坡較緩的農村河道,治理人員可以選擇適合在濱河地帶生存的各類植物,將其種植于河道岸頂、水邊以及坡面,利用植物根莖加固河岸。例如使用木樁與植物梢棍、灌草與喬木、野生草種與草坪互相結合的工程技術,實現控制河道淤積、防止河道侵蝕等生態治理目的。與此同時,還可以為各類生物營造適合生存的棲息地,以此保持農村河道獨有的自然特性。
在山區中,對農村河道的防洪能力要求很高,因此治理山區河道時,必須選擇科學合理的工程性措施,確保河道結構安全穩定。與此同時,生態治理措施也十分必要,必須盡最大可能保持河道生態平衡。工程型措施就是選擇天然木材或石材保護岸坡,防止岸坡沖刷變形,在選擇材料時,通常采用干砌塊石或水泥漿砌,在挑選工程結構形式時,一般使用重力式或“工”形漿砌塊石、鋼筋混凝土等多類擋墻結構方式。
在農村度假村等休閑場所治理河道,需要充分滿足景區功能,綜合考慮河道生態與景觀要求,結合河道所在位置具備的風土人情與地理環境,建設特色水上娛樂區域,設置休閑場所,努力打造“最美長幅畫卷”,將河道美學深入整體生態治理布局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結語
在我國,實施河道治理已經初具生態修復內涵,當前階段治理農村河道的目標應該從灌溉、防洪、排澇轉變為修復生態、改善水質,切實思考實現途徑。改善、治理農村河道,最好的辦法就是改變農村生產與生活方式,從根本上遏制污染,這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修復人水關系的最佳途徑。
參考文獻:
[1]朱偉,姜謀余,蔡勇,楊平. 倡導“親自然河道”治理模式——對我國農村河道治理的思考[J].水資源保護,2015(01).
[2]王鑫.大凌河農村段河道生態治理模式研究[J].水利技術監督,2015(03).
[3]郝曉宇.農村河道特點和生態治理路徑研究[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