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春蘭
【摘要】本文通對隆化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淺議今后一定時期隆化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治理的目標及防治措施。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現狀;防治措施
1、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現狀
隆化縣國土總面積5497km2,全縣水土流失面積為2360km2,占總面積的43.1%。近年來,隨著國家京津風沙源治理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的實施,我縣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8.8km2,仍有超過87%的水土流失面積尚未得到治理。水土流失仍十分嚴重,是隆化縣最大環境問題。
2、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水土流失一直是制約隆化縣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治理進度不適應隆化縣治理任務的要求。所以在“十三五”規劃中需加快治理速度。二是治理難度加大。以前的治理采取“先吃肉后啃骨頭辦法”容易治理的流失面積基本得到治理,今后要治理的多是植被稀疏、土質瘠薄、自然條件差的流失嚴重地區,治理難度增加,投入也需相應增加,科技支撐需要加強。三是由于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一方面大規模建設使挖沙、采石、動土等人為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加劇,一方面城鎮建設占地,破壞了原有生態植被、降低了苗木保土能力,影響了城鎮周邊生態環境,需加強對城鎮水保建設的投入。
3、今后重點防治措施
大力加強現有林草植被保護,全面綠化可利用荒山荒地,科學實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改善生態環境,逐步建成京津及華北地區綠色屏障。“十三五”期間,規劃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治理面積400km2,坡耕地治理15km2,2021-2030年水土保持綜合治理700km2,切實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為建設綠色隆化奠定堅實基礎。
3.1 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是隆化縣實施的“大水興縣、小水富民”的一項關鍵措施。小流域綜合治理要以項目為依托,在繼續開展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同時,將“潘大水庫上游水源地保護規劃”和“清潔型小流域”“重點小流域”中水保項目的實施列為“十三五”建設重點。
隆化縣地理氣候和土壤侵蝕差異較大,應借鑒以往水保治理經驗,并加強溝道工程建設,提高水源涵養能力,建設可靠的防洪保安設施。經濟開發要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規劃,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要把小流域治理開發與發展旅游、時差蔬菜、果品基地、食用菌產業等地方拳頭產品和優勢產業緊密結合起來,打造不同特色的精品工程,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建成產業基地,促進市場經濟發展,促進循環經濟的形成。
3.2 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對生態狀況相對惡劣、人工治理難度大投入多見效慢的區域,需先經生態修復再進行人工治理;對水土流失相對較輕、水、肥、光照條件好區域,應充分利用生態自我修復能力,輔以必要人工措施,即可達到生態重建的效果。生態修復工作涉及農、林、牧、水等許多部門,要在地方政府領導下,完善法規政策,加強部門協作與協調,使各部門任務明確,責任落實。通過實施封育保護、禁牧舍飼,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牧業、改良畜種,實施生態移民、推廣以電氣煤代柴、建沼氣池等能源工程,為生態恢復創造條件。水務部門要深入實地,減輕生態系統壓力,建設生態功能區,從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問題入手,采取相應措施,標本兼治,制定好實施方案。
3.3 實施城鎮水保生態建設工程。城鎮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涉及水利、環保、財政、國土資源、城建和旅游等諸多部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建設過程中,要與文明生態縣、文明生態鎮和文明生態村建設相結合,建立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和水土保持預防監督體系,創新生態建設投融資體制,建立多部門聯合的有效的工作機制。根據城鎮建設特點,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區防治,強化管理”的建設思路,以建設具有優美的城鎮周邊景觀環境、水環境、城鎮街區綠化美化環境、城鎮衛生環境的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生態園林型城鎮為目標。根據不同區域和設施的潛在環境問題及水土流失特點,劃定重點保護區、重點監督區和重點治理區,確定相應的防治措施。重點實施一批河道整治工程、防洪蓄水工程、生態小區工程、綠化美化工程,并結合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大力開展城鎮郊區小流域綜合治理,在城鎮視野區植物措施的配置上要注重景觀林的營造,改善周邊景觀效果;同時加大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執法力度,開發建設項目要按照“三同時”原則,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前編報水土保持方案,并與主體工程同時驗收水土保持措施,預防和治理生產建設過程中的人為水土流失,使城鎮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3.4 實施礦山植被恢復工程。礦業開發是隆化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但同時也對生態環境的改善帶來沉重的壓力,造成大量植被破壞和人為水土流失。以前水土保持治理上曾出現的“邊治理邊破壞、破壞大于治理”的現象,礦山開發是主要因素之一。“十二五”期間全縣對礦山開發造成生態破壞進行了集中治理整頓,加強了預防監督和行政執法工作,礦山企業編報了水土保持方案,由企業投資進行植被恢復。但一些停采礦山,難以落實治理資金,應通過重點生態項目為主,多渠道籌資,恢復植被,改善礦區生態環境。礦山恢復工程要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治理與開發相結合。
3.5 實施“四荒”治理開發工程。“四荒”治理開發要以治理水土流失為前提,合理開發利用“四荒”資源,以治理保開發、以開發促治理,實現資源永續利用和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目前,隆化縣尚有“四荒”面積190km2,“四荒”是隆化縣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充分利用國家對“四荒”治理開發的優惠政策,鼓勵和吸引個人、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積極參與治理開發,是加快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有效途徑。在治理開發過程中要“堅持誰治理開發、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通過拍賣、戶承包、股份制、租賃等多種方式落實產權和管護責任。
3.6 加強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執法。加快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需要堅持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一要不斷強化宣傳,堅持面向建設開發單位、面向管理相對人,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創造良好法制環境,提高全社會水土保持意識。二要繼續加大執法力度,以“三權一方案”和落實“三同時”制度作為重點,提高水保方案編報率,對拒不履行法律職責的,依法予以查處。三要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通過培訓,強化執法隊伍素質和服務意識,加大投入力度,有效改善執法裝備水平,增加宣傳、辦公等經費,保障監督執法的順利開展。